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教育学简答题必背40题.docx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7562975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1.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聘教育学简答题必背40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教师招聘教育学简答题必背40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教师招聘教育学简答题必背40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教师招聘教育学简答题必背40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教师招聘教育学简答题必背40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教育学简答题必背40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教育学简答题必背40题.docx(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招聘教育学简答题必背40题资料仅供参考 教师招聘教育学简答题必背40题!第一部分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1.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2.教育没有阶级性,实现原始状态下的机会均等;3.没有文字和书籍,教育内容和方法简单原始二、近代社会的教育的主要特征:1.从法律上废除了封建教育的等级制,普遍实施了初等义务教育2.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3.教育逐步确立了使用功利的教育目的,科学教育兴起,教学内容日益丰富;4.学校教育系统逐步完善;5.摆脱宗教,走向世俗化;6.重视教育立法,实施依法治教;7.班级授课制三、教育学学科的特点:1.研究对象的普

2、遍性、平凡性;2.问题域界的恒定性和解答的不确定性;3.学科基础的广泛性和跨学科性;4.理论类型的多元化和学科路径的多样性;5.学科属性的综合性和理论结构的层次性(教育学发展历程的实质:科学化和合理性的过程)四、教育学的发展趋势:1.教育学的问题领域不断拓展;2.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扩展和研究范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学科的细密分化和高度综合同时进行;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五、教育学的价值:1.反思日常教育经验;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六、教学的特殊作用:1.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经验传授,使教学活动有秩序和节奏,提高教学效率;2.教学内容经科学选择

3、,依据知识构成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编成教材,作为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3.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和精心安排的过程中进行的;4.教学能够确保学生全面发展。(以上决定了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中心)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七、遗传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基础、可能):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3.遗传素质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4.遗传素质本身能够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八、环境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制约):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成现实;2环境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方向,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进程和速度;3.环境

4、对人的影响是广泛的、潜移默化的;4.社会生活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基础。九、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导):(一)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系统性以及高度的组织性;3.学校教育是经过一支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队伍担任培养人工作;4.学校教育能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加以调节、控制和利用(二)辩证的看待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不是万能的;2.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指导作用是有条件的。十、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决定):1.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动力;2.主观能动性经过

5、活动表现出来。十一、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1.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2.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的规模和速度以及教育的内部结构;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目的;4.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内容;5.经济发展水平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十二、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2.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的途径(1)教育是使科学技术得以继承和传递的重要条件;(2)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再生产是一种扩大的再生产;(3)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再生产是一种高效率的再生产;3.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6、十三、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真题)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的机会和程度;3.社会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体系。十四、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经过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2.教育经过选拔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完善和发展为政治服务;3.教育经过形成舆论、思潮,对社会政治产生影响。十五、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1.社会文化规范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2.社会文化影响教育内容;3.社会文化具有非正式的教育作用。十六、教育的文化功能:传承、选择、

7、融合、创造十七、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重点;2.人口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经费;3.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4.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十八、教育的人口功能:1.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之一;2.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3.教育是促进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十九、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1.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3.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教育的独立性表明:第一,教育必须坚持自己独立的品格;第二,教育要对社会有所批判;第三,教育要对社会的适应有所选择。(教育的独立性毕竟是相正确,既要反

8、对抹杀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形而上学的机械论,又要反对把这种独立性绝对扩大化的历史唯心主义。教育与社会具有紧密关系,我们既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又要同时回归教育自身和教育内在。)第四章 教育目的二十、中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社会主义是中国的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2.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要使教育者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4.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5.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二十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2)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9、;(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二十二、素质教育的内涵( 真题)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不是一种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教育价值取向。素质教育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民族素质作为教育根本目的,在本质上是教育价值取向的改革。)二十三、素质教育的内容(1)政治素质教育(2)思想素质教育(3)道德素质教育(4)科学文化素质教育(5)身体素质教育(6)心理素质教育(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大力实施创新教育)第五章 教师和学生二十四、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能动性的人

10、;2.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3.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4.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二十五、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1.生理成熟期提前;2.学习目的的多元化、实用化;3.价值观念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4.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5.心理问题增多二十六、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有教师职业对象的复杂性决定)(2)创造性教师需要因材施教,需要重组和再造教学内容,需要一定的教育机智,既“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之意。(教育机智,是一种对突发性教育情景做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能力)(3)示范性(教师劳动最突出的特点、教师劳动与其它劳动最大的区别)(4)时间上的连续性

11、和空间上的广延性(5)长期性、协作性、艰巨性二十七、教师的专业素质1.崇高的职业道德2.先进的教育理念3.合理的专业知识(1)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也是教师用以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必备基础)(本体性知识)(2)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本体性知识)(3)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条件性知识)(4)精湛的专业能力(5)强壮的身体素质(6)健康的心理素质二十八、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师范教育2.新教师的入职辅导3.在职培训4.自我教育(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教师自我教育是专业理想、专业情感、专业技能、专业风格形成的关键二十九、教师专业发展

12、的阶段1.傅乐的教师关注阶段理论教学前关注阶段、早期生存关注阶段、教学情境关注阶段(关心学生成绩)、关注学生阶段2.费斯勒的教师生涯循环论职前教育阶段、引导阶段、能力建立阶段、热心成长阶段、生涯挫折阶段、稳定与停滞阶段、生涯低落阶段、生涯退出阶段三十、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策略1.确立良好的专业自我意识;2.制定专业发展的自我规划;(自我分析、环境分析、确立目标、形成专业发展路径)3.以日常教育生活为资源,实现教师专业的发展与完善;(1)日常教学反思(“经验+反思=教师成长”)(2)个人行动研究(3)个人阅读和反思性写作(4)同伴交流与合作(5)跳出教育谋发展三十一、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

13、1)课堂教学活动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途径;(2)课外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的师生关系的补充;1.教师:(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热爱和尊重学生;(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2.学生:(1)尊重和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尊重教师人格,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2)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自律、自尊、自爱、自强,努力完成学习任务;(3)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努力与教师保持良好的关系。第六章 学校教育制度三十二、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趋势1.加快发展学前教育;2.切实普及义务教育;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第七章教育途径

14、与课外教育活动三十三、课外活动的特点1.组织上的自主自愿性2.形式上的灵活多样性3.内容上的灵活性和广泛性4.过程上的实践性三十四、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1.思想政治活动2.科学技术活动3.文学艺术活动4.体育活动(学校课外活动中最普遍、最广泛的活动)5.社会公益活动三十五、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一)群众性活动特点:规模大、时间短、人数多活动类型:集会活动、展览、表演和竞赛活动,学科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访问、游览活动,文体活动等。(二)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活动类型:学科小组,文艺小组,体育小组(三)个人活动(课外活动的基础)三十六、学校课外活动的实施要求(1)明确的政治思想性、方向性和教育目的性;(2)明确的目的性和周密的计划性;(3)坚持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增强活动的吸引力;(4)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5)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条件。三十七、综合实践活动基本理念突出学生主体、面向学生生活、注重学生实践、强调活动综合三十八、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1.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经验型课程;2.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课程;3.综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