碉栏玉砌已不在 推土机下成都城市记忆正在远去.docx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7437750 上传时间:2022-11-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2.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碉栏玉砌已不在 推土机下成都城市记忆正在远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碉栏玉砌已不在 推土机下成都城市记忆正在远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碉栏玉砌已不在 推土机下成都城市记忆正在远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碉栏玉砌已不在 推土机下成都城市记忆正在远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碉栏玉砌已不在 推土机下成都城市记忆正在远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碉栏玉砌已不在 推土机下成都城市记忆正在远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碉栏玉砌已不在 推土机下成都城市记忆正在远去.doc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碉栏玉砌已不在 推土机下成都城市记忆正在远去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李秋怡 2005年05月13日11:10 我来说两句(0)一位老者,一句感叹,一纸通知。全因老建筑而起。初夏的成都,隐隐透出热力。记者的镜头本想聚焦在凝固城市历史文化的市区老建筑上,但照着一份统计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地址寻去,已被拆除的有价值的近现代建筑不止55处,而进入镜头的一些老宅院,正逼仄地抗拒着周边高楼的阴影。老者,叫冯水木,多年来,骑着吱嘎响的自行车,背着一部“傻瓜”相机,拍下了一大摞老成都照片,也收集了两张成都市中心城区老房子名录,一张是这个城市已经消失的记忆,共55处,另一张是闹市中点滴的留存,共39处。感叹,来自

2、官方。“一个城市需要老建筑,它是市民与历史对话的纽带,在传承城市文化的同时承载着人们的情感。曾几何时,我们熟悉的城市变得面目全非,我们与历史对话的纽带断裂了,对城市的依恋也变得漂浮无依。现在成都老建筑已到了抢救性保护的时候,再不保护,将荡然无存。不能让这座城市的编年史断代。”省建设厅有关人士对大规模城市化、旧城改造拆掉许多有价值的建筑极为忧虑。通知,发自省建设厅。年内,将会同省文化厅,并报省政府批准,公布一批优秀近现代建筑,挂牌示范,接受社会监督。建设厅已向各市州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印发了关于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的通知。要求全省所有历史文化名城(镇),必须按照

3、建设部和省上的有关规定,编制和上报保护规划;各地要尽快启动对本辖区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及优秀近现代建筑进行调查摸底、建立档案并挂牌保护,严禁乱拆乱建,并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市民、管理部门、学者、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委员不约而同传递出相同的声音:抢救性保护刻不容缓。城市的记忆正在远去建筑,梳理着一座城市的文化肌理。当一代年轻人还没来得及学会品位老建筑与世无争的宽容和美到极致的静谧时,老屋就和这个时代擦肩而过,南辕北辙了。碉栏玉砌已不在拿着红星路二段90号的地址,记者花了一个小时在改扩建后的红星路二段打转,高高低低的新建建筑不少,一座老建筑都没有找到。家住桂王桥东街的黄大爷告诉记者,

4、以前的红星路二段90号现在为红星幼儿园,以前的岳府街是一个小巷子,后因扩建岳府街拆掉了两旁的老建筑,90号就改成了幼儿园,只不过幼儿园的门没有开在红星路,而是开在了侧面的岳府街。记者走进幼儿园,看到的是外墙贴有瓷砖的三层楼楼房,绕幼儿园一圈,也没有发现一块青砖、一段木椽。在三倒拐街,记者从街头一直走到街尾,挨着门牌号一个个数下去,也没有发现62号,更没有看到四合院,最大的门牌号就是52号,连53号都没有,更别提62号了。早在2001年,成都就公布了22处挂牌保护的优秀近现代建筑。这22处建筑大多分布在大学、公园、教堂里,真正的民居不多。但其中也有红星路二段90号民居,三倒拐街62号四合院,四圣

5、祠西街36号附3号、4号、5号,和平街11号民居等等。但是,在这些明文确定为挂牌保护的近现代建筑中,有些却被拆掉。推土机前,老宅子轰然倒下研究老成都文化的冯水木向我们独家提供了一份特殊的记录:1990年以来被拆毁的成都市中心城区有价值的老房子。当冯老把这份统计并不完全的“名录”递给记者的时候,不断喃喃地说:“太可惜了,太可惜了。”“名录”上列着:东珠市街李家花园,巴金名著家、憩园中的典型环境,2003年拆毁。头福街川军将领刘存厚公馆,2003年拆除。青龙街西汉文学家杨雄的洗墨池,2003年拆毁。岳府街44号四川保路同志会旧址,拆除。文庙前街清末著名指画画家聋道人“三迟楼”,2003年拆除。柿子

6、巷著名骨科专家杜自明四合院,现为柿子园茶馆,面目全非。大科甲巷65号慈善会正心堂,始建于1860年,1982年列为成都市文保单位,“迁”至金堂。古卧龙桥街川北会馆,1981年列为成都市文保单位,2002年拆毁。四圣祠北街四圣祠医院大楼,满清末年建筑,1995年拆毁。红星路二段90号朱财神旧宅,极富建筑特色,2003年扩街拆除。东大街成都府城隍庙,2003年拆除。三倒拐街62号四合院,2001年成都市政府列入挂牌保护建筑,后因扩街拆除。前卫街杨遇春旧宅,拆除。北大街有著名火神庙一座,为原北大街派出所所在地,拆除。古佛寺街朱自清旧居,拆毁。兴业里有民国四合院建筑与街道相连,拆除。字里行间,悠悠古意

7、跃然纸上。看着名单上一座座老建筑,眼前的繁华喧嚣似乎变得不真实起来,一座城市的历史正触手可及。然而,刹那间回过神来的记者明白,这,只是逝去的城市背影。因为,“拆除”、“拆毁”等字眼在名单上分外刺眼。据冯老的不完全统计,近十几年来拆掉的有价值的近现代建筑共有55处。“眼睁睁看着许多有历史有文化的建筑在推土机面前成了断壁残垣,心里比挖老祖宗的坟还恼火,可谓痛心疾首。老宅院剩下的不多了,这些宅院也许以前普通平凡得很,但现在因为稀少,所以珍贵。”冯老说起被拆的老屋,语出激动。再次踏访柿子巷10号,“柿子园”茶馆几个字清楚明白地提醒记者,这里再也不是名医杜自明的公馆了。据冯老回忆,以前曾是典型的中式四合

8、院结构,院坝中央一个大石花盆,几院房子像老酒一样醇厚。记者询问正在喝茶的几位市民,都不知杜自明为何人,也不知道杜自明公馆是什么样子。暑袜街欧式风情的邮政局闲置好多年,因年久失修而残破不堪的外墙宣告这里早已没有使用。20世纪初异国风情的建筑在成都实为少见,但却没有因稀少而显得珍贵,依然孤立无援地在繁华的商业圈里自生自灭。面对窗外的喧闹,“邮政局”的过于冷清显得格格不入,颇有几分心酸的浪漫。“大兴土木后的成都开始失去成都气质了,从建筑上已经很难找到历史的延续。”川师大历史旅游学院教授谢元鲁这样评价。这39处,温润若珍珠初夏的午后,成都的街巷绿意盎然。记者穿梭于城市的喧嚣和老建筑的静谧之间,寻访像珍

9、珠一样散落在市井街巷的优秀建筑。自行车、相机,再加上和很多市民一样对这座城市的眷恋,冯老走街串巷搜寻出39座老屋。中心城区(指外环路以内区域)面积598平方公里,有着两千年历史的成都,以历史文化名城著称的成都,在商业化现代化浪潮中生存下来的老屋却只有39处。在林立的高楼中,记者和这位老者一起努力在寻找,那些让人心静的传统四合院,木房子、老巷子、宅院、城墙。金河路60号附9号在金河路和柿子巷交界处,隐藏着一处深幽的建筑,堙没在现代建筑后,极不起眼,甚至感觉有些荒芜。没有人住,好像也缺乏照料。这里的冷清与一墙之隔的繁华大相径庭。红色木门、木窗、黑白水磨石地板,被时间浸润得古意悠悠。一位姓文的主管用

10、“影视基地”来形容这座建筑。他说,4月13日一大早来上班,就看到吕良伟在院子里化妆,一问才知道是张大千剧组来这里拍戏,把这里作为审判场景,拍中年张大千的生活。他内行地说:“是在拍第23集和第24集。”另一个工作人员说,来这里的摄影爱好者多,剧组也多,一双绣花鞋也在这里取景。支矶石街1号两株百年银杏树掩住成都画院门廊。百年,银杏随着画院一起变老,记录着少城的过往。和画院紧邻,像一对说着软嗲成都话的少女一样相依相伴的,是成都有名的宽巷子和窄巷子。大门进去,假山、水池、亭台之间支着茶桌,悠闲的成都人摆着龙门阵,打着牌。竹椅、盖碗茶,典型的成都味。据说,这个四合院是从东大街整体搬迁过来的。在年轻人已经

11、不知何为少城的时候,这里连同宽窄巷子诠释着最后的成都印象。斑驳的墙壁和脱漆的柱子,正在静悄悄地诉说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故事。祠堂街38号这里住着很多户人家。记者去的时候,他们正端把竹椅坐在巷口摆龙门阵,一家人边摆边洗肥肠,是在准备晚饭,另一家人在扇炉子烧水,还有一位阿姨在晾衣服。在这里住了40多年的张婆婆讲,解放前这里是旅社,由于新华日报的办事处设在此,周恩来总理还在这里住过。“去年说扩街要拆房子,但今年又没了动静。虽然有许多不便,但住习惯了还真不希望被拆掉。”她告诉记者。九思巷3号冯家大院青砖砌成的宽大拱形门洞上方,“大树家馨”的石刻仍清晰可辨。门洞两侧各有一个栩栩如生的石狮子。进大门是一个不大

12、的院坝,种着各种花花草草,雕花的门窗、木质地板,老屋处处散发出宁静闲适。1951年就住在这里的赵婆婆说,虽然梁柱有些残破,门窗也有些褪色,生活有点不便,但住在这里久了对老屋很有感情。希望住户和政府合伙维修一下,继续住下去。“这房子好有味道啊。”赵婆婆感叹。公行道2号公行道正在扩街,俨然一个建筑工地,沙子水泥堆在路旁,阳光下尘土飞扬。记者敲2号的门,这是一幢民国时期西式小洋楼,中国第一个牙科女博士、95岁高龄的张琼仙居住于此。门右侧是戴季陶书写的“顾庐”二字。敲了很久,没有应答,正准备离开,门开了,一位有些书卷气的阿姨站在面前,身后是老宅院。眼前一亮,恍若世外桃源,不得不感叹“大隐隐于市”。中西

13、合璧的两层小洋楼,青砖、红柱、门廊、门房、上房、下房,竹林、花园、老树,一个精美完整的建筑单元。阿姨是张琼仙的儿媳,姓杨。杨阿姨说这房子是上世纪40年代修的。她感叹:“华西坝的好多洋房都被拆完了,原来附近有很多漂亮的建筑。公行道的大树砍完了,汽车就在窗户下面跑,我们再也回不到以前清净凉爽的日子了。”四圣祠街区走进四圣祠街区,不少建筑弥漫着异国风情。整条街在上世纪80年代前都是类似有烟囱、有阁楼、中西合璧的老房子,走进街区,典雅、古朴、幽静扑面而来。经过前两年周边道路的改扩建和水环境治理拆迁,现在剩下的老建筑不多了。四圣祠北街17号是基督教教堂,铁花围墙上矗立着十字架,黑色的砖、红色的门、尖尖的

14、屋顶,看上去庄严肃穆。看守教堂的刘阿姨说,教堂很有些年生了。此处最早在1894年由加拿大英美会传教士修建礼拜堂,曾三次被毁;1920年重新修建楼市礼拜堂,占地3000余平方米,高约18米,顶部北端建有四层钟楼;文革中遭到严重破坏,后照原样重建。成都市二医院幼儿园所在地原是圣书公会,去年水环境治理时拆掉了围墙。附近的四圣祠西街36号附4号,现为二医院制剂室。记者手记早十年,漫步街头,还能找到成都之所以成都的理由。刘存厚、杨雄、聋道人、杜自明等名人除了给成都留下一段历史外,还给成都留下了一栋栋漂亮的建筑。更多的不知名的普通市民也把他们的居所当作艺术品奉献给这座城市。除了居所,还有大量公共建筑。翻看

15、书中的老照片,成都拥有太多太多值得怀念也只剩下怀念的老房子。然而,大多已成过往,大兴土木之后,成都到处充斥着玻璃幕墙、瓷砖和钢筋水泥,也许我们拥有现代化的同时,也失去了属于城市的记忆。成都市中心城区现存老房子名录 (不完全统计有39处)公行道2号民国西式小洋楼,94岁高龄的中国第一个牙科女博士张琼仙居住于此。门侧有戴季陶书“顾庐”二字。华兴上街清代建筑的中式小院,有废井一口,大门上有石刻“古关帝庙”4字。祠堂街新华日报办事处,周恩来抗战期间曾下榻此处,民国建筑。法国领事馆旧址中式庭院,现为某幼儿园,清末建筑。东珠市街刘存厚公馆,原有假山池沼曲桥走廊水榭。现存一中西结合式小楼,民国建筑。西糠市街广东会馆,存残破中式建筑一幢,清代建筑。黄瓦街庭院,现为“少城组合学校”,民国建筑。西御河街中西式小洋楼一幢,民国建筑。鼓楼南街为成都市公安交通管理局,现存有一个大门洞,民国建筑。武担山有塔、亭一座及假山,清初重建。九思巷3号小四合院。门洞上书“大树家馨”4字,民国建筑。桓侯巷“张飞祠”残存。原为杂院,现在整修。青龙街三医院内有民国小洋楼一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