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深处读出最美的情感(丁俊波).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7465444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语言深处读出最美的情感(丁俊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从语言深处读出最美的情感(丁俊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从语言深处读出最美的情感(丁俊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从语言深处读出最美的情感(丁俊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从语言深处读出最美的情感(丁俊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语言深处读出最美的情感(丁俊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语言深处读出最美的情感(丁俊波).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语言深处读出最美的情感 例谈阅读教学中的感情朗读 益阳市桃江县桃花江小学 丁俊波课标指出:“有感情地朗读”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这便是语文课朗读所应追求的境界。若想要追求这一境界,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在指导学生朗读上下工夫,寻找有效的方法,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书声琅琅。一、读出个性课标指

2、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所以说个性化阅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人教版二年级的听听,秋的声音一文,是一首文质兼美的小诗。“听听,秋的声音,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话音。”教学第一小节时,我先让孩子们自由读,然后请两生个别读,这时我发现两个孩子的语气有很大的不同,于是我做调查:“刘宇诚黄叶,请问你此时是什么心情呀?”他答道:“我感到有点悲伤,因为我就要离开大树妈妈了,我舍不得妈妈。”“好一个有孝心的孩子!”我称赞道。“那么唐诗雨黄叶,请问你此时是什么

3、心情呀?”“我很开心!因为我离开妈妈飘到地上,我可以给树妈妈提供养料了!”哇!我眼睛一亮,“你真是个感恩的孩子!”这时,又有小手举起了,我一个个询问,周思彤黄叶说:“我也是很开心!因为我可以交到更多的好朋友了!”王艺嘉黄叶说:“我很自豪!因为秋天让我长大、成熟,我应该脱离树妈妈的怀抱,自由自在地去闯荡!”刘辉宇黄叶说:“我是既难过又高兴。难过的是要离开妈妈了,高兴的是我可以交到更多的好朋友,一起帮妈妈提供养料。”朗读时,一片片或难过、或开心、或自豪的黄叶在教室里自由自在地飘舞着。“那么此时你最想对树妈妈说些什么呢?”孩子们一个个声情并茂地述说了起来,或叮咛、或安慰、或不舍瞧!道别原来有这么多种

4、方式! 有人曾说,孩童天生就具有潜在的艺术灵性,他们这种与生俱来的“自然能力”不需要“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保护和激活。所以我会经常保持一颗童心,用童年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学语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选择孩子们感兴趣的读书和交流方式,体现文本旨趣与学生兴趣的融合、统一。二、读出内涵一篇文章是作者思想的流露,精神的外化,情感的宣泄,而这一切都是通过作者笔下的语言文字呈现出来的。学生只有以朗读复活它、还原它、品味并体验它,才可能使文本语言、精神与思想在其心灵深处内化。人教版灰雀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一位老师是这样教学的: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句话

5、,并用自己的声音读出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相信同学们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谁想试试?(指一女生读。)生:她读得很流利,提示语和所说的话也读出了不同,但总觉得差点味儿。我觉得列宁是带着很特别的感情说这句话的。师:很有道理。谁想再用自己的读来告诉我们列宁说这句话的用意?(指一男生读。)生:我听出来了,他先读出了对灰雀的特别喜爱,再读出了他的惋惜之情。我觉得还可以把“多好的”和“再”的语气加重点,就更能体现列宁的那种心情了。请听我读。(生读。)师:了不起!不仅读到句中去了,而且读到词中去了。我已看到列宁走到我们面前来了。生:是的,他读得真好。我认为,列宁在这里表面看起来是“自言自语”,实际上是对小男

6、孩说的,他想让小男孩主动认错。生:我也听出来了,列宁很爱灰雀,但他更爱这个小男孩,话中充满了他对小男孩能主动放回灰雀的期待。我也来读一读。师:你的朗读进一步把文中的列宁呈现到了我们面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允许人犯错又允许人改错的、非常有爱心的列宁。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列宁的内心,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生:(齐读)“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此时,学生都读得很入情,那一个个字、一个个词都已内化成他们的一种情绪,同列宁的情感形成了共鸣,使自己的心灵受到了冲击。这里的感情朗读,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怎么表达”自己走进去的读,是在主动与文本互动,与情境中的人物互动,通过语感深深过滤发出的读,

7、即真正的有体验的感情朗读。三、读出形象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训练,因为文章的精义妙理,作者的神思妙笔,只有通过读,才能体味得到,而非分析讲解所能代替。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者要善于捕捉文章中的情感,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使学生顺理成章地进入文本的意境,与文本中的主人公合二为一,读出真情,读出形象。请看特级教师于永正的给予树的教学片断:师:每一位同学读的时候我都认真听,那我读的时候你们也要侧耳细听哦,看于老师哪些地方读得好,值得欣赏。待会儿我会问问题,只要认真听,一定会回答出来的。(师范读课文,很有感情,语气符合人物的心理,特别是模仿儿童来读金吉娅的那段话。刚开始模仿时,有学生笑了。后来,

8、渐渐安静。读完,听课老师和学生都报以热烈的掌声,有的学生甚至留下了眼泪。)师:你听出了什么?(生纷纷举手说出自己对金吉娅的评价。)师:我在读金吉娅的话时,仿佛变成了只有8岁的小女孩。她家里并不宽裕,妈妈好不容易攒下了100美元,每人只分到20美元去选购圣诞礼物,但是金吉娅用这20美元给陌生的小女孩买了圣诞礼物。我仿佛就是金吉娅,我仿佛就站在母亲面前告诉她这一切。请大家把金吉娅的话好好读一读,看看谁能读出她的体贴和善良。(生按老师的要求自由朗读。)师:注意课文中有这样一个字(板书“低”),并强调两点:第一,她说话的声音很低;第二,她悲伤难过。再想一想她是个怎样的小女孩,你就能读好了。(指生读,进

9、步很大。)师:读这样的课文要郑重其事,要庄重起来。请一位同学读。(生读得很有感情。)我觉得你就是8岁的金吉娅,你读出了她的善良和体贴。就这样,于老师充分发挥范读的指导作用,引领学生用儿童的口吻把看似简单直白的一段文字读得深情并茂,再现了主人公的纯真、可爱会善良,准确地表达了金吉娅对小女孩的同情和怜悯,让学生读时有“我就在”、“我就是”之感,读出了丰满的人物形象。四、读出画面“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这段话出自人教版的麦哨一课,是略读课文中值得精读品味的一段话。在教学时,我以感情朗读为策略,引领学生读

10、出了五月乡村的生机勃勃的画面。师:刚才有不少同学在自读课文时发现了这段文字,说很喜欢它。(课件出示这段话)谁想用自己的声音美美地读读它?(指一生读)其他同学要注意用心听,看能听出什么。生:这段话就好像是描写我们这儿丰收在望的景象。他读得很流利,但有些快,缺少节奏和韵味,没有把美读出来。师:你听得很认真,说得也有道理。这里的描写正与我们这儿农村的景色差不多。“丰收在望”这个词用得好。生:这段话用了排比的写法,读的时候就要注意读出它应有的味道。我来试试。(生读。)生:你读得很好听,不仅很会断句,而且语气把握得好,如把“金黄的”读得很优美,“密密的”读得很厚实,“谢了”声音读得较轻,你用读把我带进了

11、那幅画中,让我感受到了五月乡村的生机勃勃。师:读得好,点评得也好,真让我惊讶,你俩是一个读入了境,一个听入了情。同学们想读吗?(学生的情绪都被调动起来了)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文字。(师生合读。)现在同学们有什么话想说?生:我觉得这段话的语言很美,作者写得真好。生:读着读着,饱饱的油菜荚,有点青的萝卜角子,那一起一伏的金黄的麦子,似乎像一幅幅画出现在眼前,好惹人喜爱呀!师:你们不仅能读了,而且还会品会悟会想象,真不简单啊!现在,请同学们有比较地再读读这段话,看有什么发现。(出示课件,将原文中的定语都去掉。请两个学生朗读后交流。)生:去掉了那些词,读起来干瘪瘪的,太不具体、不生动、不美!生:原句很好地写出这些农作物开花结果的特点。这段话让我体会到了怎样把写景的文章写得具体、生动的窍门了。师:真聪明,从读想到了写,很好。农民面对这样的一派丰收景象,心情如何?生:非常高兴。师: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好吗?(生齐读)我已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你们的快乐,也感受到了你们家人的快乐。有感情地朗读总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发生的,它只能在读中发生,在学生亲近语言、深入品味语言中发生,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发生。阅读教学,必须让朗读做主,让学生从语言深处读出最美好的情感,才能真正让阅读教学的生命之苗在学生心灵深处长成参天大树。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