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结合上述材料,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能够中国化的历史前提 参考答案: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专属于某一民族的哲学,而是国际性的学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世界性哲学”它可以与各国的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成为他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第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根本原因中国工人阶级的兴起和五四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则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中国化提供了根本的前提 第三,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丰富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便利的思想桥梁和理论途径 2. .一部哲学史,并不是各种哲学体系简单更替的历史,而是包括转折和变革的历史仅仅从19世纪40年代德国说,就出现过两次变革:一是费尔巴哈倡导的哲学变革;二是马克思发动的哲学变革。
与费尔巴哈不同,马克思针对的不是某一种哲学体系,而是以往的整个旧哲学马克思既不是回到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也不是把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加以简单综合,而是创建了一种具有不同内容和功能的新的哲学体系,从而在人类哲学史上真正引起了伟大的变革 =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所产生的伟大变革的主要表现 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主要表现在: 第一,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 第二,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原则的状况马克思、恩格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理解物质世界,使唯物主义具有了能动性,成为生气勃勃的科学体系 第三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以往的一切统治地位的哲学都是剥削阶级的哲学,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改造世界、解放全人类为目的,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 3.材料1 18世纪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在《论精神》中给物质下了一个定义性的说明:“物质并不是一件东西,自然中只有一些我们称之为形体的个体,物质这个名词只能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
材料2 霍尔巴赫为了克服17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者的物质概念的狭隘性,给物质下了一个更概括的哲学定义他说:“物质一般地就是以任何一种方式刺激我们感官的东西;我们归之于各种不同物质的那些特性,是以物质在我们内部所造成的不同的印象或变化为基础的一切物质的共同特性是广延、可分性、不可入性、形状、可动性、或为某个物质的运动所引起的性质 材料3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在总结哲学和科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给物质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他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回答: (1)分析材料1和材料2中物质定义的局限性 (2)分析列宁的物质定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参考答案: (1)材料1中,爱尔维修他看到了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区别,认为自然中所存在的只是作为物质具体形态的个体,而不是物质本身,物质是对这些个体所固有的特性的抽象和概括但是爱尔维修没有看到物质的根本特性在于它的“客观实在性”,而仅仅局限于物质的一般特性,因此,这一定义仍是不科学的。
材料2中霍尔巴赫的这一物质定义,肯定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独立存在的,我们的感觉只是物质的反映他试图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高度来把握物质概念,这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形成有一定影响,列宁正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角度为物质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但是霍尔巴赫在具体说明物质时,又把广延、可分性、不可入性、形状、可动性等看成物质的普遍的不变的特性,这表明他的物质观还没有摆脱机械唯物主义的影响 (2)第一,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列宁给物质下的定义还表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本体论的范围内指出它们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与意识的对立便是相对的 第二,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怀疑感觉经验之外的客观实在、否认客观事物可知性的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指明了方向 第三,它对物质世界多样性的统一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坚持把客观实在性作为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坚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反对了形而上学,具有深刻的辩证性质,为科学的发展和一切实际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四,它把人类的实践视为一种客观实在并将它包含到对物质范畴的理解中去,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 第五,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定义的实践意义在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要从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出发,实事求是,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做好一切实际工作的根本保证 4 材料1 生命哲学代表人物之一,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变化存在,但不是变化的事物在变化中存在:变化无需载体;运动存在,但不是惰性的、不变的物质在运动,运动并不蕴涵着运动之物对有意识的存在者来说,事物不是存在,存在的只是活动 材料2 杜林认为,宇宙最初处于一种物质的自身等同状态,这种状态是“物质和机械力”的统一,没有时间,也没有变化这种统一一旦停止,运动就开始了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回答,在物质与运动关系问题上材料1与材料2 的错误倾向 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
(1)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物质也只有在它的运动中才能被人们所认识设想有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征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本质上是不运动的,即使有运动变化,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没有质变;一切运动都是外力推动的结果材料2中杜林的观点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2)运动也离不开物质因为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承担者,是一切运动和发展的实在基础唯心主义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认为运动是精神的特性材料1中柏格森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 5 在牛顿看来,“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绝对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这就是牛顿力学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 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简要评述牛顿的时空观 参考答案: 时空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首先,离开时空的物质运动和离开物质运动的时空都是不存在的其次,时空同物质的不可分离性,表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割裂开来,认为时间是和物质运动无关的绝对均匀流逝的纯粹的持续性,空间是和物质运动相脱离的绝对空虚的框框,虽然物质充塞于其中,但它本身却是不变的牛顿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就是这种形而上学时空观的典型代表 6 马克思指出:“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试分析马克思这段话反映的哲学道理 参考答案: (1)反映了意识的能动性即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总是基于实践的需要带着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持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人们在实践活动之前,总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和构造的“蓝图”制定计划、方案等等。
(2)反映了实践具有目的性实践活动是人的能动活动,目的性是这一活动的内在的必然的条件只有目的不同的活动,而没有无目的的活动实践的目的性表明了人的活动的能动性实践的目的是在结果未出现前的人的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在进入实践过程以前和实践结果出现以前,目的即表现为实践的意图、计划和行动方案,又表现为对事件结果的预测这是实践着的人所特有的,也是人的实践必须具有的 7 2006年4月21日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时,国家主席胡锦涛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国的一句千年传世格言中华民族所以能在5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就是这样一种发愤图强、坚忍不拔、与时俱进的精神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表现出来的进取精神,在建设国家中焕发出来的创造热情,在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毅力,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写照 从唯物论的角度看 , 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 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 , 物质决定意识 ,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 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 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在国家建设中就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 是一个民族实现共同的理想、目标的精神支柱只有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 才能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 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果没有民族精神 , 国家和民族就会成为一盘散沙 , 就难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8 伴随人类工业化的步伐,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日益严重世界上出现的一些灾害,与气候变化有关为了使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最需要的是预防和控制旨在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已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这是人类自救的第一步为此,我国制定了长期的能源战略,这一举措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将对缓解全球温室效应的加剧产生积极作用 运用联系的观点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一、联系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忽视人与自然的客观联系,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引发灾害 二、要重视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面对全球变暖,签署《京都议定书》,减排温室气体,提高预防控制能力 三、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部分制约整体,影响整体功能发挥中国作为全球中的一员,积极采取措施,将对缓解全球温室效应的加剧产生积极作用 9 材料1 现代管理学中有一个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