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海门区“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7562102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61.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通市海门区“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南通市海门区“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南通市海门区“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南通市海门区“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南通市海门区“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通市海门区“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通市海门区“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doc(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通市海门区“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十四五”是海门“撤市设区”后的第一个五年,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将面对更多机遇与挑战,需要周密思考、精心谋划科技发展蓝图,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本规划立足海门实际,依据南通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和南通市海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而成,是未来五年的科技发展路线图和行动纲领。一、开启科技创新新征程(一)发展基础“十三五”以来,海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效能更加突出,科技创新受到全社会高度重视,创新氛围日益浓厚

2、。2019年,入围综合实力、工业经济、科技创新、绿色发展、营商环境五个“全国百强县”榜单前20名,全区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7%,比2015年上涨0.21个百分点。2020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237家,是2015年2.6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1.59件,比2015年增长27件,超过全省7.5件。科技创新领跑南通,人才综合竞争力跻身全省八强,科技综合实力稳居江苏县(市、区)前列,为“十四五”时期迈上科技创新新征程打下坚实基础。1.创新体系持续完善,突出表现在扬长补短。强化品牌效应,打造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示范区,获批江苏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区域示范,是苏中苏北县级市首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

3、市、江苏省县级市首家国家专利质押融资试点城市,叠石桥国际家纺城成功获批第三批“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培育市场”。推动高水平公共研发平台取得重大进展,新建国家工信部机器人领域创新成果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和招商局重工江苏省海洋工程装备重点实验室,加快建设海门长三角药物高等研究院,为新兴产业发展集聚创新源泉。升级了一批更高水平的创新创业载体,玲珑湾创客中心、中南智创谷、东洲青创空间、同宏创谷等认定为省级众创空间,临江生物医药科创园打造省级众创社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综合体,海门家禽星创天地、海门生态农业星创天地成为国家级星创天地,海门特色瓜蔬星创天地、江苏苏洪鲜食奇果星创天地成为省级星创天地。2.

4、创新水平不断提升,突出表现在企业主体。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健全,形成以创新型领军企业、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为主力军的创新企业集群。企业院士工作站2017年为12家,位居全省县(市)第5。一批企业主持参加的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有效突破,江苏海新船务重工有限公司参与的“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江苏京海集团有限公司参与的“优质肉鸡新品种京海黄鸡培育及其产业化”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招商局重工发明专利“一种自升式钻井平台悬臂梁轨道的制作方法”获第二十届中国专利优秀奖。南通振康机械有限公司成功申报国家重点研发

5、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立项支持经费1370万元;招商局重工(江苏)有限公司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网络协同制造和智能工厂”重点专项,立项支持经费1800万元;江苏慧聚药业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创新成效不断显现,突出表现在产业经济。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到“十三五”末,县域经济百强排名前移9位,跻身全省第7。高端纺织、现代建筑、先进装备制造产业规模均突破千亿,获评全省推进制造业创新转型成效明显地区。2020年,海门GDP达到1447亿元,GDP总量和人均GDP在全省县(市)位列昆山、江阴、张家港、太仓、常熟之后,排名第6位;规上工业企业的利润率为7.8

6、1%,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81个百分点。4.创新生态日益健全,突出表现在政府有为。政府积极营造创新生态,持续加大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研究出台政策意见,支持海工装备、生物医药、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发展,大力推动建筑、纺织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推动“苏科贷”“高企贷”扩面增效,设立首支政府产业引导母基金,围绕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金融等重点环节,打造完整的科技服务链条。组织开展创新型领军企业“30强”评比,持续办好中国创新挑战赛、东洲英才创业周等活动,使海门创新氛围更加浓厚。总体上,海门当前的科技创新水平处于江苏县(市、区)前列,企业整体创新能力较强,科技进步对经济

7、效益提升作用显著,创新体系和创新环境不断健全,中国创新挑战赛、“知识产权示范区”等品牌效应正在彰显,为“十四五”期间加快科技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同时,对照武进、吴江、昆山、江阴、张家港、常熟等更高创新水平县(市、区),还存在明显差距,只处于创新型县(市、区)的第二方阵。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技创新前沿水平偏低,研发投入强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国家级引才计划、双创人才、双创团队等高端人才远少于昆山、江阴、张家港等地。创新龙头企业缺乏,没有企业入选“江苏省百强创新型企业”;二是高水平研发机构偏少,2020年科研机构只有3家,与常熟(21家)、江宁(35家)、武进(17家)、吴中(14家)、

8、张家港(16家)、昆山(15家)等地差距较大,新型研发机构还是空白;三是创新创业载体偏弱,江苏县(市、区)“GDP20强”中,共建有12家国家高新区、7家省级高新区,只有海门、梁溪等4地还有待突破。截至2019年,海门有国家孵化器2家和省级众创空间4家,2020年新增省级众创空间2家,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总量为8家,是昆山的1/10,也少于如皋和启东。(二)机遇挑战“十四五”时期形势复杂多变,机遇与挑战并存,海门科技创新将面临经济社会更多维度、更高层面的需求,“拉长板补短板”任务紧迫。1.机遇纷至沓来。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核心产业不断被重新定义,如新冠疫情带动生物医药

9、产业突破性发展,数字技术带来产业分工“云团化”特征日趋明显,为海门发展新兴产业提供了机会窗口。二是国家确定建成科技强国的发展目标,指引江苏建设科技强省,鉴于县域经济发达的比较优势,必将对县(市、区)科技创新做出强有力部署。三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在海门叠加交汇,随着南通新机场、北沿江高铁、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等一批重特大项目陆续实施,海门的独特区位优势更加凸显,“通江通海通上海连南通主城”为海门开放创新合作提供了无比广阔的发展空间。四是“撤市设区”成为南通城市副中心,势必加速海门的城市发展,为科技创新带来大量应用场景,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崭新的

10、城市名片将有力推动创新资源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成为科技进步的触媒。2.挑战比较严峻。一是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加剧,美国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无论对海门的纺织等传统产业,还是对机器人、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均构成“卡脖子”威胁,产业未来发展存有隐患,对人才引进也形成负向冲击。二是周边区域竞争态势明显,有限的高端创新要素与各地的迫切需求之间存在矛盾。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在江苏省内就有泰州医药城、苏州工业园等创新高地,南京、常州、连云港等地已经培育产业多年,在研发创新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如何实现竞合发展,是“十四五”期间海门需要解决的难题。三是“十四五”期间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

11、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相对经济社会对科技创新的迫切需求,特别是统筹疫情防控等重大社会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趋于常态化,海门科技综合实力还不够强,高端创新要素汇聚不足,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任务依然紧迫。(三)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省委省政府“六个高质量”决策部署,围绕“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示范区”“南通跨江融合先行区”“大通州湾建设核心区”奋斗目标,着力打造“长三角区域性重要创新支点城市”,深入

1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创新在全区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核心技术自主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以打造链式化产业格局为核心,系统推进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建设,坚持重特大项目建设和科技创新共同推进、相互促进,加快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建设创新型县(市、区)、实现高质量发展、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大新使命提供有力支撑。坚持重点突破。以问题导向,针对科技创新明显短板,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使科技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增长,努力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迈进。“十四五”期间,着力实现省级以上高新区零的突破。坚持开放

13、合作。全方位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以创新理念融合为前提,在不断融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接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推动区域创新体系的健全完善。着眼承接苏南、上海创新溢出能力提升,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制机制建设。强化产业共兴、园区共建、人才共享。坚持前瞻布局。主动对接国家、省、市科技发展战略,结合海门实际,聚焦“卡脖子技术”“重大社会安全问题解决方案”等科技难题,积极组织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研发,勇挑重担。抢抓“南通新机场”“北沿江高铁枢纽”建设等重大机遇,开展海门“空港科学城”规划预研,着眼打造科技服务业、高科技产业发展新地标,为未来发展积蓄创新新动能。坚持产业优先。加强产学研合作

14、,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为海门主导产业和“12+2”产业链解决发展难题。围绕“十四五”期间重特大项目,组织开展相关科技计划,有力支撑项目实施;发挥大项目的创新溢出效应。着眼开发未来新兴产业,开展前瞻性研究。坚持文化融入。利用好中小学、科技馆、融媒体等平台,大力宣传科技创新典型案例、突出人物,提升市民科技素养和人文科学精神,努力营造卓越创新生态,使海门尊师重教的深厚文化氛围叠加上崇尚创新的价值追求,为创新型城区建设打牢坚实基础。(四)发展目标“十四五”期间,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激发科技创新新动能,全方位融入苏南,全方位对接上海,紧扣“三个高质量”“五大新工程”工作主题,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15、提升科技创新治理水平,增强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构建“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创新生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定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产业强区主导战略、实体经济振兴战略、绿色发展战略,着力打造“长三角区域性重要创新支点城市”,全力打造江苏区县层面科技创新试验田,在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开放创新、科技治理现代化等方面探索新路,为创新型县(市、区)建设提供借鉴。构建产学研用金紧密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江苏省内创新创业首选区。前瞻性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平台载体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创新型城市、人才强区建设继续保持全省领先,积极创建省级创新型示范区。“十四五”期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

16、年均增长8%以上。到2025年,“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榜单排名进入前20名,保持省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水平,每万人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达16件,科技综合实力跻身全省第一方阵,围绕“五个高”目标,实现跨越式发展。高水平的创新载体。加快科技公共平台建设,依托海工装备等优势产业积极争取一批省级以上平台落地;推进企业研发机构提质增效,围绕细分行业龙头企业着力打造一批省级、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提升创新创业孵化效能,围绕创新全链条建设一批高能级的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到2025年,建设省级科技公共平台3家,省级以上科研机构5家。高效率的创新网络。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创新一体化建设,建立健全要素配置体制机制和通畅汇聚渠道,通过产业同频共振、资源共通共享、分工协同互补,积极承接苏南及上海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着力打造长三角创新生态圈长江北岸重要支点。到2025年,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35亿元,知识产权、技术转移、风险投资、创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