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型教案设计《枣儿》.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7520017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究型教案设计《枣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探究型教案设计《枣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探究型教案设计《枣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探究型教案设计《枣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究型教案设计《枣儿》.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Miniquest设计模板 人教版枣儿探究型教学设计适用年级九年级所属学科语文情境|任务|成果|资源|评估情境:枣儿是一部重在写情,以情感人的话剧小品。剧本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一老一少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在他们的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不仅充分表露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亲情,还流露了老人与男孩之间的感情,以及老人的故乡之情和对以往岁月的怀念之情。该剧本,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

2、的变化。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3.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二、过程与方法:1.通读全剧,圈出剧中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要音、形、义全部掌握。2.课前完成导学案中的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部分,用红笔勾画自己的疑点,以备课堂讨论。3.情境导入,创设氛围,渲染气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揣摩情节,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2.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态,正确认识和感受社会下层人民的生活现状,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同情弱势群体的感情。四、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为主要指导,充分利用主题网站,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3、、探索式学习。五、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建立自信,克服困难,尝试新知。 1.分角色朗读剧本内容。 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角色应该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基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该读的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合作探究】升华学科能力,透析重难点。任务温馨提示:请同学们在了解剧情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然后解答。 1.关于老人与男孩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那些事情?他对男孩的态度如何?如何评价老人和男孩这两个人物形象?2.剧本是怎样生动表现人物感情的? 3.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

4、父亲 你对剧中未出现的两个人物怎么看?这反映了怎么样的社会现实?成果:指导学生展示交流,并作出评价。1.关于枣儿谈谈枣儿在剧中的象征作用 ?温馨提示:借用某种具体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其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2.课文在开头和结尾用了同一首童谣,读一读,想一想它们有什么作用?【拓展延伸】情感体验,主题升华,课堂小结。 3.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身边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本题旨在引

5、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社会问题,关心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课后积累】4、审美鉴赏:丰厚的思想底蕴。枣儿说的是一位孤独的乡村老人与一位孤独的儿童在情感上相濡以沫的故事,全剧构思精巧以小见大,意蕴丰富,着力表现了现代化过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评估: 1、 课标中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位,教学中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使学生养成自主读书的好习惯,学生借助书上注释理解文章,教师只需抓住关键句子重点段落。让学生体会人物内心和人物性格特征和“枣儿”的真正味道。 2、 我采用反复的朗读,有范读、齐读、小组读、自由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小组准备进行分角色朗读和表演人物。品味作者借用“枣儿”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