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火青陵园简介.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7583333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火青陵园简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黄火青陵园简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黄火青陵园简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黄火青陵园简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黄火青陵园简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火青陵园简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火青陵园简介.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部分:黄火青简介 黄火青同志1901年5月5日出生于湖北省枣阳县新市镇杨庄村。他青年时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进步思想影响,参加了襄樊学生运动。1926年1月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3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担任党、团支部书记,以教书为掩护,发展组织,开展反帝反封建的宣传工作。1927年4月,在武汉工人运动讲习所和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后编入中央独立师补充第二营。1927年6月至1930年4月,黄火青同志赴苏联学习,并先后任东方大学中国特别军事政治训练班连长、支部干事,步兵学校中国连行政班长、党支部书记。1930年4月回国后,先后任红十四军一团政治委员兼参谋长,上海法南区区委委员、工人纠察队特派

2、员,江南省委军委兵运书记,中央巡视员。1931年11月进入江西中央苏区后,任工农红军学校总支书记,国家保卫局特派员。同年12月任红五军团十四军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32年5月,任工农红军学校政治营政委。1933年秋,以潘汉年秘书的名义,在福建人民政府做统战工作。1934年春,任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九军团政治部主任。同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夏,一、四方面军会合后,随四方面军行动,先后任四方面军党校教员、政治部军人工作部部长,参加西路军远征至新疆。其间拥护党中央,反对分裂活动。1937年12月,中央决定黄火青同志留在新疆工作,任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秘书长。1939年5月,任阿克苏专区行政长。19

3、40年10月回延安,先后任军政学院副院长,中央党校一部主任、秘书长。抗日战争胜利后,黄火青同志先后任冀察热辽中央分局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热河省委书记兼热河军区政委。 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黄火青同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1949年1月至1958年6月,黄火青同志先后任天津市委副书记兼市委组织部部长、市总工会主席,全国总工会委员,天津市委第一书记、市长、市政协主席、天津警备区政委,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在天津工作期间,他和市委一班人,正确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努力做好接管大城市的工作,使一个长期

4、被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和封建势力分割控制的地区,迅速恢复和发展了生产,改善了人民生活,稳定了社会秩序。他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虚心向群众学习,与工人中的先进分子建立了亲密融洽的关系。积极筹建工会组织,开展民主改革运动和反对封建把头的斗争。在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团结知识分子、依靠工人阶级搞好生产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1958年6月,中央调黄火青同志到辽宁省工作,任省委第一书记、省军区政委、省政协主席、东北局书记处书记。在辽宁工作期间,他深入工厂、农村蹲点,总结经验。组织推广群众性的技术协作活动,充分发挥有技术专长的工人的作用,解决生产技术上的难题,提高了产品质量。还大

5、力支持开展了工人生活互助活动,倡导群众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及时解决了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他十分重视农业、林业、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重视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重视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为辽宁省经济的不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他为辽宁省的全面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重大贡献。“文化大革命”期间,黄火青同志受到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他毫不妥协,坚持原则,坚持真理,对党忠贞,与林彪、“四人帮”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了共产党人的铮铮铁骨。1978年3月起,黄火青同志担任中央政法小组副组长,中央政法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党组书记。检察机关在“文化大革命”

6、中被“四人帮”彻底破坏。检察工作停顿10年之后,重建工作十分艰巨。黄火青同志不避困难,勇挑重担,团结同志,依靠群众,迅速恢复并开展各项检察工作。他始终坚持党对检察工作的绝对领导,在重建工作中识大体,顾大局,在物质条件十分匮乏的情况下,因陋就简,狠抓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队伍建设,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开创检察工作的新局面,为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1979年7月,中央决定对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进行审查,黄火青同志任“两案”审理领导小组副组长。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成立最高人民检察院特别

7、检察厅,黄火青同志任特别检察厅厅长,直接领导对“两案”的审查起诉工作。他认真履行法律职责,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依法公诉,使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受到法律制裁。黄火青同志是中共第七、八、十二、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特邀代表,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黄火青同志拥护邓小平同志领导全党实现历史性的伟大转折,拥护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他注重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衷心拥护以江泽民

8、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黄火青同志离开领导工作岗位后,仍关心着党和国家的大事,关心着政法工作和检察工作的发展。黄火青同志一贯忠于党、忠于人民,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对共产主义始终矢志不渝。他一贯坚持党性原则,顾全大局,维护团结,遵守党的纪律和政治生活准则,坚持民主集中制,维护党中央的权威。他对革命和建设事业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鞠躬尽瘁,呕心沥血,忘我工作。他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光明磊落,襟怀坦白,廉洁奉公,艰苦朴素,不争名利。他作风民主,平易近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相信群众,热爱群众,遇事同群众商量,坚持走群众路线,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时刻不忘群众,关心群众疾苦。他

9、尊重知识,爱惜人才,对识分子热情关怀,对党外民主人士坦诚相待。他关心、爱护干部,对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严格要求,处处表现出人公仆的本色。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受到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敬佩。第二部分:火青陵园简介(一)橙刺园橙刺园是黄老家的后果园。这里四周橙刺林环绕,形成了绿色“围墙”。上世纪初,黄老的大哥黄山农从外地引进苹果树、梨树、杏树等优良树种种在后果园内。园内果树成排,绿荫如盖。是黄老儿时戏闹玩耍的地方。黄老1986年第一次回家乡时,常儿时趣事,可见对后果园的想念之情。(二)黄火青同志革命事迹陈列馆黄火青同志革命事迹陈列馆改陈扩建于2008年6月。占地面积200平方米,上下两层楼,一楼

10、陈列厅由古城试剑、杏坛星火、血荐中华、笑对腥风、心系民苦、魂系归来六个部分组成;二楼展厅共由石鼓檄文、走进铁血、苏区履迹、长征途中、悲壮西征、延安岁月、北国鸿影、天津踏浪八个部分组成,展出面积400多平方米,共收集有关黄老同志的400多件珍贵图片、史料,真实、全面地记录了黄老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活动,再现了黄老一家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前赴后继、团结战斗的历史画卷,讴歌了黄老同志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 (三)火青陵园火青陵园座落在火青村东北石鼓山,属桐柏山余脉,“335”省道沿山脚而过,山下有波光粼粼的吕冲水库,绿水青山,环境优美。山有一块巨石横卧于山腹,此石内空

11、外实,俯身用小石叩之,发出之声或清脆悦耳,或雄浑深沉,犹如“咚咚”的鼓点,在山谷回响,石鼓山因此而得名。 黄火青墓碑屹立于石鼓石下方。自上而下还有黄冠英、黄冠群、黄民钦烈士墓碑,黄友学纪念碑、黄火青母亲张同勤墓碑、黄茗墓碑、黄山农纪念碑、黄贤任墓碑、黄海明墓碑。石鼓山苍松翠柏,郁郁葱葱,鸟语花香,空气怡人,庄严明丽。石鼓山成为人们缅怀先烈、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每逢清明节,前来悼念、瞻仰、扫墓的人们络绎不绝。(四)革命标语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黄老胞弟黄民醒协助胞姐黄海明组织青年学生同往革命圣地延安学习,并在石鼓山上以石为笔刻下革命标语以铭其志,不幸行前突患重

12、病,医治无效于1938年春壮志未酬,与世长辞,年仅22岁。 标语为楷书阴刻,计五幅: “工农兵联合起来抗敌救亡”;“认清敌人”;“以身献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进!”。其母亲张同勤悲痛万分,后请石匠在原刻基础上深刻涂漆,以此作为纪念,经过几十年风吹日晒,至今仍清晰可见。1992年12月26日,此处革命标语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石鼓山座落在火青村东北,属桐柏山余脉,“335”省道紧贴山脚而过,山

13、下有波光粼粼的吕冲水库,绿水青山,环境优美。 站在石鼓山顶放眼望去,火青村全景尽收眼底。石鼓山有一块巨石横卧于山腹,在阳光的照耀和绿海的衬托下,雄壮浑厚,引人眼目,看上去如一巨大的鼓 ,名曰石鼓石。此石内空外实,俯身用小石叩之,发出之声清脆悦耳,犹如“咚咚”的鼓点,由近及远,在山谷回响,似春风似战鼓,催人奋进,催人向上,石鼓山因此而得名。 黄火青墓碑屹立于石鼓石下方,除黄老的墓碑外,石鼓山自上而下还有黄冠英、黄冠群、黄民钦烈士墓碑,黄友学纪念碑、黄火青母亲张同勤墓碑、黄茗墓碑、黄山农纪念碑、黄贤任墓碑、黄海明墓碑,每座碑后均刻有墓志铭。其中黄山农是鄂西北马克思主义最早传播者之一。 (六)山陕会

14、馆概况清朝初期, 陕西、山西两省富商云集此地,始建陕山会馆(今钱岗中心小学内),设集经商,闻名方园百里。1926年,著名的革命老前辈黄火青曾在此以教书为掩护,成立了枣北最早的地下党支部,播下革命火种。此馆有正殿三间,雕梁画栋,气慨非凡,此大殿正梁尚可辨认“清乾隆年间重修”,房用筒瓦覆盖,内有壁画,但已在“温革”时被粉刷。前檐所雕“八仙”等神像也皆用泥土覆盖,殿宇神像皆无。殿前有一古柏,胸径约60厘米、高4丈7尺,按此古柏树龄推算,此殿兴建于明朝中期。正殿向南是一斗宫,现已残缺不全。斗宫阴坡是筒瓦覆盖,阳坡复修多次,除少许筒瓦外,多为现代瓦所盖。据一老教师讲,紧靠正殿前原有一卷棚(是烧香祈祷之处)十分雄伟壮观而肃穆庄严,于解放后拆除。卷棚前有一对石狮,雕刻精细雄伟,身高约6尺许,狮嘴内有一石球,光滑圆润,顽童将碎砖残瓦抛入,转动石球,也能轧成粉末,但谁也不能取出石球。一对石狮已在1978年运往枣阳置放于烈士陵园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