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7435465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讲座(二)专题二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的心理发展观一、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是维果斯基在20世纪20-30年代提出的,关注文化与智慧的传递,强调社会环境对认知发展的影响。阅读专栏2-1维果斯基心理学界的莫扎特列夫谢苗诺维奇维果斯基(1896-1934),白俄罗斯人,前苏联(俄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出生于比罗卢西亚的一个小镇奥沙,自幼聪颖好学,机敏过人。191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沙尼亚夫斯基大学历史哲学系,曾先后工作于莫斯科实验心理学研究所、缺陷研究所、莫斯科心理学研究所,并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哈尔科夫等城市的许多高等学校讲授心理学。193

2、4年维果斯基因患肺结核逝世,年仅38岁。维果斯基的主要贡献是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该理论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的活动中借助语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维果斯基为后世留下了186种计200万字的著作。主要著作有:意识是行为心理学的问题、儿童期高级形式注意机制的发展、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精神分裂症的概念障碍、心理学讲义、思维与语言。被誉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之一。(一)心理发展观维果斯基提出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对人类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影响,揭示了人类心理发展的本质,是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

3、育影响下,由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维果斯基指出在社会交往中,发展出人类特有的心理机能(如随意注意、逻辑思维等),使具有低级机能的生物个体变为具有高级机能的人,同时个体的生物基础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而在这个过程中言语起着特殊的作用。(二)高级心理机能维果斯基将心理机能分为两种,即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前者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如感觉、知觉、不随意注意等,是消极适应自然的心理形式。低级心理机能具有以下几个特征:这些机能是不随意的、被动的、由客体引起的;就反映水平而言,它们是感性的、形象的、具体的;就实现过程的结构而言,它们是直接的、非中介的;就这些心理机能的起源而言,它们是种系

4、发展的产物,是自然发展的结果,因而受生物学规律的支配;它们是伴随生物自身的结构的发展尤其是神经系统的发展而发展的。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特有的,如随意注意、抽象思维、高级情感等。高级心理机能的特征主要有:这些机能是随意的、主动的,是由主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而自觉引起的;就它们的反映水平而言是概括的、抽象的,也就是说在各种机能中由于有思维的参与从而使它们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就其实现过程的结构而言是间接的,是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就其起源而言它们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受社会规律制约的;从个体发展来看,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际的交往活动过程中不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经历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动

5、物的生物种系发展过程,一种是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是社会性的。两种过程在原则上并不相同,互不依赖。但是,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两种过程相互交融。正如维果斯基所言:“儿童高级心理机能发展问题的全部特点、全部困难就在于这两条路线在个体发展上是融合在一起的,实际上形成一个统一而又复杂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儿童个体发展的过程中,既有生物种系的发展过程,又有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高级心理机能起源于社会,是在与周围人交往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人类的心理机能受社会制约,交往是高级心理机能形成的基础,人在社会生活及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中创造和发展了各种人造工具,用以调节人自己的行为。在社会交往中

6、,随着儿童对语言的掌握和使用,他们的高级心理机能得到更大的发展。“狼孩”的例子证实了这一点,由于“狼孩”长期脱离社会生活,没有与人的交往和沟通,即便有健全的大脑,也不能形成高级心理机能。维果斯基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方法运用到心理学中,强调在社会环境中从历史的角度去研究意识和心理的发展,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历史的产物。反对从生物学的角度仅把人类的高级心理机能看成是生物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历史观点,把文化的发展看成是意识机能不断完善造成的。(三)工具说维果斯基提出的工具理论解释了高级心理机能产生和发展的具体机制。他将人的行为分为两种,一种是动物具有的自

7、然行为,另一种是人所特有的工具行为。而工具也分为两种,一种是物质生产工具,人类借助这种工具进行物质生产,提高物质生产能力,如斧头、电锯、起重机等;另一种工具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生产工具,即心理工具,帮助人们提高精神生产能力,使心理机能发生质的改变。最初的精神生产工具只是简单的符号、记号,后来逐渐发展出现了文字、语言,精神工具越复杂,心理机能越高级。物质生产工具指向外部,引起的是客观世界的变化,而精神生产工具指向内部,影响人的行为本身。两种生产工具虽有区别却也密不可分,精神生产工具在物质生产工具使用的基础上逐渐产生和发展,而使用精神工具的同时也促进了物质生产工具的发展。维果茨基认为,当儿童出于某种目

8、的能够使用某物体时,便标志着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心理工具不仅要能改变外部物质,而且能够作用于人的内部心理,能够将低级心理机能转变为高级心理机能,起到中介的作用。关于精神工具的作用机制,维果斯基提出了中介结构的理论模型。他认为,动物的心理机能是直接的,而人类的高级心理机能相对于低级的心理机能多了一个中介环节,心理工具在中间起到中介的作用。维果茨基强调语言和符号的作用。首先,语言在人类心理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中介作用。语言是儿童认识与理解外部世界的中介工具,儿童在语言的中介下完成各种学习,促进了认知的发展,这也是人能够完成动物所不能完成的任务的重要原因。其次,语言成为人类社会交往和活动的工具。儿

9、童借助语言进行社会性互动,与他人的交往和沟通离不开语言的帮助,通过语言人与人之间完成思想的沟通的文化的交流,进行各种活动,促进个体的发展。第三,语言成为儿童自我调节和反思的工具。儿童将语言符号内化,在没有外部控制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起初儿童先要认识到动作与声音的意义,如张开双臂意味着让成人抱。之后要建立动作和语言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婴儿期学习到能够引起成人注意的动作及手势,掌握了语言之后,儿童通过与自己的对话(即自我中心语言)来管理自己的行为。如家长告诉儿童开水很烫,不能用手直接触碰,当儿童再次看到开水时,便会告诉自己开水烫不能碰。自我中心语言是一种过渡性的言语,是外部言语向内部

10、言语转化的一种特殊的言语状态。这种自我中心语言能够有效地帮助儿童解决问题,尤其是面临有难度的任务时,自我中心语言表现地尤为明显。大量使用自我中心语言的儿童能够更有效地解决问题。随着儿童思维的发展,自言自语变为不出声的语言。一共3页,当前在1页 123上一页 下一页专题讲座(二)专题二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的心理发展观(四)内化说在工具理论的基础上,维果斯基提出了内化说。内化过程的实现主要借助于人类的语言,只有掌握了言语工具,才能将直接的、不随意的、低级的心理活动转化为间接的、随意的、高级的心理机能。如儿童数物体个数的过程,开始需要出声地数出物体的数量,随着儿童的发展,渐渐地将出声的数转化为

11、在心里默数,最后可以省略中间环节,直接说出物体的数量。在这个过程中,外部的活动在语言的中介作用下得到内化,形成更高级的心理机能。维果斯基指出,人的心理发展的两条客观规律:(1)人所特有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它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2)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可能转移至内部,成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人类的活动是在社会活动中产生的,在工具的中介下,由外部转化到内部。如教师教刚入园的儿童如何接水,最初阶段,儿童每次接水教师都要讲一遍规则,儿童便按照要求去做。时间久了,即使没有教师的提醒,儿童也会自觉地按照老师之前的要

12、求去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开始指导性的语言对儿童而言是一种外部控制,逐渐地,儿童掌握了规则,并实现了规则的内化,即便没有教师的督促和要求儿童也可以按照要求做好,儿童能够管理并控制自己的行为,由外部控制转化为内部控制。在内化说的基础上维果茨基阐明了儿童文化发展的一般发生法则:“在儿童的发展中,所有的高级心理机能都两次登台:第一次是作为集体活动、社会活动,即作为心理间的机能;第二次是作为个体活动,作为孩子的内部思维方式,作为内部心理机能。”维果茨基认为,人类高级心理机能的形成离不开人与人的社会互动和交往,并且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由最初外部的、集体的控制转化为内部的、自我的控制,便实现了心理机能的

13、两次登台。(五)活动说20世纪20年代,维果斯基将活动的概念运用于心理学,活动理论是维果斯基文化历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理论强调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中发展起来的,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对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维果斯基用活动理论解释了活动与儿童发展的关系,他提出:“奠定教育过程的基础应当是学生的个人活动。”而“教育者的全部艺术应当归结为只是指导与调节这种活动。”在重视活动作用的同时,维果斯基认识到活动和意识的统一性。意识与活动并不是毫无关联的,活动是意识的外在表现。因此可以通过对活动的客观研究,将意识物化,进而了解意识。根据马克思的活动观,意识不仅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同时对人的活动具有调节作用。在

14、维果斯基关于活动与意识相统一原则的基础上,他强调活动是人心理和意识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源泉,在儿童高级心理机能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中介的作用。阅读专栏2-2维列鲁学派维果斯基学派又称“文化历史学派”,20世纪20年代中期由维果斯基创立,核心成员有列昂节夫和鲁利亚,因此又称为“维列鲁学派”,是当代具有重要影响一个心理学派。20世纪20年代初期,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理论及方法处于混乱状态,当时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统一不一致的概念、规律等。基于此,维果斯基积极投身于对传统心理学的改造,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运用到心理学中。维果斯基将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他提出“忽略意识问题,

15、心理学就会给自己堵塞通向研究人的比较复杂行为问题的道路”,如果我们“把意识从科学心理学的范围内排除出去,就会在很大程度上保留过去主观心理学的二元论与唯灵论”。开始是列昂节夫和鲁利亚特别支持维果斯基的观点,他们自发形成了一个团体探讨学术问题,后来这个群体不断扩大,最终形成了苏俄心理学史上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派别。该学派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生与发展是受社会文化历史制约的,因此称为“文化历史学派”。学派成员中贡献最突出的要数列昂节夫和鲁利亚两人,所以有人以三个人的名字命名“维列鲁学派”。二、维果斯基的发展和教育心理学思想(一)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发展具有两种水平,第一

16、种水平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第二种水平是儿童在成人的帮助下能够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就是这两种水平间的距离。例如,一个7岁的儿童,在没有成人帮助的情况下,能够独立完成7岁半儿童的题目,儿童独立完成的发展水平就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即第一种水平;而在成人的帮助下便能够完成9岁儿童的题目,这个时候达到的水平就是儿童的潜在发展水平,即第二种水平。最近发展区就是这两种水平间的距离。儿童已达到的、真实的发展水平指的是已经成熟的机能,是现有的发展结果,而最近发展区指的是那些还没有发展成熟,正在发展着的机能。教学应该针对最近发展区,力求实现儿童的潜在发展水平。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处于不断发展的动态的过程中。在成人的帮助下,当儿童完成第一阶段的学习时,之前的最近发展区成为新的现有的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将会出现一个更高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