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实验班.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7542526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实验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实验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实验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实验班.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实验班.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实验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实验班.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育才学校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实验班)第三次月考高二历史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第I卷(选择题 60分)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材料主要反映了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B.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D.5世纪洛阳商业盛极一时2.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实质是A.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不断交往的过程B.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C.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D.中原先进文化向边疆扩展的过程3.春秋后期鲁国“履亩而税”产生的最

2、深刻社会影响是A.巩固了鲁国的霸主地位B.有利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C.增加了周天子的财政收入D.促进了新的生产方式的诞生4.下列关于日本德川幕府统治时期的说法有误的是A.天皇、将军、大名、武士属统治阶级B.幕府与藩国并存C.士、农、工、商属被统治阶级D.强化统治,巩固中央集权5.图再现了商鞅变法的一项重大举措。这实质上是A.“塞私门之请”B.废除“世卿世禄”制度C.承认土地私有D.实行“田里不鬻”原则6.梭伦改革的积极作用有从根本上解决了贵族和平民的矛盾 大大促进了雅典农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解除了雅典平民沦为奴隶的威胁A. B. C. D.7.下列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不正

3、确的是A.实现富国强兵是其基本出发点B.其改革从根本上维护地主阶级利益C.改革彻底解除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D.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8.商鞅之死是悲惨的,其悲惨结局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变法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B.变法失去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C.商鞅本人具有天资刻薄的性格D.变法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总趋势9.“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这段史料可以提供的历史信息有商鞅变法的措施包括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奖励耕战等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增商鞅变法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发

4、展A. B. C. D.10.王安石变法的失败说明宋朝A.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十分激烈B.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十分激烈C.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十分激烈D.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十分激烈11.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19世纪末日本对外扩张事件,正确的是打开朝鲜的门户吞并琉球侵略中国台湾岛挑起中日甲午战争A. B. C. D.1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主要有制定官吏傣禄制,严惩贪污 设立三长制 迁都洛阳 移风易俗,推行汉化政策A. B. C. D.13.下列关于德川幕府实行的封建等级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幕府的统治B.按身份等级确定人在社会中的地位C.工商业者大都住在城市,但仍受歧视D.天皇、将

5、军、大名、武士都属于“士”这一等级14.甲午战争后,维新人士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 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这反映了维新派的教育理念是()A.培养人才 B.开启民智 C.普及科学 D.废除八股15.新政的推行,遭到了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主要原因是A.维新志士要推翻君主制B.新政法令要推翻清政府统治C.新政法令损害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D.新政反映了人民的反帝要求16.“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不昌者也。有之,请从嗣同始。”谭嗣同以身殉难前的这段自白表明了他的A.烈士精神 B.种族成见 C.浪漫性格 D.厌世心

6、态17.下列不属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失败的原因的是A.马木鲁克势力的破坏和反扑 B.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原有的封建生产关系 C.穷兵黩武、对外扩张 D.英国入侵埃及 18.从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A.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B.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C.否定了科举制度D.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19.以“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精神,对大官僚、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庆历新政 D.王安石变法20.下列各项,说明俄国农奴在摆脱人身依附关系方面不彻底性的是A.地主将贫瘠

7、和耕作不便的土地分给农民B.保留了农民对于地主所承担的劳役地租C.农民需付高额的现金才能真正获得土地D.地主控制的村社束缚农民的自由21.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性措施是A.实行均田制B.与汉族通婚C.迁都洛阳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22.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不久就走上对外扩张之路,主要是因为日本A.国内市场狭小,资源不足B.明治维新保留了军国主义传统C.资本主义发展,国力提升D.明治维新时期大力发展军事工业23.根据下图数据判断,该图统计的是1895-1911年间中国A.新建的洋务企业(单位:家)B.对外赔款量(单位:千万两)C.新建的政治社团(单位:个)D.对外贸易顺差值(单位

8、:千万两)24.宗教改革(英语:Reformation),开始于欧洲16世纪基督教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运动。中世纪末期,欧洲人民的反封建反教会斗争是以 “异端”的形式出现,根本原因是A、天主教教会是中世纪欧洲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B、天主教教会对人民的影响无处不在C、资产阶级早期力量比较弱小D、天主教教会成为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25.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明治政府强兵措施包括a. 实行义务兵役制b. 改进军备 c. 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指挥人才Aab BacCabc Dbc26.梁启超说:

9、“凡改革这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下列戊戌变法的措施中,兼有“除旧”和“布新”的是A.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B. 裁撤冗员C. 以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 D. 设立京师大学堂27.晚清一些仁人志士鼓吹“西学中源说”,梁启超也认为,“洪范之卿士,孟子之诸大夫,上议院也;洪范之庶人,孟子之国人,下议院也”。这说明“西学中源说”A. 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承 B. 有助于推动时人向西方学习C. 为学习西方找到了科学的依据 D. 受国人盲目排外旧观念的影响28.下表中两位历史人物的言论,共同指向王安石变法措施中的人物言论王安石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

10、贷者常苦于不得苏辙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以夺富民之利A. 青苗法 B. 保甲法 C. 均输法 D. 市易法29.“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的暴动。我认为,我们要农民同土地割裂就会点燃俄国。”在当时看来,“我”能做的应是A. 改革上层建筑,发展资本主义B. 解放农奴,给予土地C. 进一步强化农奴制度,以巩固统治D. 开办手工工场,以发展工商业30.明治维新前夕,倒幕派就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反对幕府将军的统治。明治维新开始以后,“政权建设是明治政府一切举措的重中之重,维新势力打着尊皇的旗号,把远离权力中心几个世纪之久的天皇重新抬出来。”日本维新势力这样做的目的是A. 结束封建割据建立近代国

11、家 B. 实现君主立宪制的政治目标C. 重建以天皇为首的专制统治 D. 借助中央王权推动经济发展第II卷(非选择题 4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31. (12分)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 秦孝公启用商鞅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其目的在强国,而非富民。随着改革的深化,秦国对全民、全军和经济

12、的动员能力越来越强,席卷天下、并吞八荒的“秦国梦”正在一步步逼近。然而,任何一场改革,如果缺乏全民共识,不能构建上下认同的所谓“核心价值观”,要想“从胜利走向胜利”,结果可想而知。 王立新商鞅改革何以为秦帝国灭亡埋下伏笔 材料三 我给人民以恰好满足的权力,所得不短少也不多加,有权势有令人羡慕的财产的人,我劝告他们不要过分,我手持盾牌站稳,为双方挥舞,不容任何一方非法战胜。 梭伦材料四 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梭伦 (1) 概括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2) 材料二认为商鞅改革“为秦帝国灭亡埋下伏笔”,你是否赞同?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3)材料三梭伦为“不容任何一方非法战

13、胜” 相应采取了哪些措施?材料三、四体现了梭伦怎样的价值观?32. (12分)材料腓特烈二世(17121786年),1740年登上普鲁士国王宝座。他信奉“强权即公理”,在伏尔泰等人的见证下,通过不断的对外战争,使普鲁士迅速崛起,历史上又称其为腓特烈大帝。在他统治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内政改革。他设立新的政府部门,建立了廉洁高效的公务员制度,但事实上只对他一人负责,大臣无任何实权,“国王是国家的第一公仆”。他奉行“人人平等”的原则,对移民和小宗教信徒(胡格诺教徒,天主教徒)宽容开放,为国家注入开明、公正的新精神。普鲁士是欧洲第一个享有有限出版自由的君主国。他不拘泥于传统的农奴制剥削方式,倡导大力发

14、展工商业,采取奖励出口、限制进口,实行保护性关税等政策,竭力增加税收以扩充军力。军事方面,主要从严训、精械、创新战术、改革军制和加强补给等方面强化军队建设,把“军纪”上升到了“军魂”的高度,使普军成为欧洲效率最高的军队。此外,他还兴建数以百计的学校,奖励科技和扶助艺术发展等。摘编自陈潇制度改革、军力建设与国策权变:腓特烈大王的大战略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腓特烈二世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腓特烈二世改革的影响。33. (16分)19世纪中期的日本、中国、俄国,虽然所在地域不同,国情有异,但这些国家的有识之士都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改革。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三国改革的史实,回答问题。材料一 工业革命一旦在某个国家开始,现代化的压力就形成了,迫使与它相邻的所有国家紧紧跟上现代化在动荡中迅猛推进。对被侵略地区而言,问题表明得越来越清楚,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它迟早要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接受变革,才有可能生存。从19世纪中叶开始,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洲大陆推进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