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中存在潜规则现象.docx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7514220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2.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就业中存在潜规则现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大学生就业中存在潜规则现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大学生就业中存在潜规则现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大学生就业中存在潜规则现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大学生就业中存在潜规则现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就业中存在潜规则现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就业中存在潜规则现象.docx(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生就业中存在潜规则现象摘要长期以来,一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潜规则”的困扰。这些“潜规则”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就业,损害了社会公平。大学生就业“潜规则”分为不同的层次,其产生的原因除自身因素外,主要还在于一系列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只有从大学生自身、高校以及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入手,才能消除“潜规则”现象,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公平的就业机会。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潜规则;就业制度;对策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仍然沿袭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统包统分”的国家全权负责的就业制度。1985年5月23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对毕业生的分配办法,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

2、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到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大部分毕业生在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导下,通过人才劳务市场,开始采取自主择业的就业办法”。纲要的颁布实施成为高校就业制度改革正式跨入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主择业阶段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而另一方面,大学生进入市场走人社会所需的心理准备和能力素质尚有欠缺,与大学生就业有关的一系列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潜规则”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本文就大学生就业“潜规则”现象以及如何消除作一理论分析和探讨。一、大学生就业“潜规则”的层次性

3、及其危害大学生就业“潜规则”的层次性“潜规则”,是相对于“元规则”、“明规则”而言的。顾名思义,就是看不见的、没有明文规定的、约定俗成的、但又是广泛认同、实际起作用的、人们必须“遵循”的一种规则。通俗地讲,就是不成文的见不得光的一些暗箱操作的规定和原则。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潜规则”即指国家政策没有明文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起作用的,用人单位与求职大学生都在实际“遵循”的一种规则。笔者认为,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潜规则”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低级“潜规则”,中级“潜规则”以及高级“潜规则”。1、低级“潜规则”。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找工作要靠“关系”护驾的说法,在

4、社会上得到不少学生和家长的赞同。找工作要靠关系,尤其是靠父母家人,在很多大学毕业生的意识里,已经是一个常识。这实际上造成了“就业的竞争就是父母能力的竞争”不难理解,这种“潜规则”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种低级的“潜规则”对那些缺乏家庭背景能力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伤害,与公平与公正就业理念完全不符。试想,若一个有能力的人凭借关系获得好的工作机会,我们倒也不怀疑他能为社会作出一定的贡献;但是,若能力不够的人通过关系获得重要的工作,他能为社会创造应有的价值吗?更令人担忧的是,在我国,低级“潜规则”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整个社会风气势必也会随之变化。2、中级“潜规则”。对于应聘大学生来说,性别、外

5、形以及户籍都是不能随意改变的。但在就业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以下条件,如“不招女生”、“某某工作适合男性”;“身高以上,五官端正”;“此职位仅限本地生源或本地户口的社会人员”等。面对用人单位提到的此类问题,许多大学生只能尴尬应对。在笔者看来,招聘过程中之所以存在就业性别歧视,是不少用人单位单纯从经济效益出发,不愿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以上这些是我们必须接受并且认可的,笔者把诸如此类的就业“潜规则”划为中级“潜规则”。中级“潜规则”一般涉及应聘大学生自身的客观条件,从大学生自身来看,很多东西并不能通过后天的努力得到改变,因此相关的工作岗位不得不放弃。3、高级“潜规则”。专业能力是大学生从事专门工作

6、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只有掌握了良好的专业能力,大学生才能在工作中如鱼得水,否则只能望洋兴叹。在求职过程中,专业能力过硬并且实践经验丰富的毕业生往往能得到用人单位的格外青睐。在就业过程中,注重工作经历和实习经历的职位越来越多,专业再好而没有工作经历的免谈。因为企业不愿成为毕业大学生的实习场所。此外,随着全球化脚步的日益推进,外语水平的高低也会影响用人单位的判断;即使该职位与外语水平无关也会纳入到用人单位的考察视野。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高级“潜规则”。当然,还有一点也不能忽视,那就是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拔时会重点考虑曾经为单位做出过贡献的老员工。在竞争者能力相当的情况下,有功劳或苦劳的老员工在许多方面都

7、会得到额外照顾。例如在职位提升时,虽不能说按资排辈,但至少老员工会比刚出茅庐的大学生手上多几张的“王牌”。这类“潜规则”的存在对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构成了不容忽视的压力。大学生就业“潜规则”的危害林林总总的就业“潜规则”使得许许多多的毕业生成为大学生就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遭遇的诸多既违背了权利平等、机会均等等现代社会的基本原则,又损害了他们及其家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地位,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公众的安全感,从而引发了一系列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1、就业“潜规则”对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造成危害。就业“潜规则”使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在其社会融入过程中受到排斥,使其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念、强烈的受挫情

8、绪和沉重的心理负担,从而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阻碍了他们的个人发展,大大地压缩了其向社会上层流动的空间。在我国,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分层功能,是个人获得理想职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在职业选择、财产收入、社会关系的建立等方面,如果因遭遇社会“潜规则”而与其理想职业失之交臂,错失与其个人才能相宜的成就机会,那么他们就会在社会地位、社会财富、权力、文化和职业进行再分配的过程中处于劣势,其结果必然会影响他们的个人发展,阻碍他们在社会阶层中的向上流动。2、就业“潜规则”现象造成了社会资源、人才资源和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影响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在农村,

9、很多家长认为唯有让孩子读书才有出头之日,所以即便是倾家荡产也要让他们读书。但是大学生一毕业即失业的现状没有令家长高昂的付出、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教师付出的心血得到回报,这些都对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3、就业现象会引发社会的不满,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当前激烈的竞争,使有些人产生了依靠关系、通过贿赂的方式来解决就业的问题。这些现象的出现打破了就业市场“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如果大多数的毕业生无法实现就业,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而引起社会的恐慌,影响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的和谐。4、就业“潜规则”现象既违反了社会的公平,也引发了社会的各种矛盾。具体表现为:不但使部分人失去了平等发

10、展的机会,影响人才的公平竞争,造成了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公民不能得到公平就业机会,导致一部分人对社会产生抵触,甚至对立情绪,成为社会稳定的隐患。如果没有一个人尽其才的就业环境,没有一个让人才实现平等发展的自由空间,没有一个和谐发展的平台,那么就不利于社会的良好发展,也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造成大学生就业“潜规则”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潜规则”现象出现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我国的文化传统、经济发展历程以及政策法规等一系列因素。通过调查分析,笔者认为导致大学生就业“潜规则”出现并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制度并不完善,还存在多方面的缺陷和漏洞,这就为

11、“潜规则”现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土壤。导向性政策与配套性政策缺乏互补国家出台的就业政策和法规,是一种导向性的、宏观指导性的政策。这就要求各地必须要有配套性政策和法规出台,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就业制度完整完善,具有可操作性,从而更好地指导大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择业。正如目前,中央政府提倡大学生去基层、去中小企业就业,但是我国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的工资、福利以及生存环境和发展平台都不及城市和大企业,同时国家在提倡大学生去基层、去中小企业就业时,国家的配套政策没有跟上,大学生一旦离开基层、离开中小企业再就业时,与城市和大企业的人又存在了差距,从而造成二次失业。多元化的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协调近年来,国家

12、为了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充分发挥大学生才干,为大学生启动并开发了如“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招聘考试”等一系列的就业项目。其所牵扯的部门数量众多,有的甚至多达六、七个。红头文件一发,所有的事情就办完了。这种状况在具体操作时会遇到很多问题。由于大学生就业直接涉及人事户政、间接涉及劳动保障等众多部门,这些部门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又都先后出台了不同的规章。这些规章缺乏统筹,更缺乏协调,甚至还有相互矛盾、相互牵扯之处,这就在具体工作中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不少困难和麻烦。各地缺乏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全国各地各部门现行的一些政策和制度,尤其是接收毕业生的制度有些还沿袭着传统

13、官僚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在具体工作中缺少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对政策和制度的执行和理解也是千差万别。从各用人单位替有关系的大学生求职开后门即可看出,用人单位并没有违反国家政策,但是却忽略了那些没有关系的大学生应该享受的公平。因为地方政策没有明文保护这类大学生的权益,所以用人单位大可打国家政策的“擦边球”。特别是有些中小企业,在大学生就业尤其是应届毕业就业时,利用他们缺少经验,在应聘时,延长试用期、降低薪资、经常加班。甚至有的企业就利用试用期这一漏洞,招聘大学生用完试用期就辞掉等现象层出不穷。户籍制度的限制依然存在户籍制度的限制是表现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我国城乡的巨大差异,较大的

14、城市收入差距和工作转换成本,使大学毕业生倾向于选择到城市工作。但城市用人单位却因过高的解聘成本而不能过多地吸收非本地户口毕业生,因此户籍制度仍成为当今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据一项调查统计显示,在大学生就业求职的过程中,56%的大学生经历了“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经历。71%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因户口这一项感到压力和恐慌。就业中的这种二元劳动力市场实际折射出城市和城市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在我国,一旦大学生在就业初期选择了低级劳动力市场,那么以后想流动到高级劳动力市场的话,在户口档案的迁移、职称的重新评定以及家属安置、孩子入学等方面将面临着诸多的障碍和难题。同时还有不少单位对毕业生签订了调动罚

15、款、降级处分等诸多的“不合理条款”,这更使大学生的流动难上加难。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和进入低级劳动力市场的大学生往往会遭到学无所用、专业不对口等尴尬。由于受以往计划经济的影响,这个问题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部分大学生对就业地域的选择。越具有吸引力的城市对大学生的限定就越大。一些想在这些城市找到工作的大学生,由于没有该城市的户口而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和羁绊。三、解决大学生就业“潜规则”现象的对策建议在笔者看来,在国家宏观就业政策的指导下,国家应该为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学生职业规划理念和健全大学生创业制度。只有完善了相关制度,才能一步步消除就业过程中

16、的“潜规则”现象,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进一步完善各项法律法规逐步完善现存的有关就业公平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及时制定出内容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反就业歧视的法律。目前我国涉及到劳动者平等权利的法律仅有宪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其规定比较原则,不易操作执行,且很少提到就业“潜规则”及相应的处罚措施。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各项保障公平就业的法律法规。一是推行“阳光就业”,杜绝暗箱操作,保证每个有能力完成相关工作的求职者能公平公正地参与竞争。二是高校通过组织反就业“潜规则”联盟,审核招聘资质,提高参加毕业生招聘会单位的准入门槛等方式,共同抵制用人单位的苛刻条件,切实承担起维护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的职责。三是加强反就业“潜规则”的宣传力度。要通过反就业“潜规则”的宣传教育,提高用人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