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联盟、协同文献综述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7563411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战略联盟、协同文献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战略联盟、协同文献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战略联盟、协同文献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战略联盟、协同文献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战略联盟、协同文献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战略联盟、协同文献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战略联盟、协同文献综述(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企业战略联盟20世纪 80 年代初期以来,企业间联盟与合作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寻求成功 的一种战略选择。战略联盟的基础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于战略联盟的不同侧面 问题进行了解剖与阐释。各个理论学说之间虽然有竞争关系,但更多是一种互补 关系。因为着眼点不同,有些理论在某些方面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但对其它方面 的问题解释力相对较弱,此时则需要其它理论的补充。这里介绍企业战略联盟的 三大基础理论:资源学说、知识与组织学习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企业战略联盟资源学说理论资源共享核心能力互补组织学习理论组织学习知识转移网络嵌入理论信任信息分享1企业战略联盟的资源视角.资源基础论资源基础理论兴起于80年代,以维纳菲

2、尔特、格兰特和巴尼等人为代表。 该理论基于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异质的这样一种观点,强调组织持续竞争优势的 获取主要依赖组织内部的一些关键性资源,这些资源必须是有价值的、稀缺的、 难以替代或仿制的,并且必须服从“隔离机制”或“移动障碍”。企业之间通过 建立战略联盟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其中的前提就是认为企业之间的资源是异 质的不可完全替代,同时在资源复制中又存在“资源位势障碍”。只有通过联盟 合作,才能有效地获取对方的某种关键性资源,并扩大企业运筹外部资源的边界。 也就是说,在企业缺乏关键资源的情境下,可以通过战略联盟方式拥有伙伴的独 特资源、学习伙伴的关键能力,以创造或维持竞争优势。资源依赖论资

3、源依赖论不同于资源基础论,资源基础论虽然认识到重要的内部资源可以 从外部获得,但更强调资源的内部来源;而资源依赖论强调资源必须从组织赖以 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获得。资源依赖理论主要是由于组织在面临资源交易与外 部竞争环境不确定时,倾向与外部环境的重要生产要素进行结合,进而在组织间 产生相互依赖的关系。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没有哪个组织可以完全的自给自足, 因而需要通过与其它组织建立连结关系,来取得所需的资源。由资源依赖理论可 知,企业在缺乏某项重要资源以及市场不确定时,实行组织间的战略联盟,可以 弥补资源上的缺陷。更进一步,组织可经由联盟伙伴的品牌忠诚度、知名度等优 势,以取得更卓越的绩效。资源

4、基础理论将企业组织视为一种资源来加以研究,从而使其可以将组织内 部及组织间的交换理论置于一个开放系统中去分析,为联盟行为的研究开辟了一 个全新的视角。但是资源学说对于什么是核心资源与能力缺乏操作性定义,企业 如何判断自己的资源与能力以及合作伙伴是否拥有自己所需的资源与能力都成 了很大的问题。另外,资源学说过分强调资源本身而忽视了资源的创造过程,本 质上仍是一种静态的思维方式。2企业战略联盟的知识与组织学习视角资源学说的一个问题在于忽视了资源或能力的创造过程,组织学习理论对此 进行了补充和完善。该理论认为隐藏在资源、能力背后,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是 企业的知识以及与知识密切相关的学习。在企业的整个

5、资源体系中,知识被认为 是最有价值的战略性资源。动态环境中的企业,必须通过持续的组织学习来维持 知识与能力的独特性,通过学习和创新知识来保持与竞争对手的差异性,提升企 业相对竞争优势,从而获取可持续的发展空间。知识与组织学习管理学和组织学的理论工作者以不同的方式提出了组织学习的多种定义,这 些定义普遍认为组织学习包括新知识的获取和开发利用。组织学习过程中可转移 的知识通常被划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两 大类(Nonaka, 1994:Polanyi,1966)。显性知识是易编码的,能被复制和传递, 且不丧失完整性,这类知识

6、可在有意识的转移过程中获取。然而企业拥有的许多 知识属于不易编码的隐性知识,譬如专有技术,它通常蕴藏在组织实践和文化中, 具有高度粘性,难以表达和转移,只有通过面对面的自由交流,在实践工作关系 中才能共享这类知识。组织的学习程度主要取决于:组织的学习意愿和能力、组 织的吸收能力、编码新知识将其转化为集体财产的能力(Nonaka&Takeuehi,1995)。3企业战略联盟的社会网络视角无论是资源学说还是组织学习学说,它们对于企业战略联盟现象的解释基本 是从企业个体的层面出发,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假设前提,来找出联盟合作的原 因,差异在于切入点的不同。但企业是社会中的企业,企业的行为及结果不可避

7、免的要受到其周围环境的影响,从企业联盟行为的社会嵌入性(社会网络的视角) 来考察其对于联盟行为的影响是非常有意义的。社会网络的源起社会网络研究产生于英国人类学,英国学者伊丽沙白鲍特的著作家庭与 社会网络至今仍被学界视为英国社会网络研究的范例。20 世纪 60、70 年代社 会网络观点在学术界的影响迅速扩大;80 年代是社会网络分析学者更为活跃的时 期;90 年代开始,社会网络理论被视为研究社会结构的最简单明朗、最具有说服 力的研究视角之一。国外的伯特、格兰诺维特、诺科、维尔曼、怀特等学者都是 活跃在这一领域中的重要人物。关于社会网络界定,米切尔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将社会网络界定为某一群体中 特定的

8、个人间的一组独特的关系(Mitchel, 1969)。然而,社会网络的概念现在已 经超越了个人间关系的范畴,网络的行动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法人 (经济组织 和社团等)。布迪厄把社会关系网络当作一种社会资本,认为社会资本是实际的 或潜在的社会资源的集合体,这些资源是与对某种持久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的, 这一网络是大家共同熟悉的、得到了公认,而且是一种体制化关系的网络 (P.Boundieu, 1980)。今天的网络分析者已把社会结构界定为网络的系统,社会 成员按照联系点有差别地占有稀缺资源和结构性地分配这些资源。一般认为,嵌入性的概念由卡尔波兰尼(K.Polallyi, 1957)首先在大转变 中

9、提出。波兰尼的嵌入性思想敏锐地感觉到经济制度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内在联 系,将经济学与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加以归位,开创了人类学实体论学派 的研究先河。格兰诺维特关于嵌入性的思想极大拓宽了波兰尼的观点,认为嵌入 性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关系性嵌入,即经济行动者是嵌入于其所在的关系网络中 并受其影响和决定的;二是结构性嵌入,在更宏大的层面上,行为者们所构成的 关系网络嵌入于由其构成的社会结构之中,并受到来自社会结构的文化、价值等 因素的影响或决定。如果说在波兰尼的研究中,嵌入性还主要涉及宏观、抽象的 社会、经济制度间的关系。那么,格兰诺维特的研究所取得最为重要的进展之一 就是将这种嵌入的层次“下调了

10、”,使之更为贴近现实生活。他对嵌入性的关系 性与结构性划分,使得嵌入性可以方便地应用于对个体行动及集体行动的分析, 大大提高了这一概念的应用能力与解释能力。Uzzi Brian(1996)在格兰诺维特关系 嵌入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嵌入性的特征包括三个方面 :信任、细致的信任传 递以及共同解决问题的安排。目前关于社会网络的形成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理论观点 :第一种是社会资本 (Social Capita 1)的观点,认为网络是通过不断积累社会资本而形成并扩展的;第二 种是结构洞(Structural Hole)的观点,认为资源获取需要依靠不断地开拓网络中的 结构洞来实现,通过不断改变网络结构,从而

11、使网络中的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结 构洞观点与 Granovetter 关于联结强弱重要性的假设有很强的渊源,结构洞之内 填充的是弱联结,因而结构洞的观点可以看作是Granovetter观点的进一步发展、 深化与系统化。协同、协同网络1协同网络研究历史1965年,Ansoff在Corporate Strategy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协同的概念,即协 同是指相对于各独立组成部分进行简单汇总而形成的企业群整体的业务表现,是 基于资源共享的基础上,两个企业之间共生互长的关系;并强调企业协同的核心是 价值的创造,必须高度重视子公司之间的协同。而系统提出协同理论的是联邦德国理论物理学家Haken,他在70年代创

12、立了 协同学,该理论认为,协同是指在复杂大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产生出的超越 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联合作用.这一定义强调在一定的外 部能量流和物质流输入的条件下,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序参量”,促使不同要 素结合在一起自行演化发展,并在宏观尺度上不断发展为更为有序的结构和整体 功能。camarifilia 一 Matos 等(2005),在其研究协同网络:一个新的学科中分析 了协同网络的 8 种组织形态,具体如下:1虚拟企业(virtual Enterprise,vE):是多个企业共同参与的临时联盟。企业成 员共享技能、核心竞争优势和资源,目的为了提高他们对商业机遇的反应

13、能力, 企业间的合作由计算机网络进行支持。2虚拟组织(virtual organization, vo):它与虚拟企业的概念相近,是由一系列 法律上相互独立的组织构成的。这些组织共享资源和技能以完成共同的任务或目 标。但是他们不局限于一个联盟型的收益企业。虚拟企业是虚拟组织的的一种特 殊形式。3动态联盟组织(Dynamic virtual organization, DVO):般是指建立一个短期 的虚拟组织去响应市场竞争机遇。它的生命周期一般比较短,当虚拟组织的短期 目标被实现后将解体。4延展型企业(Extended Enterprise,EE):是一种组织概念。它是指一个核心企 业把它的边界

14、延伸到供应链上所有的企业。延展型企业可以被视为一类特殊的虚 拟企业。5产业集群(VO Breeding Environlnent, vBE):代表一种企业聚类或组织的汇 聚。这些组织有相关的支持制度和共同的合作意愿,通过达成一种长期的合作协 议和建立相互的合作基础而开展合作。一旦一个商业机遇被其中一个成员识别 时,集群中的一些企业将形成一个虚拟企业或虚拟组织。6专业虚拟社群(Professional virtual community,Pvc):它是虚拟企业和专业企 业的概念组合。虚拟社群被定义为由个体所形成的社会网络系统,他们使用计算 机技术作为媒介建立相互之间的关系。专业社群是指专业人员之

15、间分享专业知识 和技能的环境,例如,相近的工作文化、问题感知、问题解决技巧、职业价值观 和行为等环境。7 电子科学 (E 一 Science): 是指全球范围内的关键科研领域的网络协作环境。 它以信息与通信技术(ICT)为基本支撑,能够实现动态群体之间的柔性、安全、 协调的资源共享。8(协同)虚拟实验室(collaborative virtual Laboratory, vL):代表了一个异地的、分布的问题解决环境,它能够保证一群研究者分布在不同的地理位置而一同工 作,共享资源(与实验相关的设备、工具、数据和信息等等)。协同虚拟实验室可 以被视为 E 一 science 的一部分。2 协同网络

16、研究的主要学派一个是行为学派,这一派别主要由社会网络和战略管理研究方面的学者构成 的,主要使用实证研究的工具或手段,对网络结构、网络中心性(核心企业的作 用)、网络互惠性(知识共享、信息交流)、网络学习、网络治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另为一个派别是工程技术学派,他们主要由管理科学、信息科学领域的学者 构成。这一学派偏重于网络组织运作管理中的定量决策和分析,主要使用优化建 模、智能算法/启发式算法、多指标决策分析方法等工具和手段。研究内容集中 在对网络构建与形成、协同调度、协同生产计划、联合库存、网络绩效(有效性) 评价等的决策分析。并致力于把这些定量的模型和算法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 信技术进行进行系统实现。3协同网络主体之间的协同作用协同网络信息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协同网络主体之间的协同作用。很多学者 在针对不同形式的协同网络的研究中,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