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教案课时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7519105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5.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教案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教案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教案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教案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教案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教案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教案课时(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教案(6课时)第一部分(一)、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揭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手?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嗜: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造:2用原

2、文回答。(4分) “赞语”中“ , ”这两句体现了五柳先生的品德;“传文”中的“ , ”体现了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 ”,“ ”体现了五柳先生的生活爱好,“ , ”体现了五柳先生居室的简陋。3“亲旧知其如此”中的“此”指代的是(用原文回答) (1分)4请联系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和饮酒,说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中的“志”是什么。(2分)(二)记承天寺夜游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下面对加点词

3、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分)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3分)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2分)(三)桃花源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4、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4分 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2分) A. 选文中加点的“俨然”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 B. 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 C.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

5、、热情、好客。 D.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第一部分参考答案(一)五柳先生传 1特别爱好 到,往 2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1分) 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1分) 好读书性嗜酒(1分) 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1分) 3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4“志”是洁身自好,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二)记承天寺夜游12分 A 23分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3分 (即“庭下盖竹柏影也”) (1分) 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2分,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给满分,其余酌情给分) 42分 旷达(答“豁达”也给2分;答 “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

6、观”等给1分;答“闲适”、“热爱自然”不给分)(三)桃花源记1.不足为外人道也(2分) 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 百姓能安居乐业 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2分,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2. D(2分) 第二部分(一)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

7、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用相同的词义组词。(4分)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益: 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索: 2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2分)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同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同 3联系选文,说说“疾”“病”在文中的不同含义。(2分)4翻译句子(2分)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5现在我们常用哪个成语来比喻课文里所写的这种行为。(1分)(二)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

8、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注:子,对别人的尊称。)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2分)今子食我,是逆天命也。 是: 兽见之皆走。 走: 7、 翻译句子(2分)天帝使我长百兽8狐狸说老虎“无敢食我“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第二部分参考答案 1、更加 寻找 2、还通旋 汤通烫 3、疾:小病 病:重病4、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5、 6、这 跑 7、天帝派我掌管百兽。 8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命也。第三部分(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

9、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_,_!”根据原文默写文段中空缺部分。下面各组句子使用了对偶修辞的一项是( )。 A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B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C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D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翻译下面的句子。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译: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最后一段中的“故”字是对哪些文字进行总结? 答:第一段总写三峡突出了什么特点?后面哪些文字对其特点

10、进行了照应?答:(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_,水中_,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文段中空缺处应填上_和_。根据上下文,把原文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 )为乐者根据内容,可以把文段分为几个层次?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答:_。文中画线语句能否去掉?为什么?答:_。(三)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

11、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五柳先生”这个别号是如何得来的? 答:_。 “忘怀得失”与上文:_相呼应。先生读书有什么特点?这说明先生怎样一种读书态度? 答:_ 。文中总的概括先生特性的一句话是“_”。先生与“亲旧”的关系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答:_。第三部分参考答案(一)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B 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对“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进行总结。突出三峡山多山高的特点。“绝”、“峻”、“林寒涧肃”、“空谷”等对其特点进行了照应。(二)如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吾 吾 吾 可以分三个层次。第一层:记事,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第二层: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层:抒情,抒发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不能,因为这两句传递了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看到大自然的美的无穷愉悦,又有落寞孤寂,还有露出鄙视尘俗的自慰之情。(三)因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 不慕荣利 先生读书的特点是:“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说明他读书的态度是:只求领会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