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7585688 上传时间:2023-12-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本信息课题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及工作单位咸阳市三原县陂西中学:张亮教材分析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大纲要求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培养他们阅读诗歌的兴趣和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提高自身的想象力和对古文化的涵养。本诗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所作,很具有代表性,在整个教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学情分析古诗对初三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朗读背诵很容易,但真正要体会诗歌意境就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对于作者及生活背景了解过少。不过本节课通过教师讲解赏析诗歌的方法,学生应该能理解和接受。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生字,理解生词,了解诗的作者及背景,反复吟

2、诵,体味、背诵并默写诗歌。能力目标: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怀,理解诗的意境美,提高诗的鉴赏能力。情感目标:理解诗的思想情怀,积累古诗词,陶冶情操。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古诗。2、了解诗意,体会诗情。难点:赏析诗歌的方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一、 导入新课雪,洁白美丽,或轻舞或飞扬,给我们的生活增添姿彩,所以,它历来都是人们吟咏、描绘的景象。(在古诗中,更是有不少歌颂白雪的名句,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吟咏出写雪的千古名句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作者介绍,写作背景介绍(多媒体展示)1、作者介绍:

3、岑参,江陵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成为“高岑”。曾两度出塞,晚年任嘉州刺史,以后罢官,欲归故乡时,客死成都旅舍,史称“岑嘉州”,有岑嘉州集传世。岑参的诗想象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义特色。2、写作背景 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并体验到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形成了盛唐边塞诗派。岑参就是盛唐 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三、诗文赏析(一)、聆听感受1、播放录音,聆听感受。2、学生齐读3、男女同学对比读4、每组挑选一名同学诵读5、读准字音(多媒体展示)岑

4、参 散入 狐裘 锦衾薄瀚海 阑干 羌笛 风掣红旗(二)整体把握(多媒体展示问题)1、齐读全诗2、解题-从试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咏雪,送别)诗的前半部分时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3 、诗歌是从哪里开始着重写送别的?(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三)赏析咏雪部分1、思考:咏雪部分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北风席卷着大地,把强韧的白草都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农历八月就飞起了雪花。就像是忽然刮起了一夜春风,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 大风把雪吹进了珠帘里,沾湿了罗幕,就连狐裘、锦衾这样高级的御寒品也挡不住严寒,将军的

5、角弓被冻得拉都拉不开了,都护的铁衣冰冷得难以着身。)2、赏析诗句学生朗读咏雪部分思考:(1)哪些诗句写得好,好在哪里?(2)对雪的描绘,哪一句最精彩? (3)读咏雪部分-除了这一句外,在咏雪部分,你还喜欢哪些诗句?为什么?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除了一副雪花漫天飞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

6、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写雪融化,“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雪天的奇寒。)(“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前一句写地面景,后一句写天上景。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气氛。“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3、齐读咏雪部分思考:这些诗句共同显示了胡天的雪的什么特点?4、作者写雪,写雪中的景象,写胡天雪的特点,是怀着怎样的

7、情感来写的?(四)赏析送别部分1、齐读送别部分-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2、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设宴饯别,交代了饯行的地点,饯行原因,饯行情形。三种有西域特色的管弦乐器齐鸣和响,给边塞的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气。)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的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不仅写出了边塞的奇寒,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比喻边

8、塞将士不屈的斗志。)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到轮台东门,表现了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既表现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诗人对朋友的担忧与关心。)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表现了诗人送友人归去的不舍之情)思考:A:联想想象诗歌最后两句,如果你是诗人此时在想些什么? B:古诗当中哪两句送别诗与此句有相同意味?3、齐读送别部分-体味其中的韵味(五)分析咏雪、送别两部分之间的关系?(六)判断本诗的表现手法。(七)古人关于送别的诗句有很多,请学出一两句。(八)归纳赏析古诗词的方法1、明句中意 2、抓关键字 3、结合诗歌景 4、揣摩作者情5、探究写作方法(九)深情诵读- -

9、学生自主发言说说自己所积累的关于咏雪的名句,教师适当补充。(多媒体展示)例如: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4、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5、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教师介绍,学生听记。参考课下注释。-听准字的读音,并标出易读错字的读音。-读准字音, 初步感知。-学生自主分析题目,找出答案-叫一名学生朗读诗文。同桌讨论画出层次。-齐读咏雪部分-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朗读咏雪部分,小组研讨,合作探究。-精妙的用词-一个“忽”字,表明来的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的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新

10、奇的比喻-抓住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春意盎然的意境-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暖显奇寒。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学生回答,教师穿插评价:-以风见雪,创造别开生面的开阔雄奇氛围-这四句是从侧面来描述边地的寒冷。-这两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学生齐读诗歌,讨论后归纳:(雪来得早,雪来得急骤,雪下得大,雪景雄奇壮阔,雪后特别寒冷。)-喜爱,赞美的感情,昂扬乐观的精神。-齐读后概括(依依不舍)-教师和学生共同赏析,学生先自主分析,教师归纳。-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

11、言描述一下。-诗人送友人归去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 表达出来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齐读送别部分,整体感知-齐读诗歌,感悟写雪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借景抒情)-回忆以前学过的古诗,说出一两句,然后请同学写在黑板上。-教师归纳,学生记录-学生有感情齐读古诗-考察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储备量。-对古诗整体上有所把握,培养学生朗诵古诗的好习惯。通过分析题目,探究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赏析的方法-体会古诗词中用词的准确性。并培养其分析能力。-用自己的语言能准确,形象的表现出古诗的画面。-考察学生的积累。

12、-交给学生赏析古诗的方法。板书设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1、咏雪(前十句):早,急骤,大,雪景的雄奇壮阔, 借景抒情 雪后的寒冷 2、送别(后八句):依依不舍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活动评价方面采用互评的方式,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教师在学生发言之后应给予及时的评价,教师的热情鼓励与真诚赞美会使学生的成就感需求得到满足,自尊心和自信心就会大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越来越高,由此进入良性循环。在评价中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做到因人而异,实现发展学生个性的愿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以充分张扬。教学反思教学大纲要求,初中生要积累一定量的古诗词,因此朗读,背诵是重点。如今有些同学对诗歌的理解只停留在诗意上,往往窥探不到诗的意境美,因此,教学生赏析诗歌方法是重点,能赏析诗歌是难点。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交给学生朗读诗歌的技巧,和赏析诗歌的方法。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能力有限,所以必须以引导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