新农村建设发展汇报.docx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7588985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4.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农村建设发展汇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农村建设发展汇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农村建设发展汇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农村建设发展汇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农村建设发展汇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农村建设发展汇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农村建设发展汇报.doc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农村建设发展汇报 新农村建设中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指针.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新农村建设中,应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坚持统筹兼顾,加大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和支持力度,建立新型城乡关系;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着力解决农村社会矛盾,建设和谐农村.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指针。科学发展观包括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新农村建设中,应认真贯彻落实生产

2、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字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坚持统筹兼顾,努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聪明智慧和巨大的创造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一方面,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利益主体,是这项事业的直接受益者。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农民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支持不支持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诚心诚意为农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3、,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使之真正成为广大农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另一方面,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主体,是推动这一事业的主要力量。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坚持相信农民群众,依靠农民群众,让农民群众唱主角,努力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是贯彻唯物史观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体现,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总结.能否做到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就是要深入调查研究,问计于民,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善于发现和总结推广农民

4、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就是要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作用和农民主体作用的关系,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引导、支持和服务农民群众上,放在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条件上;就是要在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的同时,更加注重激发农村内在发展动力,增强农村自我“造血”功能,教育、引导和帮助农民群众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增强本领,成为适应时代要求,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近年来,XX省在推进“三农工作中,注重发挥好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如贯彻“多予、少取、放活”方针,采取“以奖代补等多种激励扶持形式给予农民必要的资金、物资补助;着力提高农民素

5、质,把培育“有自主意识、有合作精神、有法制观念、有创业本领”的现代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支持各地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农村发展模式;等等。通过这些举措,有效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建设新农村创造了良好条件和氛围. 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中央对新农村建设提出的“字总体要求”是一个有机整体,内涵十分丰富,涉及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各个方面,涵盖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客

6、观要求。其中,生产发展是关键,生活宽裕是目标,乡风文明是保障,村容整洁是形象,管理民主是基础。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农村建设,应当完整地理解和把握“字总体要求,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努力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要防止片面性和单打一,防止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如果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要求理解得不深入、把握得不全面,就很容易把新农村建设引入歧途,搞成所谓的“新村建设”,甚至导致出现“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应当看到,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字总体要求是对全国而言的,各地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应把它细化为

7、符合本地实际的目标任务。 建立新型城乡关系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城乡关系始终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当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核心,积极建立新型城乡关系。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条件下,不能单纯就“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而需要通过统筹城乡发展来解决“三农”问题.科学发展观关于“五个统筹”的要求,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统筹城乡发展。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跳出“三农抓“三农,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大格局中来谋划、来推进,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一方面,要加大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和支持力度,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

8、乡的新型城乡关系,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另一方面,要深化改革,努力消除妨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和政策限制,着力培育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统筹城乡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打破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式,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经过努力,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机制,逐步形成城乡互动互促的良好局面,重点是建立城乡经济社会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有效体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有效机制,使城乡共同增强发展能力,共同提高发展水平,共同分享发展成果。 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XX省于年提出要着重抓好五个方面的统筹: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统筹城乡改革、

9、统筹城乡居民就业和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年,进一步强调要加大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力度,要求从年月新学年开始,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从年开始,省财政对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从人均元提高到元。这些措施表明,XX省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又迈出了新步伐。 着力建设和谐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建设新农村,必须着力解决农村社会矛盾,建设和谐新农村。没有社会的和谐稳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使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使农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广大农村形成安定祥和的局面,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就会更加牢固。当前,我国经济

10、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各种利益关系趋于复杂化,社会矛盾处于多发期.农村社会矛盾尤其突出,因征地拆迁、土地承包等引发的矛盾时有发生,农民上访和农村群体性事件有所增加,一些地方党群、干群关系趋于紧张,这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不断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切实维护农村的和谐稳定,最根本的是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立和完善维护社会稳定的机制。建设新农村,应当高度重视解决现阶段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有效化解农村社会的各种风险,着力构建经济繁荣、秩序良好、乡风文明的农村社会新秩序,加快推进和谐乡村建设。为此,应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构建社会矛

11、盾纠纷预警机制,做到对矛盾纠纷早发现、早调处、早解决;完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妥善解决好来自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认真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群体性事件,建立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工作机制,确保一旦发生群体性事件,能够及时掌握、妥善处理。 广东经济社会转型较早,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得更早、更多、更充分。省委、省政府提出,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经济发展是政绩,社会稳定也是政绩,要把保稳定与抓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并明确提出了维护社会稳定必须把握执行政策、加强教育、强化法治三项原则。针对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近年来实施了农村“三化战略、十项民心工程、构筑社会安全网等战略性措施,着力解决农民群众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针对农民上访有相当一部分和征地有关的情况,制定了农村集体土地征地建设的“三条红线”,有效遏制了因征地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上升的势头,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