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带生态系统减灾功能评估技术导则 红树林和盐沼》(报批稿).docx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7524992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79.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岸带生态系统减灾功能评估技术导则 红树林和盐沼》(报批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海岸带生态系统减灾功能评估技术导则 红树林和盐沼》(报批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海岸带生态系统减灾功能评估技术导则 红树林和盐沼》(报批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海岸带生态系统减灾功能评估技术导则 红树林和盐沼》(报批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海岸带生态系统减灾功能评估技术导则 红树林和盐沼》(报批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岸带生态系统减灾功能评估技术导则 红树林和盐沼》(报批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岸带生态系统减灾功能评估技术导则 红树林和盐沼》(报批稿).docx(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ICS 07.060CCS A45HY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HY/T - 海岸带生态系统减灾功能评估技术导则 红树林和盐沼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the assessment of marine hazard mitigation functions ofcoastal ecosystems: Mangroves and salt marshes(报批稿)- - 发布 - - 实施 发布HY/T XXXXX-XXXX目 次前 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 14 一般要求 14.1 科学性 14.2 可靠性 14.3 一致性 15 资料

2、收集与调查15.1 调查内容15.2 资料收集26 现场调查方法 26.1 断面和站位布设26.2 植被调查26.3 环境要素调查36.4 调查时间37 减灾功能评估 37.1 评估内容37.2 评估指标37.3 减灾功能评估方法 37.4 评估结果7附录 A(资料性) 红树林波高衰减率参考说明8附录 B(资料性) 滨海盐沼波高衰减率参考说明 13附录 C(资料性) 红树林、滨海盐沼植物区内波流运动控制方程参考说明 16IHY/T XXXXX-XXXX前 言本文件按照GB/T 1. 12020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

3、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本文件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C/TC 283) 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 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四川大学、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自然资源 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复旦大学。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新平、林鹏智、王斌、国志兴、张小霞、尹子祺、 王炜、姜彦琪、陈顺洋、 陈光程、李博、孙海龙、 宋美杰、龚泽林。IIHY/T XXXXX-XXXX海岸带生态系统减灾功能评估技术导则 红树林和盐沼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红树林和滨海盐沼海洋减灾功能评估的一般要求、资料收集与调查、现场调查方法、 评估方法等内容。本文件适

4、用于红树林和滨海盐沼对海洋动力灾害过程的波高衰减能力评估。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 (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 用于本文件。GB/T 12763.2 海洋调查规范 第 2 部分: 海洋水文观测HY/T 081 红树林生态监测技术规程TD/T 1055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红树林 mangrove forest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沿海潮间带,受海水周期性浸淹的木本植物群落。来源:HY/T 081,33

5、.2滨海盐沼 coastal salt marshes处于海陆过渡区, 周期性或者间歇性受海洋潮汐影响,并覆盖有草本或者低矮灌木的淤泥质或砂 质潮间带湿地生态系统。4 一般要求4.1 科学性红树林和滨海盐沼海洋减灾功能评估过程须建立在科学地获取当地植被特征和海洋动力参数的基 础上。确保植被特征和海洋动力参数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数据精确可靠。4.2 可靠性采用的数据资料来源、精度及质量应可靠,保证所用资料权威可靠; 对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应采用 历史资料或现场观测进行验证, 保证评估精度。4.3 一致性评估工作宜同时选取不同的方法,所采用的不同评估方法对红树林、 滨海盐沼开展海洋减灾功能 评估得出的

6、减灾能力等级应该具有一致性。5 资料收集与调查5.1 调查内容红树林、滨海盐沼减灾功能评估所需的资料包括植被特征和环境要素,具体要素、调查方式和调1HY/T XXXXX-XXXX查方法见表 1。表 1 调查内容调查内容调查要素调查方式调查方法植被红树林: 面积 、分布、 林带宽度、 物种、植株密度、株 高、胸径、基径、 气生根密度、平均直径盐沼:面积 、分布、物种、密度、平均高度、基径、植被 带宽度、平均直径现场调查、遥感调查见 6.2环境要素水动力环境: 水位、海浪要素(波高、 波周期、波向)资料收集、现场调查见 6.3水深地形:水深、 高程资料收集、现场调查5.2 资料收集收集近三年内红树

7、林、滨海盐沼海洋减灾功能待评估区域近岸的水深地形数据以及近岸海域的海 浪要素 (波高、波周期等)、潮位等水动力参数数据,必要时可开展现场调查观测。6 现场调查方法6.1 断面和站位布设红树林调查区断面和站位布设应综合考虑调查区域红树林面积、分布等综合因素,断面、站位和 调查样方的布设方法按照 HY/T 081 规定执行。滨海盐沼调查区断面和站位布设应符合以下要求:a) 综合考虑调查区域植被分布等因素,断面站位应合理布局,在空间上涵盖整个调查区域,充分反映调查区域植被的整体特征;b) 断面数量应根据植被面积、分布等特征确定,开展植被要素调查时, 每一条断面应至少设置 3个站位,站位设置应全面反映

8、植被分布的潮带 (高潮滩、中潮滩、低潮滩);c) 每个站位应布设不少于一个 1m1m 的样方。6.2 植被调查6.2.1 红树林植被调查红树林植被要素调查方法如下:a) 红树林面积、分布调查方法按 TD/T 1055 规定执行; 红树林胸径、株高、物种、植株密度调查方法按照 HY/T 081 规定执行;b) 根据现场调查的红树林面积、分布数据,确定调查断面的林带宽度;c) 红树林的平均直径 (D) 为最大淹没水深 (h) 以下的植株的垂向平均直径,用于减灾功能评 估;调查过程中,可使用红树林树木的基部、 h高度以下水淹没的植株高度 (hv ) 以及二者中 间位置 (hm= ) 等 3 个位置的

9、树木的直径的平均值作为D的近似值, 测量和计算方法如下: h为减灾功能评估的海洋动力灾害期间的最大水位, 调查方法见 7.3.2; 根据h与红树林平均株高的关系确定hv 的值, 当红树林平均株高小于h时, hv 等于红树林的平均株高, 当红树林的平均株高大于h时, hv 等于h; 采用卷尺等工具测量红树林树木基部的直径(即为植株的基径); 测量红树林树木在hv 、hm 高度处的周长, 计算其横截面积,并换算成对应的直径; 当红树林树木的形状和生长形态较为复杂时,横截面积的测量应尽量包含测量位置处所有的枝干,应至少包含到二级枝干,计算各枝干的横截面积,并计算其总和,换算成对应的平均直径; D为基

10、径、hm 和hv 位置处的树木直径的平均值; 调查区域的红树林的平均直径为所有样方内红树林树木的平均直径的平均值。6.2.2 滨海盐沼植被调查滨海盐沼植被要素调查方法如下:a) 滨海盐沼面积、分布、植被带宽度采用现场调查和无人机遥感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b) 平均高度的测算应结合实测与目测的方法估算样方内植株的平均高度;2HY/T XXXXX-XXXXc) 统计样方内的植株数量,换算为单位面积数量,具有分蘖特征的滨海盐沼植物类型, 按照分蘖 数统计,单位为株每平方米 (株/m2 );d) 在减灾功能评估中,滨海盐沼植物的平均直径 (D) 为最大淹没水深(h) 以下的植株的垂向 平均直径,不同滨海

11、盐沼植物类型的测量方法如下: 芦苇、海三棱藨草等禾本科和莎草科滨海盐沼植物的平均直径(D) 可采用调查样方内的植株的平均基径作为近似值, 可采用卡尺、卷尺等测量工具测量; 碱蓬属等滨海盐沼植物的平均直径(D) 可使用植株冠幅部分的直径作为D的近似值, 可采用卡尺、卷尺等测量工具测量; 在每个样方内, 应取不少于总植株数量 10%的植株(原则上不少于 10 株有代表性的植株),计算得到样方内植株的平均直径值(D)。6.3 环境要素调查水位和海浪要素(波高、波周期、波向) 的调查方法见 7.3.2。调查区域的高程采用断面测量法,采用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技术全球定位系统 (Real Time Kin

12、ematic-Global Position System,RTK-GPS) 等测量仪器沿红树林、 滨海盐沼植被调查断面测量,测 点间距宜不大于 10m,地形变化较大区域应加密测点,测点观测记录数据不少于 3 组, 取中位数。6.4 调查时间植被和环境要素调查时间应符合以下要求:a) 植被要素调查时间宜安排在海洋动力灾害过程多发季节;b) 除高程要素外, 其余环境要素现场调查宜安排在发生海洋动力灾害过程期间。 高程调查时间宜与植被要素调查同步进行。7 减灾功能评估7.1 评估内容红树林、滨海盐沼对海洋动力灾害过程的波高衰减能力,包含红树林、滨海盐沼植被作用和地形 变化等因素的综合减灾功能。7.

13、2 评估指标评估指标为波高衰减率 (RwL ),是海洋动力灾害过程期间,波浪经过一定宽度的红树林、滨海盐 沼植被带后,波高的衰减量(H0-HL ) 与来波波高 (H0 ) 的比值百分数,本文件波高采用有效波高计 算RwL ,按公式 (1) 进行计算:RwL = 100% (1)式中:RwL波高衰减率,无因次量;H0植被区沿海一侧边缘处(前测点)的有效波高,单位为米(m);HL植被区向陆一侧边缘处(后测点)的有效波高,单位为米 (m)。7.3 减灾功能评估方法7.3.1 评估方法的选取 7.3.1.1 评估方法及适用范围红树林、 滨海盐沼减灾功能评估方法包括现场观测方法、物理模型试验方法、数值模

14、型方法、经 验公式法,各类方法的适用范围具体如下:a)现场观测方法适用于海洋动力灾害过程期间开展现场观测;b) 在具备物理水槽试验条件时, 可选用物理模型试验方法。该方法适用于评估具有物种多样、形态复杂、分布不均等复杂特征的红树林、滨海盐沼海洋减灾功能,并可考虑地形变化等因素对 减灾功能的影响;c) 在具备成熟的数值模拟技术条件时,可采用数值模型方法。 该方法适用于评估植被作用和地形3HY/T XXXXX-XXXX变化的综合减灾功能,并可考虑复杂特征的红树林、滨海盐沼植被减灾功能;d)经验公式法适用于地形较为平坦的目标区域,如果评估区域地形变化较大,应采用其他评估方 法。7.3.1.2 选取原则与顺序各方法的选取应结合区域的现场条件、经济条件、技术设备以及实验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在同 时采取多种评估方法时,评估结果的选取按照现场观测方法、物理模型试验方法、数值模拟方法和经 验公式法以及参考基于经验公式法计算得到的表A. 1表A.7和表B. 1 表B.4的优先顺序选择结果。7.3.2 现场观测方法7.3.2.1 技术方案设计采用现场观测方法时,应根据红树林、滨海盐沼海洋减灾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