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751750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3.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2)它包括两方面内容: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谁 决定谁的问题;思维与存在有无统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正确 反映存在的问题。其中,第一方面更为根本。(3)由对第一方面的不 同回答,将哲学划分为唯物论与唯心论,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唯心主义相反;由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将哲学分为 可知论与不知论,可知论认为人能认识世界,不可知论认为人不能或 不能完全正确地认识世界。什么是哲学?它与世界观的关系怎样?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 识的概括和

2、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是人们整个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 化的世界观。论述:试论马克思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它来自实践,为无产阶级斗争的 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使自身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实践性是马克思 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哲学的显著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是指:(1)它是完备和彻底唯物主义,实 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 统一;(2)它不仅以现代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为基础,随着的的科学 的进步而发展,而且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正确地揭示自然、思维 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指:(

3、1)它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 说,是批判的革命的;(2)它以无产阶级为自己的阶级基础,而无产 阶级是变革旧世界的革命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 是革命性的前提,革命性是科学性的目的,二者统一变革旧世界的实践。2.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答:(1)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对意识 具有决定性。因为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所谓能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 对人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意识的能 动性突出地表现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上

4、。(3)物质的决定性和意识的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其中,物质的 决定性是更为根本的方面。夸大物质的决定作用而否认意识反作用是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相反,夸大意识的能动性而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 定作用是唯心主义。. 为何说意识是社会的产物?(1)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还是社会的产物, 劳动是人类以及人类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2)这是因为:第一,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 了物质器官。第二,劳动产生了语言。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没有 语言,就不会有思维和意识。第三,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了 意识的发展。9. 简述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统一意识具有主观性特征:( 1)意识的

5、反映是人所特有的;( 2)不 同的主体对同一对象反映是不一样的;(3)人们可能近似正确地认识 事物,也可能歪曲地反映事物,甚至形成荒诞意识。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在这个问题上,要反对两种 倾向:(1)唯心主义否认意识的客观内容,夸大意识的主观形式; (2)庸俗唯物主义否认意识的主观,把意识当成人脑的“分泌物”, 抹煞了意识和物质之间的界限。10. 为什么说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意识不仅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还是社会的产物。劳动是 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因而同时也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 性的作用。这是因为:(1)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 了物

6、质器官;(2)劳动创造了语言,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外壳; (3)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意识的发展。. 怎样理解辩证唯物主义世界统一性原理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 依据?辩证唯物主义世界统一性原理的内容是:(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物质性;(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3)世界的物质 统一性是运动的、发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依据。它要求从客观事物本身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把握事物 发展的规律改造客观世界。论述题:1:运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物质是世界 的

7、真正本原。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不论是自然界、人 类社会还是人的精神,尽管它们表现各异,特点不同,但都根源于物 质,都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或机能。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别 的什么都不存在。(2)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原理都是以此为理论根据的。世界统一于物质原 理也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第一,一切事物和现象产生的最终根源都存在于物质世界之中。 因此,我们认识事物、研究问题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即从客观存在着 的事实出发,既不能从原则、本本出发,也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第二,所谓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 找出事物

8、和现象之间的固有的联系,而不是以先入为主的思想去对待 事物,也不是用幻想的或臆造的联系去取代事物的联系。这就在对待 事物的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由于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时间和空间之 中不停地发展变化的,因此,从实际出发要有强烈的时空观念,一切 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要因时制宜。坚持用运动、发展、变化 的观点看待事物,处理问题,这就是坚持了辩证法。第三,要做到从实际出发,首先,必须从调查研究入手。深入实 际,掌握大量的、真实的、第一手材料,以求深刻全面反映事物的真 实情况,并引出路线、方针、政策、计划、方案和方法来,以便去指 导人们的实践,从而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最后,要深入实际,做 调查研究

9、,还必须克服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3)从实际出发,深入群众、搞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和作风,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世 界统一于物质原理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给 人们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条基本原则。2:试述意识的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意识的能动性,即主观能动性,是指主观对客观的能动作用,是 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中的积极主动的活动和能力。客观规律性是指规律具有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点。客观规律性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是:(1)尊重客观规律性是发 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

10、 律的必要条件;(3)尊重客观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在实践基础上统 一起来的。意识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识: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把严肃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热情结合起来,既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反 对盲目蛮干、急于求成,又要发扬大胆创新,反对因循守旧、不求进 取。2.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是什么?(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2)它们的对立主要表现在:首先,唯物辩证法把世界看作是普 遍联系的,形而上学认为事物是彼此孤立的。其次,唯物辩证法把世 界看作是发展变化的,形而上学认为事物是静止不变的。最后

11、,唯物 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则否认客观矛盾的存在。 (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 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简述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之间的对立及其根本分歧。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1)辩证法用联系的 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普遍联系的;形而上学用 孤立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事物的事物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 的。(2)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都处于运动、变化和 发展的过程中;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万物本质上 是不变的。(3)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的动力;形而上学则否 认矛盾的存在。

12、(4)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斗争和根本 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1. 怎样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1) 它提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2)它是 贯穿于唯物辩证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3)由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对立的发展 观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尽管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但并不意味着, 可以用对立统一规律去代替其他规律或范畴的内容。15. 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事物的发展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起作用的结

13、果。 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1)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为 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和条件;(2)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 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从而失去整个事物向前发展;(3)矛盾 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 性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2) 在事物的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实现质变。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相互联结,不可分割,共同推动事 物向前发展。18.简述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本质是组成事物的诸要素的内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现象 是指事物的外

14、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与现象的区别是:(1)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表现于外,可以为人们的感官所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 本性质,深藏于内,只有抽象思维才能把握。(2)现象是个别的,多 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共同的,一般的东西。(3)现象是多变的, 易逝的;本质是相对平静、相对稳定的。本质与现象又是相互依存的,本质离不开现象,现象也离不开本 质。本质与现象辩证关系的意义在于:(1)本质与现象的相互联系说 明科学研究的可能性;(2)本质与现象的相互分离说明科学研究的必 要性;(3)在实践中,要善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2:试用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坚持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意义。内因是事物内部的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它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是:(1)内因是事物变化的内在根 据;(2)外因是事物变化的外部条件;( 3)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