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少教多学”之我见 .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7576284 上传时间:2023-09-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读教学中的“少教多学”之我见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阅读教学中的“少教多学”之我见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阅读教学中的“少教多学”之我见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阅读教学中的“少教多学”之我见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教学中的“少教多学”之我见 .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阅读教学中的“少教多学”之我见铜仁市第七小学:李晓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作出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既要积极地组织学生阅读,又要积极地促进学生阅读。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说:“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其实与这一理念类似的观点早已有之。不论是孔子的“举一反三”、“温故知新”,还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都与其有着一致性。而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则更好地诠释了

2、“少教多学”的理念。以前农民插秧,把秧苗插得密上加密,以为秧苗插得越密,就会收获越多,但最后还是事与愿违。后来有人把插秧改为抛秧,农民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之苦,姿态优美地抛出秧苗,却带来了丰收。初看起来十分奇怪,“勤劳”没有得到相应报偿,“悠闲”反而享受着丰收的果实。细想想,密植插秧固然贯注了人们的丰收意愿,却破坏了秧苗自由生长的规律;反之,小块状抛秧为秧苗分蘖增产提供了充足空间,保护了它的自然生长。以插秧来类比语文教学,大部分老师做着类似插秧密植的事情,以为老师讲得越多,学生就学得越好。北京外国语学院邓昌炎教授说过,“课堂是一个舞台,在课堂上老师只能是一个导演,决不是主角”。教师在课堂讲得过

3、多可能造成学生的思维被限制,从而缺乏创造能力和实践本领,使他们不再想什么,也不去想什么,最后懒得想。反之,让学生在类似于“抛秧”的具有发展空间的学习环境中,尊重人的自然,发挥学生天性和学生潜能:把课堂时间和课堂空间还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感到课堂心理时间短暂而愉快,课堂心理空间广阔而丰富;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讨论,开展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多学,教师尽可能少讲。这样学生会快乐地多学,又能体现老师的主导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实现“少教多学”的双赢,这也正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宗旨: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采取讨论、自主合作等方式

4、,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那么,该如何去实现少教多学呢?一、巧设话题,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教学中,针对学生,可适当创设竞争情境,引入竞争教学模式,以激发学习兴趣。例如,结合教材内容,充分利用课前两分钟,引导学生搞一些小竞赛,如辩论、朗读、朗诵、演讲、讲故事、猜谜语等,把竞争带入语文课堂,利用学生自尊心、自我表现欲、荣誉感强,好胜不服输的心理年龄特点,在教师的引导调动下便可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适合学生的竞争气氛。对于贴近生活的一些话题,学生会更加关注并津津乐道,能在热烈的讨论中坦诚地诉说自己的心声、阐明自己独特的见解。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利用这些话题往往能引出学生的千言万语。二、放手让学生对文本

5、的自主解读。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心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学生面对教材时,不仅仅是解释与记忆,因为阅读是一种内化的吸收,书面上的文字符号对阅读者来说是一种外部语言,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把看到的外部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内部语言的过程,也就转化为读者思维工具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会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的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皮亚杰说:“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例如,在教学凡卡这一课中,为了更好体验凡卡被打时的可怜,我让学生在小

6、组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记忆最深的是杨涛同学采用夸张、表演的读法:一边抬手拭泪,一边哭着读书,样子极其滑稽,但我并没有制止他,读着读着他朝我望了一眼,我冲他一笑,他并没有感到不好意思,而是读得更起劲了,这与他的开朗性格分不开,而另一个叫张兆的文静男孩则扣住“揪。拖、抽”等动词加重音体验凡卡的可怜,我觉得这些理解法都可以,更好地体现了个性读,假如我指出该如何如何的读,我想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尊重学生个性读是最明智的选择。三、努力体现语文味,排除形式主义。看似热闹的课堂讨论成了一种表演。为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而采用“对话”式教学,很多老师开始尝试让学生讲或是相互提问,或者讨论、辩论,教师只是简单说几句,

7、这种过于追求形式的做法是很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学生根据教师事先布置的任务或设置的问题来学习和思考,这样虽然教学目标很明确,但却无形中影响了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学生阅读的兴趣会大打折扣。今年五月份听了十小杨云老师教学的长相思后顿悟:要想上好课不在问题多而在问题精。他用两个大问题把学生的学习引向了深入,一是纳兰性德身在何处;二是纳兰性德心在何处。把这首词上的有滋有味。巴赫金说得好,书不喜欢心不在焉的读者,也不回答他们的问题,应真正而投入地阅读,并不是消极地掌握,而是与书进行生动而热烈的对话。其实我们的语文课也是如此,形式永远是次要的,哪怕一节课我们仅是静静地同学生一齐品读经典、揣摩语言、吟诵名句,学生因此而产生的那一点点的激动与共鸣,都足以证明了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获得了成功,而他们阅读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体现,文学的魅力才会真正影响到学生的心灵,而对阅读的喜爱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