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梵志诗合成词专题研究.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758210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梵志诗合成词专题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王梵志诗合成词专题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王梵志诗合成词专题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王梵志诗合成词专题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王梵志诗合成词专题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王梵志诗合成词专题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梵志诗合成词专题研究.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王梵志诗合成词专题研究【摘要】:王梵志是初唐通俗诗人。王梵志诗在我国文化思想史、敦煌学、民俗学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王梵志诗主要反映着唐代底层贫民百姓的生活和思想,面向大众,用百姓的言语入诗,口语性质尤为明显,故它也是汉语史研究难得的语料。本文把王梵志诗作为一个封闭的研究系统,穷尽式地筛选出由语素“阿、子、儿、头、家”构成的近百个合成词,较为系统地描写了王梵志诗专题词汇的产生与发展演变面貌;较为细致地勾勒出新、旧语言要素之间的兴替,并努力寻求新生的语言要素产生的动因,为汉语史,特别是近代汉语的建设积累些许材料。本文属于汉语史的专书专题研究,由绪论、专题研究、附录及参考文献四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

2、介绍王梵志的生活年代及王梵志诗的影响、王梵志诗的语料价值、王梵志诗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目标、本文的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价值等问题。第二部分为专题研究,也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分为七章论述。第一章论说合成词的性质及对象,包括合成词的组合方式、合成词的研究价值、词缀的性质、词缀的鉴别标准及本文的说明等几个问题。第二章专论由语素“阿”构成的合成词,即专论“阿耶、阿娘、阿谁、阿堵、山阿”等5个合成词(按行文的顺序排列,下同)。另外附论“阿姨、阿你”2个合成词。第三章专论由语素“子”构成的合成词,即专论“鬼子、娘子、妻子、驴子、师子、肫子、袄子、庵子、铛子、巾子、笠子、绳子、瓮子、一向子、些子、(身弱)子

3、、儿子、男子、逆子、孙子、天子、童子、王子、主子、子孙”等25个合成词。第四章专论语素“儿”构成的合成词,即专论“妻儿、神猪儿、鼠儿、出家儿、丁儿、儿郎、儿孙、富儿、贫儿、市郭儿、孙儿、田舍儿、童儿、屠儿、黠儿、小儿、婴孩儿、丈夫儿”等18个合成词。此外,还随文讨论了“猪儿”、“出家人”、“孩儿”、“丈夫”等4个合成词。第五章专论由语素“头”构成的合成词,即专论“骨头、馒头、铺头、嘴头、老头、街头、膝头、前头、上头、长头、各头、例头、齐头、笔头、幞头、牛头、头皮、岸头、当头、回头、叩头”等21个合成词。随文还讨论了“包子”等合成词。第六章专论由语素“家”构成的合成词,即专论“他家、自家、家口、

4、家母、家亲、家人、家僮、亲家、冤家、怨家、大家、店家、法家、合家、浑家、家常、家风、家具、家门、家舍、家事、家乡、贫家、人家、俗家、小家、出家、当家、家生”等29个合成词。第七章结语主要简述本文的研究结论、本文的创新之处及研究价值等内容。附录罗列了20世纪初以来有关王梵志诗研究的论著目录。主要参考文献列举了本文研究所涉猎参考的主要论著目录。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有如下几点:1王梵志诗中由语素“阿、子、儿、头、家”构成的合成词共98个,其中,附加式37个,占的比例为38。这说明,附加式合成词在语言交际中占据了相当的份额,在唐代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构词方式。2在98个合成词中,出现的新词、新义有53

5、个,占54;也就是说,这53个新词新义是唐代新生的语言要素。这些新词新义被现代汉语词典吸收的有30个,占全部新词新义的57。这说明唐代语言变化较快,也说明,唐代语言与现代汉语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3在98个合成词中,目前还未见于其他文献的有6个词,这进一步肯定了王梵志诗的语料价值。4在98个合成词中,产生于唐代以前的有69个,所占的比例为68,说明了语言的渐变性和继承性。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本文初步梳理了百来个合成词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一一分析其结构方式,为汉语史和构词法的研究积累了材料。2本文发现,现有大型辞书义项的例证晚于王梵志诗的有(不包括大型辞书未收的义项)22个

6、词;本文还发现,大型辞书及众家论著中始见例证晚于本文发现的有27个词,两项共49个词(或义项)。另,本文发现,王梵志诗中出现而大型辞书未见收录的词有10个。3本文根据自己的理解,对23个合成词进行了重新诠释,对大型辞书和某些学者所给出的例证、词语释义进行了甄别、商榷,并给出自己的新看法。4本文对某些语言理论,如词缀的鉴别标准问题、词缀的产生时代、词缀的历史属性、词缀“头”、“家”的界定、词缀“儿”的性质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孔之见,还对“神猪儿、市郭儿语、土馒头”等的组合方式进行了讨论。5本文对某些新旧语言要素之间的嬗变兴替状况作了些许探索。还对部分多义词义项之间的兴替作了简单的描写。6本文对某

7、些新出现的语言要素的形成机制也作了一定的探索。7本文对王梵志诗中部分疑难词如“阿你、人兴料、触体”等作出了自己的理解诠释,为文献研究和词语考证研究、民俗研究贡献出自己的一见之得。本文的主要研究价值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在汉语史上,具体表现在:1本文的研究表明,王梵志诗中保存了众多的新生语言要素,再一次用事实证明了王梵志诗的语料价值。2本文对一些词的产生时代作出了新的判断,把几十个词的书证时代提前了,为汉语史上语言新质要素的发现作出了些许贡献。3本文勾勒了一批词的历史演变轨迹,对一批多义词义项之间的关系作了初步的梳理,为语义学的研究和汉语词汇史的建设做了些添砖加瓦的工作。4本文发现了一批产生于唐

8、代的词汇,还发现了一批在唐代出现的新变化的词,即新义的产生,这些新词或新义是前人未曾注意,或辞书未曾提及的。本文还为少数几个词作了共时的描述。本文的研究为唐代断代语言的描写积累了材料。二、本文的研究成果还体现在语言理论上,我们得出下面几点新认识:1词缀的虚化与虚词的虚化二者的性质迥乎不同。虚词的作用主要是表示语法意义,明确语法功能;词缀的作用在于组成新词,表达一定的附加色彩意义。2词缀的类推是有限度的,历时性质尤其明显;虚词的类推是开放的,共时性质比较分明。3词义演变有新发现。一般都承认词缀是由实语素虚化而来,却很少提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词起初并不是词缀构词,而是由实语素组合而成的复合式合成词

9、。但是到了一定的历史阶段,它却又变成了附加式合成词,这跟人们对词义的理解和使用有关系,也充分说明了汉语词汇演变的复杂性。三、本文丰富了解释语言学的内容。本文不仅揭示了汉语史上某些语言新旧要素的嬗变情况,而且还对其嬗变的机制动因作出了初步的解释,把描写与解释结合起来。四、本文初步考证了百来个合成词的产生和发展、演变的历史,对多义词义项之间的关系也多有阐释,为大型辞书的编撰和修订积累了材料。五、本文的研究成果也可作历史文献的断代根据。这是语言学对文献学的贡献。【关键词】:王梵志诗合成词汉语史产生演变动因价值【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7【分类号】:I20

10、7.22【目录】:摘要6-9Abstract9-15绪论15-25第一节王梵志的生活年代15-16第二节王梵志诗的影响、语料价值及研究现状16-22第三节本文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及研究价值22-25第一章合成词界说25-32第一节合成词说略25-26第二节附加式合成词说略26-31第三节本文的几点说明31-32第二章由语素“阿”构成的合成词32-47第一节由语素“阿”构成的附加式合成词32-44一、前缀“阿”说略32-33二、由前缀“阿”构成的名词33-37三、由前缀“阿”构成的代词37-44第二节由语素“阿”构成的复合式合成词44-46第三节小结46-47第三章由语素“子”构成的合成词47-

11、96第一节由语素“子”构成的附加式合成词47-78一、后缀“子”说略47二、由后缀“子”构成的名词47-73三、由后缀“子”构成的数词、量词73-78第二节由语素“子”构成的复合式合成词78-93第三节小结93-96第四章由语素“儿”构成的合成词96-130第一节由语素“儿”构成的附加式合成词96-105一、后缀“儿”说略96-98二、由后缀“儿”构成的表示人物的名词98-102三、由后缀“儿”构成的表示动物的名词102-105第二节由语素“儿”构成的复合式合成词105-128第三节小结128-130第五章由语素“头”构成的合成词130-176第一节由语素“头”构成的附加式合成词130-154

12、一、后缀“头”说略130-131二、由后缀“头”构成的名词131-148三、由后缀“头”构成的副词148-154第二节由语素“头”构成的复合式合成词154-173一、由实语素“头”构成的名词155-166二、由实语素“头”构成的副词166-173三、由实语素“头”构成的动词173第三节小结173-176第六章由语素“家”构成的合成词176-234第一节由语素“家”构成的附加式合成词176-184一、后缀“家”说略176-178二、由后缀“家”构成的代词178-184第二节由语素“家”构成的复合式合成词184-231一、由实语素“家”构成的名词184-226二、由实语素“家”构成的动词226-231第三节小结231-234第七章结语234-239附录王梵志诗研究论著目录239-245本文主要参考文献245-251后记251-252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