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三字体)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7469625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0.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三字体)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三字体)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三字体)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三字体)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三字体)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三字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三字体)(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理教学设计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教学设计 以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为例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及各部分内容简析本节教材作为本章也是本教材的最后一节,地位尤为重要。教材前两章以及第三章前两节内容主要是建立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分布和危害性的科学认识,培养对灾害地区和灾民的同情与援助的人文精神。而本节内容则是培养学生临危不惧的自救与互救能力,是将学习最终落实到实践的过程,使他们学习到对生活、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教材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包括三方面,灾前准备防震准备,准备是灾害中自救与互救的物质基础;灾中应急避震,重点是在不同场所如何避震,对于地震中的道德法则,学生难以接受和理

2、解,教师要正确引导;灾后救助震后自救与互救,重点是自救方法和互救原则。其中震前的具体准备工作(包括物质准备和思想、技能准备)和震后救助的具体方法是难点。第二部分内容同第一部分模式一样,是洪水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第三部分为阅读部分,介绍了龙卷风、台风、滑坡、泥石流等几种自然灾害的自救和预防。(二)课标要求以一两种自然灾害为例,列举适当的应对方法与应急措施。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自防自救知识非常感兴趣,但知之甚少。尤其是对自然灾害少发区的学生来说,没有真正经历自然灾害,对灾害的认识只是停留在书本或新闻报道中,感性认识还不足,缺乏自然灾害中自救与互救的经验和能力。三、教学思路设计高中地理课

3、程的核心理念-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地理素养主要包括:掌握地理知识的素养、运用地理技能的素养、获取地理信息的素养、探索地理问题的素养、关爱乡土的素养、关爱全球的素养、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素养、关爱祖国的素养、学会生存的素养、学会学习与合作的素养等。因此,地理教学的成败就是看是否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素养。地理新课标指出:地理知识的学习应作为认识现实世界,适应未来生活的经验准备;多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来具体认识和理解;地理教学应该生活化,突破课堂教学空间,开放地理教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很多知识以及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都在不断变化中。因此,在教学中,不能讲“死”知识、“死”讲知识,更不能把知识讲

4、“死”;要把课堂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做到让学生会学、乐学、学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少一些教学预设,多一些知识生成,让课堂充满活力,切实落实三维目标的达成。情景引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点评整合提高学案导学引导探究动态生成点拨升华反馈矫正达标检测学生主线教师主线为了贯彻落实高中地理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及新课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本节课教学将以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为例,采用高效课堂模式,利用学案导学,通过五个环节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关爱祖国、学会生存、学会学习与合作以及探索地理问题的素养,尤其是让学生学会生存,用知识呵护

5、生命。本节课教学流程如下图: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震前准备内容、震中避震措施和震后自救与互救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以及避震与救助演练,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地震中自救与互救的基本技能。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防灾意识,认识自救与互救的内涵和重要性,培养对灾害地区和灾民的同情与援助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理解并接受地震灾害中的道德法则。五、教学重点、难点1震前的具体准备工作和震后救助的具体方法2认识并掌握地震灾害中的逃生常识六、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实践演练法,多媒体辅助。七、教学准备1、对学生进行分组,便于小组合作探究的实施。2、准备“纪念汶川4周年”

6、、“地震模拟声效”、“地震前兆”等视频,创设好课堂情境。3、编写导学案。4、制作多媒体课件,将课堂各环节衔接起来。八、课时安排1课时九、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或学生):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地底的一次震动,震动了中国,震动了世界。那一幅幅撕心裂肺的场景,那一个个肃然起敬的身影,仿佛还在眼前。这一刻,让中国人用一生都无法忘记。四年了,你还好吗?汶川!(播放“纪念汶川地震四周年”视频)教师:地震发生后,很多人在质疑:为什么桑枣中学在“512”地震发生时全校师生无一伤亡?(多媒体展示学校逃生演练图片)为什么这所学校在这次颠覆性的地震中顽强地存活了下来?(多媒体展示一所希望小学在

7、地震中完好无损的图片)为什么我们的救灾物资不能及时到达灾区?(多媒体展示借用俄罗斯运输机的图片)可遗憾的是,很少有人认识到自然灾害中自救与互救技能的重要性。世界上自然灾害每天都在发生,几乎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有遇到某种自然灾害的可能性,比如地震,全世界每年有500万次地震发生,其中约有1000次能够造成破坏。因此,熟悉一些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常识是很有必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在特定的时刻,生命就掌握在自己手中。面对突发的地震灾害,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1了解震前准备内容、震中避震措施和震后自救与互救的方法。2读图以及通过避震与救助演练,掌握地震中自救与互救的基本技能。【第一环节自主学

8、习】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基础知识部分,对子(两个同学之间)纠错和讨论。教师指导学生自学并检查学生导学案,了解各学习小组自学中存在的问题,记录各学习小组提出的共同难点问题。导学案基础知识部分: 1、读教材“防震准备”部分,归纳地震前应该做好哪些准备?2、根据图318和图319以及阅读,说出室内室外的避震要点。3、读教材“震后自救与互救”部分,总结震后自救与互救的具体做法有哪些?【第二环节合作探究】多媒体展示:探究题情景设计:某日某地发生强烈地震,某村小一教学楼损毁严重,二楼师生全部被困,一楼师生安全撤离。请同学们模拟演练一楼和二楼的师生在地震发生瞬间和发生后是如何做的。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探

9、究题(要求:通过模拟演练将自己的理解展示出来)。展示点评安排:(多媒体显示)题 号展示组点评组预习题5组小组代表1组小组代表探究题6组全体组员(二楼学生)3组小组代表2组全体组员(一楼学生)4组小组代表【第三环节展示点评】教师:在突然发生的地震面前,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自己及其周围人在地震中的伤亡?先请第5组的代表展示基础知识部分自学成果,请第1组对第5组的展示进行点评。学生展示点评: (此环节,教师要认真倾听各小组的展示和点评,结合记录的共同疑难问题及时点评补充。)教师:展示组和点评组谈的都很好,对于震前准备、震中避震以及震后自救与互救的常识谈的都很全面。老师还想补充一点,震前

10、准备除了同学们概括的心里准备、技能准备、物资准备和逃生路线研究以外,还应该认识地震前兆相关知识。同学们对地震前兆了解多少呢?学生:动物异常、地下水异常教师:请同学们看屏幕。多媒体:先在屏幕上显示补充材料:地震发生前常有不少异常的自然现象发生,如地下水的异常变化(变色、变味、变温等)、天气和动物的异常反应、小震频繁、地壳变形、产生地声、地光等等,这叫做地震前兆。然后播放地震前兆视频。教师:值得注意的是强震可能伴随有地震前兆,但是出现各种异常现象并非一定会发生地震,因此同学们不要随意听信谣言。教师:地震预报至今尚未达到十分准确的地步,虽然各国投入大量人力财力,但地震仍是最不可预知的一种自然灾害,这

11、种最为恐惧的自然巨变似乎在突然之间就发生了。如果真的遇到了强烈地震,我们还能按照展示组展示的内容去做吗?(在说到“如果真的遇到了强烈的地震”时,播放地震发生时的模拟声音,创设真实的地震场景,训练学生的反应速度和能力)探究题展示点评开始:第一步:第2、6组的学生在听到地震声音效果时开始避震和救助模拟演练。演练结束后,2、6组派代表对本组的模拟演练进行解说和自评。(说明:为了让学生演练更真实,更有效,可以提前两天安排此任务,教师可以适度指导,尤其是救助演练要指导展示组安排好被困人员、救援人员和组织者等不同角色。)第二步:第3、4组分别对展示组的表现进行点评。第三步:其他学习小组对展示、点评组的表现

12、补充或质疑。第四步:教师对展示、点评组的表现点评,并根据现场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如:“A同学在地震发生时按照掌握的基本常识,迅速的撤离教室,正当他跑到门口时,突然听到后面有同学在求救,请问A同学此时该如何做,是继续逃命还是回头救人?”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同学们刚才讲的都有道理。但是,地震发生的瞬间,你要用12秒的预警时间尽快躲避,完全不能思前顾后、左顾右盼。如果此时你已在室外或可以逃出室外,千万不能冲回房内。你要相信你的亲人或同学也能很好的进行避震。每个人能逃则逃,能避则避,首先要保护自己。道德原则更多表现在震后的抢救中,而在地震时去顾及他人往往是不成功的。过渡:刚才的展示点评

13、非常精彩,下面请同学们总结本堂课的主要知识,并对照学习目标,查漏补缺。 【第四环节整合提高】本环节要求学生回顾学习目标,结合导学案及时处理疑难问题,构建知识体系。对照展示组的演练,认真揣摩最佳的自救和互救方法。教师归纳:一、防震准备1、心里、技能准备2、物资准备3、逃生路线研究4、认识地震前兆二、震中避震室内室外的避震要点三、震后自救与互救1、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2、保护呼吸系统,保存体力。3、要有生存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4、震后互救遵循的原则。【第五环节达标检测】教师:新课学习到此为止,下面请同学们用2分钟时间完成下列3个选择题。(针对防震、避震、震后自救与互救知识设计3个选择题,具体试

14、题略)各小组展示答案,教师点评。课堂总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并掌握了一些地震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知识,老师希望,今天学到的知识,同学们永远也用不上,但是作为一种技能,同学们必须掌握,这种技能关系到自己甚至身边其他人的生命。最后祝愿同学们一生平安!(多媒体屏幕显示“祝愿同学们一生平安!”)【板书设计】第三节 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 以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为例一、防震准备1、心理与技能准备2、物资准备3、逃生路线研究4、认识地震前兆二、震中避震室内室外的避震要点三、震后自救与互救1、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2、保护呼吸系统,保存体力3、要有生存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4、震后互救遵循的原则十、

15、教学反思传统教学模式认为本节内容难度小,用一节课让学生背书本上的要点就可以了,而本堂课却突破了传统的以教师讲解、学生死背为主的教学模式,采用的是五环节高效课堂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一是新课引入设计非常成功,通过一段纪念汶川地震的视频以及文字,让学生了解到地震的残酷以及地震中自救与互救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二是采用五环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课堂始终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三是成功的避震和救助演练活动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在展示环节中,展示组通过演练来表达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仅能生成知识,还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更是培养自救与互救技能的最佳途径。比如:有几个高个和偏胖的学生在演练过程中发现自己根本无法在地震来临时躲进课桌下,还有的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