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7495703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文献:先秦及汉代多把文献理解为书面材料和口头材料,例如孔子和司马迁。后来专指书面材料,到现代,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文献学: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延伸,是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古典文献学:传统文献学(即古典文献学)正是在综合校雠、目录、版本诸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如分类、目录、版本、辨伪、校勘、注释、编纂等)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总集:总集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一

2、般来说,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别集:是相对于总集而言的,它是指商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例如李太白全集王维集校注等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最早的类书是曹丕的皇览,著名类书还有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等丛书: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的书名,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又称“丛刊”“丛刻”等,例如儒学警悟。注意综合性丛书(包括各类著作,四库全书)和专科性丛书(专收某一学科、某一文体、某一类别等,明代何文涣历代诗话)政书: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工具书,又称典志体史书,例如唐代刘轶政典。杜佑在政典基础上扩充为通典。宋人郑樵编通志

3、,元代马端临编文献通考,杜、郑、马三书被称为“三通”。叙录:或称书录解题,题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别录,西汉刘向把所校各书的叙录汇集成编,称为别录,是一部汇集诸书叙录的提要目录学著作。也是后世叙录体目录的创始和典范。刻本是指在板木上刻字印刷而成的图书,按照书籍刻印的时代,可以分为唐刻本,五代刻本,宋刻本,辽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例如唐代刻本金刚经。按照刻印的地域划分,可分为浙本蜀本等。按

4、照书籍刻印的主体可以分为官刻本,和家刻本等,按照书籍刻印的先后,可以分为初刻本,原刻本,重刻本等,按照版式和字体,可以分为大字本,小字本等,还可以按照印刷的墨色,流通的情况 。善本,善本是指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的特殊价值,不仅原本或接近原本的版本可称善本,但凡经过名家精校过的版本都可视为善本。善本之义有三,一、足本,二、精本,三、旧本。行款即行文的款式,包括行格和字数,通常以半页计算。牌记又称碑牌、木记、墨围,俗称书牌子,是刻书的一种版本记录,相当于今天的版权页,一般认为牌记兴起于宋。牌记最初环以墨围是为了区别正文,引起读者注意。牌记一般

5、为长方形,也可作钟形等,它能反映该书的出版时间,出版地点和出版人等丰富的信息。校勘,校勘是指改正书面材料上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恢复或接近本来面目。南宋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撰成于1151年前后,郡斋读书志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编排,全书前有总序,四部各有大序,各类小序,在每一类第一种书的提要中。每书写有提要,介绍作者生平,讨论书中要旨,或评论学术源流,叙述篇章次第,是具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功用的叙录体书目,在中国古典目录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南宋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共56卷,主要是根据他丰富的藏书,历时20年而撰成,按四部分类法编排,书中没有总序和大序,只有七类小序。

6、校对是书刊出版工作中的一道工序,即是依据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改正校样上的差错,在古代称其为校雠,或者雠校。校勘记,记录校勘内容与成果的文字,古人又称异文,考异或辩证,其撰写目的,一则说明校改的依据和理由,增加校本的可信性,二是说明异同供读者分析选择。例如唐代,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所谓卷轴装,就是把抄了书的纸粘连起来,形成长卷,在其尾端装上一根由木或竹做成的轴,收藏时用轴由尾端向前卷成一束,成为一卷,因此卷轴中的纸本又称卷子,一个完整的卷子包括轴,卷,褾,带四个部分。所谓旋风中就是将裁成一定大小的纸两面书写,或将两页纸裱成一页两面书写,然后将写好的书页的一端依次粘贴在一张卷纸上,装上卷轴,就成为一本

7、旋风装的书籍。蝴蝶装,是以版心中线为准,版面向里对折,然后再一叶一叶重叠在一起,在折线处对齐,用浆糊粘在一起,另外三边切齐,再用硬纸连背裹住做封面。看上去很像现在的精装书,不同的是没有锁线,每页纸只有一面有字,打开书,可以看到一整页,以版心为中轴,两边各半页,颇似展翅蝴蝶,姑称蝴蝶装。包背装是对蝴蝶桩的一种改进,人们把印好的书页在版心中线处背面对折,让版心向外,单口向内,然后将单口粘连到裹背纸上,外面再加上护页和封面,这样就产生了包背装,在明代最为盛行。线装基本方法和包背装一样,所不同的是,包背装用整纸裹背,而线装只在前后各加一张护页,连同正文用线装订在一起,不用包背。(1)明清时期私人藏书目

8、录明周弘祖古今书刻 朱勤美万卷堂书目晁瑮(l)宝文堂分类书目 高儒百川书志 祁承(hn)澹生堂书目徐红雨楼书目 钱谦益绛云楼书目黄虞稷千顷堂书目 赵琦美脉望馆书目清钱曾述古堂书目也是园藏书目读书敏求记毛扆(y)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 徐乾学传是楼书目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 吴寿旸拜经楼藏书题跋记孙星衍孙氏祠堂书目平津馆鉴藏书籍记 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陆心源丽宋楼藏书志 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2)古代作家名、字、号及其作品集陶靖节集东晋陶渊明著。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入刘宋后改名潜,字符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柳河东集-刘禹锡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

9、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南丰先生全集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米襄阳诗集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芊,湖北襄阳人,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蔡中郎集-明人张溥蔡邕(yng)(133年192年)

10、,字伯喈。陈留郡圉县(今河南省开封市圉镇)人。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阮步兵集阮籍(210年263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嗣宗。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贤之一。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鲍参军集鲍照(414年466年),字明远,东海郡人(今属山东临沂市兰陵县长城镇),中国南朝宋杰出的文学家、诗人。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同为宋元嘉时代的著名诗人,合称“元嘉三大家”谢宣城集谢朓(464499),字玄晖,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杰出的山水诗人,出身高门士族,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谢康乐集谢灵运(385年433年),原名公义,字灵运,以字行于世,

11、小名客儿,世称谢客。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家、道家。扬子云集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汉族。西汉官吏、学者。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都区)人。郑康成集郑玄(127年8月29日200年),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市)人,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与晏婴、刘墉并称为“高密三贤”。杨炯集杨炯(约650约693),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唐代文学家,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张九龄集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贾长江集贾岛(779843年),字阆(读lng)仙,人称

12、“诗奴”,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人。自号“碣石山人”。经韵楼集段玉裁(1735-1815),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字若膺,号懋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金坛人。陶隐居集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号华阳隐居(自号华阳隐居)。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张江陵集张居正(1525年-1582年7月9日),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湖北江陵人,时人又称张江陵(今湖北荆州)。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十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二十卷,魏王肃伪汉

13、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七十卷,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注疏四十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五十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六十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晋杜预集解、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二十卷,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十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二十卷,魏何晏等集解、宋邢昺疏孟子注疏十四卷,东汉赵岐注、伪宋孙奭疏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代和商代,古典文献学的历史也开始于这一时期。例如最古老的典籍三坟五典,所能见到

14、的最早的传世文献易经尚书诗经商代和西周时期,文献典籍多有史官掌管。到了春秋时期,学在民间,孔子提出文献一词,并整理六经。先秦诸子与古典文献学的关系都比较密切。但同时先秦古文献史上统治者或政治家对于古代典籍的禁毁情况也是非常严重的。秦始皇的焚书,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第一次大的劫难。两汉时期统治者注意有组织地搜集整理文献。例如汉成帝诏光禄大夫刘向开始进行由政府组织大规模有计划的文献整理工作。这一时期主要靠口耳相传和从墙壁夹层或地下发掘出来的文本来整理文献。此外,纬学在两汉时期兴起。在此时期,重要的文献整理者有司马迁,郑玄,王充等。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献散佚较多,但是在这一时期,受两汉传统、玄学和佛经传入的影响,文献整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经学注释上出现了义疏体,由于史部著作的增多,个人文集编撰的兴盛,以四部分类法为标志的古典目录学得到长足的进步。这一时期的代表人有齐正芳的三体石经,颜之推的音辞书证,陆德明的经典释文。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对古典文献的搜集,整理,保存和流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安史之乱和唐末黄巢起义对文献损失影响较大。这一时期的正义,和对史记的注解等著作丰富。此外五代的蜀石经和雕版印刷九经也值得注意。宋代重视文官,加上雕版印刷术的普及,使得古典文献的整理和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比如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就是在这一时期编撰而成。此外,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