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 .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7560349 上传时间:2023-11-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慈母情深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慈母情深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慈母情深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慈母情深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慈母情深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慈母情深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慈母情深 .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慈母情深教材理解和文本解读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组课文选编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慈母情深和学会看病四篇佳作,表现的都是与众不同的父母之爱:其他父母都绝望了,唯有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在坚持不懈地挖掘;一般的父母都会给予刚学写诗的孩子赞美和鼓励,唯有这位严父批评得孩子失声痛哭;其他妇女都在挣钱养家糊口,唯有这位慈母支持孩子读书;其他母亲给生病的孩子更多的呵护,唯有这位母亲逼孩子自己去看病。一、作者简介慈母情深的作者梁晓声,原名梁绍生,当代著名作家,1949年9月22日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市。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

2、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和父亲获得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母亲获得了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中篇奖。梁晓声幼年家境贫寒,19岁时插队北大荒,先后当过农工、小学教师、报导员,经历了生活的苦辣酸甜。他的作品选材广泛,思维独特,文笔跌宕,情感真挚,展现了生动、鲜活而泥土气息浓郁的现实生活和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感染并教育着读者,其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给人以巨大的激励与鼓舞。二、作品简介慈母情深节选自梁晓声的中篇小说母亲中的一小段,题目是编者加上去的。课文写的是作者小学时代的事。那时,作者非常想买一本长

3、篇小说青年近卫军,但由于一元五角的书价对于这个贫寒的家庭来说,相当于母亲两天的工资,作者一直不敢向母亲开口要钱,以致于想得失魂落魄。但最后终于经不住这本书的巨大诱惑,作者鼓起勇气到母亲的工厂去找母亲要钱。当他来到母亲的工厂,潮湿闷热的厂房、震耳欲聋的噪音、毡絮弥漫的空间、昏暗的光线母亲所处的工作环境强烈地震撼着梁晓声的心,那一刻,他对母亲充满了怜悯、心疼和内疚。然而当母亲得知他要钱买书的时候,母亲毫不犹豫地把钱塞给了他,令梁晓声更加自责,也更加感动。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深爱,梁晓声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结果反倒遭到了母亲的数落。母亲又为他凑足了买书的钱,就这样,作者得到了他的第一本

4、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读完这个故事,谁都会被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深深打动。编者给课文加题目“慈母情深”,正是出于这样深切的感受。据说给这篇课文画插图的人说:“当他读到这篇文章时,禁不住泪眼朦胧。他联想到了自己的小时候,联想到自己的母亲。”我想每一位读者都会有着这样的共鸣,因为那个年代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三、背景探寻(一)关于青年近卫军苏联著名作家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是法捷耶夫的代表作品,是苏联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小说描写了敌占区共青团组织“青年近卫军”与德国法西斯英勇斗争的事迹,人物性格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小说于一九四五年出版后,立即受到了苏联国内外广大读者的

5、热烈欢迎,次年获得苏联国家奖。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批苏联青年的英雄形象,成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青少年的偶像,对这一代人的成长产生过广泛而积极的影响。所以作者一直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以至于想得整天失魂落魄。(二)故事的时代背景课文写的是作者15岁那年发生的事。梁晓声生于1949年9月22日,15岁的时候应该是1964年。当时的中国刚刚经历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生活极其困苦。在农村,举家逃荒、讨饭的人满目皆是,吃野菜的,吃树皮的,吃糠的,甚至吃土的都有,很多人被活活饿死。至今,在灾荒最严重的河南、湖北等农村一带,老百姓见面打招呼的语言还是:“吃了没?” 足

6、见当时中国社会之贫困。 因此“青年近卫军的书价一元五角,在当时算是一笔不小的价钱。”这从文中的“从来没有”“这么多钱”中也可以读出。四、课题品读读到这个题目,不禁要问:慈母情深,慈在哪里?情有多深?深在哪里?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又是怎样表现慈母情深的?五、文本细读(一)家境贫寒辛劳的母亲我一直想买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书价一元多钱。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我也从来没有向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我从同学家的收音机里听过几次青年近卫军的连续广播。那时我家的破收音机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肚子里了。课文的前四个自然段,突出体现了家境贫寒,也暗含了母亲的辛劳。从“一直想买”都没有买成,

7、看出家境十分窘迫;从“母亲还从来没有”、“我也从来没有”看出家境极度贫寒;从“但我想有”,却始终没有得到,以致于“整天”想得“失魂落魄”,茶不思、饭不想,睡不着,足见家境是何等的捉襟见肘啊!连“破收音机”都“卖”了,被我们“吃”了,家里一定是穷得揭不开锅,母亲实在是没有办法,唯有变卖物品才能勉强活下去。连“破收音机”都卖了,那么家里还有什么没卖呢?估计能卖的都卖了。读了母亲,我们就会知道:梁晓声的父亲到遥远的大西北支援边疆建设去了,三年才回家探亲一次,平时也从不给家里寄钱。全家的生活重担全部落在母亲一人的身上。为了养活梁晓声兄妹5个,母亲先是在铁路工厂做翻砂工。那是连男人都难以承受的危险工作,

8、稍有不慎,便会被铁水烫伤或被铸件砸伤压伤。母亲几乎没有哪一天不带着轻伤回家的,母亲的衣服被迸溅的铁水烧了片片的洞。即便这样,母亲还是被铁路工厂辞退了。为了每月27元的工资,母亲又去了一个街道小厂加工棉胶鞋帮。全家六口人的生活就靠这27元赖以生存。这一元五角钱,相当于他们家六口人两天的生活费。(二)“我”与书结缘宽厚仁慈的母亲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作者仍然酷爱读书,这一点尤为难能可贵。这从“一直想买”、“听过几次”都能感受到。作者明明知道家里已经穷得连破收音机都卖了,明明知道一元五角相当于母亲两天的工资,但是仍然禁不住地渴望,以至于想得“整天”“失魂落魄”。这些词句都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了作者对

9、书的痴迷。我本已不想说出“要钱”两个字,可是竟说出来了!作者第一次见到母亲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挣钱养家,深受震撼,内心已是万分不忍、深感内疚,他深知要钱就如同要母亲的命。所以他决定不要钱了,但是 “竟”说出来了。这个“竟”字用得多好啊,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完全不受大脑控制,连他自己也搞不清楚他是怎么说出来的,他明明不想开口的呀!这些都足以说明作者对书的痴迷,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那样的年代,在那样的家境下,读书是一种非常奢侈的行为,课外书一律被看成是“闲书”。作者之所以能与书结缘,并深深地爱上读书,还是因为有这样一位慈母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他。梁晓声的母亲是一位私塾先生的女儿,颇能识得一些字,所

10、以她深知读书对孩子的重要。正是因为有了母亲的支持,文学的种子才得以在梁晓声幼小的心灵生根发芽。这也正是这位慈母比其他母亲更情深所在。(三)环境恶劣隐忍坚强的母亲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呆呆地将那些母亲扫视一遍,却没有发现我的母亲。细读这句话,我的目光不自觉地落在了“呆呆地”上面。应该说,作者经过整天失魂落魄的煎熬,经过无数次的思想斗争,终于下定决定去找母亲要钱,此刻的他一定是急兴奋又忐忑。兴奋的是他朝思暮想的书或许可以得到了,忐忑的是母亲从来没有一次给过他这么多钱,不知道母亲会不会给他?但不管怎么说,此刻作者的心情是激动的,紧张的,迫切的,那为什么一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他竟然“呆呆”的呢?究竟是

11、什么让他一下子“呆呆”的呢?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是什么让他一下子呆住了?首先是工厂里面震耳欲聋的噪声让他呆住了,他不敢相信自己的母亲就是在这样的噪声中为了养活他们,从早上熬到晚上,从春天熬到冬天。原来母亲每月那可怜的27元钱就是在这样刺耳的噪声中挣来的,这哪里是在挣钱啊,这分明是在拿命换钱哪。作者的心一下子震颤了,他茫然不知所措,不觉“呆呆”的了。文本中还有多处对噪声的隐秘描写,如:“我大声说出了母亲的名字。”为什么“大声”?因为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妈”“妈”这里为什么要拉长声音,连叫两声,母亲才转过身来?因为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母亲大声问:“你来干

12、什么?”为什么“大声”问?因为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道:“大姐,别给他!你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接着又对着我喊:“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旁边那个女人为什么要“喊”?因为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那震耳欲聋的噪声,从作者踏进厂房,一刻也不曾停止。作者可以想见,母亲分分秒秒,岁岁年年就是在这样的噪声中艰难地挣着那么一点点微薄的工资,他怎能不“呆呆”的。除了噪音,文中还有多处信息也让我们感受到母亲工作的环境是多么的恶劣。如: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

13、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为什么要“挨”得很近,一定是那里的光线太暗了,不凑得很近根本看不清。大白天的还要开灯才能干活,足以说明。“烤”着我的脸,说明温度很高。平常时,我们凑近灯泡,会觉得烤吗?当然不会。为什么作者有“烤”的感觉呢? 读了母亲,你就会知道,那间厂房的一半埋在地底下,空间非常低矮,四周潮湿颓败。窗户不能打开,脏得失去了透明度,跟乌玻璃一样。那天正值酷暑炎夏,窗户不能开,每台缝纫机上面还吊着一个电灯,七八十个妇女身上散发的热量,加上七八十只灯炮散发的热量,那简直犹如身在蒸笼,何止是“烤”啊!作者第一次看到母亲就在这样的环境里从早上挨到

14、晚上,从白天烤到黑夜,他怎能不“呆呆”的?文中还有一处描写也暗含着那里的空气糟糕极了。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那个年代的口罩只有一种颜色,就是纯白色,为什么母亲的口罩是“褐色”的呢?那是因为那里的空气太糟糕了。母亲一文中有这样的描述:“毡絮如同褐色的重雾,如同漫漫的雪花,在女人们在母亲们之间纷纷扬扬地飘荡。而她们不得不一个个戴着口罩。女人们母亲们的口罩上,都有三个实心的褐色的圆。那是因为她们的鼻孔和嘴的呼吸将口罩滞湿了,毡絮附着在上面。女人们母亲们的头发、臂膀和背心也差不多都变成了褐色的。毛茸茸的褐色。我觉得自己恍如置

15、身在山顶洞人时期的女人们母亲们之间。”突然置身在这样一片毛茸茸的“褐色”中,作者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作为儿子,他怎能不感到震撼,他怎能不“呆呆”的?(四)瘦小疲惫无私忘我的母亲此时此刻,作者心中充满了酸涩,充满了对母亲的同情、怜悯、内疚、感动,他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呼唤他的母亲,他可怜的母亲。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里把三个“我的母亲”放到后面,是因为当作者看清楚这艰难地直起背的,竟是我的母亲;这缓慢地转过身来的,竟是我的母亲;这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的,竟是我的母亲。那一刻,他震惊了,他呆住了,他不敢相信,但是他又不得不相信。那一刻,他才突然发现母亲曾经挺拔的后背不见了,母亲曾经美丽的脸庞不见了,母亲曾经神采奕奕的眼睛不见了,代之的是极其弯曲的背,疲惫的眼睛,浑身毛茸茸的褐色,犹如山顶洞人。那一刻,作者才发现母亲原来已经是那么“瘦小”。他忍不住在心底里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我的母亲”他用一句话形容了那一天,那一刻他的感受: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让作者深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深感到自己应该是个大人了,文中还有一处描写也很感人: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