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通信抗干扰系统.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7425264 上传时间:2022-09-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卫星通信抗干扰系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卫星通信抗干扰系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卫星通信抗干扰系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卫星通信抗干扰系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卫星通信抗干扰系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卫星通信抗干扰系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卫星通信抗干扰系统.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卫星通信抗干扰系统一般可理解为,通信装备及系统为对抗干扰方利用电磁能和定向能控制、攻击通信电磁频谱,以提高其在通信对抗中的生存能力所采取的通信反对抗技术体系、方法和措施。一般说,通信抗干扰的基本体系、方法、措施可分为三类:1、信号处理。如直接序列扩频技术(DS-SS),其关键参量是作为时间函数的相位;跳频技术(FH-SS)其关键参量是作为时间函数的载频;等等。2、空间处理。如采用自适应天线调零技术,当接收端受到干扰时,使其天线方向图零点自动指向干扰方向,以提高通信接收机的信干比。3、时间处理。如猝发传输技术,由于通信信号在传输过程中暴露的时间很短暂,从而大大降低了被干扰方侦察、截获的概率。通信

2、抗干扰技术研究的就是在已知或预测敌方的干扰手段情况下,在上述技术基础上(当然不排除以后有新的技术类别)选取适当的技术手段来消除或减轻敌方干扰,而使我方需要进行的通信能够延续的一项技术。对敌方的干扰性质,强度、种类、手段、采用的体系,了解得越清楚,采取的措施越有针对性,取得的效果也越好。由于敌方的对抗手段往往是综合的、多变的,有的可能是完全新颖的,所以抗干扰的手段也必须采取多种方式的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通信抗干扰技术的特点:1、对抗性强,技术综合性强,难度高,发展快,某种程度上说是敌我双方智慧和技术的斗争。通信的成败关系着战争的胜负,所以此技术对抗性很强。通信抗干扰有了新技术,搞对抗的就想新

3、的对策 ,反过来也一样,这样就促进了技术的发展和难度的提高。2、对技术的实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高,通信抗干扰必须在战场上实际解决问题。指标高而不可靠或不实用是不能容忍的,其后果不堪设想。相关技术通信对抗;扩频技术;抗干扰电台;卫星通信抗干扰技术难点1、提高跳频速率有利于抗干扰,但跳速提高需解决如下问题:接收机中频滤波器产生的瞬时扰动问题;发射机功率输出截止状态产生的过渡问题;频率合成器高速频率切换问题;对邻道的干扰问题;同步问题。 在短波跳频时,高速跳频的频率合成器、宽带天线、宽带功放都是技术上应当解决的问题。2、扩频系统中常用的专用高速集成电路(例高速PN码发生器、调制器等)及数字信号处理器D

4、SP的开发和研制生产是通信抗干扰技术突破的重要保证。3、新型扩频码的研究和工程化。这既是发展方向,又是技术难点。4、自适应天线对于干扰信号的抑制原理已如前述,目前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正在成为通信抗干扰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在HF/VHF/UHF实现自适应调零天线,目前尚有一定困难。国外概况在电子对抗中,谁赢得了通信的主动权,谁就可以取得战争的胜利。抗干扰通信是电子战的一部分,国外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通信抗干扰技术的发展,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通信抗干扰技术的研究。由于扩展频谱技术具有信号频谱宽、波形复杂、参数多变、安全隐蔽等显著特点,已成为当代通信抗干扰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和体制,也成为

5、通信对抗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与体制。国外常用的有跳频技术、直接序列扩频技术、跳时技术、混合扩频技术等。当然还有非扩展频谱类的抗干扰技术,如自适应天线技术、猝发通信技术、纠错编码与交织编码技术、分集技术等。我们以扩展频谱技术为主,适当结合其它方式来介绍通信抗干扰技术。 一、扩展频谱抗干扰技术1、跳频技术(FH)跳频技术是用扩频码序列去进行频移键控,使载波频率不断跳变而扩展频谱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抗干扰技术,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已在战术通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国外自六十年代起就对跳频体制的理论和技术进行了研究,七十年代即研制出实用的跳频电台,到了八十年代,跳频电台已成为世界各主要国家的重要

6、通信装备。随着调制技术、编码技术、微电子技术、特别是DSP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跳频技术在90年代又有了新的发展,目前正向着自适应、高速、变速率和宽带的方向发展。初期跳频电台大多采用分频段跳频,其跳频带宽也较窄,跳频速率也较低。例英国450系列UHF/SSB电台的带宽为5MHz,跳频速率仅30跳/秒。专家们分析,快速跟踪式干扰很难对中高速跳频电台进行有效干扰,可采用a.提高跳频速率;b.加大跳频带宽,既可分频段跳,也可全频段跳;c.变速跳频;d.适当增加跳频组网数目等方法来对付快速跟踪式干扰。而对于宽频段阻塞式干扰则除同上a、b外,还可采用自适应跳频的办法。例如,美国的Milstar

7、军事星在EHF频段因频谱资源丰富,可在1GHz的频带内实现快速宽带跳频,使得现有的干扰技术无法对它实施有效的干扰。法国ThomsonCSF公司的350H系列电台和SYSTEME3000系列中的TRC3500电台都利用了SKYHOPPER自适应跳频模式。能有效地对付阻塞干扰和点频干扰,提高信道利用率(达50%),并改善通信质量。另外,英国Racal公司生产的Panther-H高频电台有通用定频、自适应定频和智能跳频三种方式。在智能跳频方式中可对128个频率扫描,从中选出一组静噪频率。据称这种智能跳频方式在传输质量上优于传统方式,而且比SKYHOPPER自适应跳频能力有所提高。采用跳速多变的方式,

8、可不断打乱敌方的侦察和跟踪部署,是有效的抗跟踪干扰措施之一。目前,国外报导的变速跳频电台多是半自动变速或有限种跳速随机可变,有些可通过随机性信令实现跳速索引。如美国Litlon公司早在80年代中期就推出多速率的7680抗干扰通信设备。法国ThomsonCSF公司1996年推出的海军电台ERM9000(VHF/UHF)亦具有低速和快速跳频能力。PR4G系列电台之一TRC9600机载跳频电台具有快速/中速跳频速度变换能力。南非Grinel通信公司生产的TRC1600背负电台是一种多速率(慢、中、快)多波形抗干扰电台,该公司推出的另一种TRC1600多模式背负电台具有可变跳频带宽(5MHz175MH

9、z)和可变跳速(433Hz(SSB),70Hz(FM/AM)功能,同时还有智能AFC(自动频率控制)、AGC(自动增益控制)等功能。瑞典Shadow技术公司于1995年推出的SFH41型CHAMELEON跳频VHF手持电台有3个跳频速率(分别为12.5、20、50跳、秒),且跳速在任何频率上的驻留时间都很短。现有扫描器还很难锁定这样的信号,因此其防窃听、抗干扰能力更强。功率自适应跳频是通信方对每个有效频率自适应地调整发射功率,使功率输出在满足收端正常接收的情况下达到最低,提高信号的隐蔽性,从而达到抗干扰目的,其关键技术是宽带、大动态范围的可变增益功率放大器。以色列Yadiran通信公司的HF6

10、000自适应HF/SSB跳频电台,可在全频段自适应跳频,其跳速在1520跳/秒范围可变。具有自适应射频功率输出,自动化信道频率选择,机内自动建立链路等功能。此外,跳频空闲信道搜索跳频(跳频FCS)是一种新的跳频自适应技术。法国ThomsonCSF公司的新型战术通信系列电台PR4G在1996年的改进中增加了跳频空闲信道搜索功能,这种方式在每次通话前对全部信道进行空闲信道检测,即使大部分频率被干扰,仍可保持通信。分跳频(DFH)技术是一种新的跳频技术,美国Lockheed Sanders公司1995出品的HF增强型相关跳频电台(CHESS)是一种能保障低截收和检测概率及高抗干扰能力的高速短波跳频系

11、统。它是新一代短波扩展频谱技术的代表。跳速5000跳/秒,信道探测每秒开销200个频率,其余4800个频率用于传数据。无纠错时最高数据率可达19.2kbit/s。当以4.8kbit/s速率发射时,电台误码率为1105。2、直接序列扩频技术(DS)直接序列扩频是一种真正对抗的抗干扰体制,它将有用信号在很宽的频带上进行扩展,使单位频带内的功率变小,即信号的功率谱密度变低,通信可在信道噪声和热噪声的背景下,用很低的信号功率谱进行通信,使信号淹没的噪声里,敌方不容易发现信号。该技术的特点是信号隐蔽性好,截获概率低,并能抗多径干扰,而且容易实现码分多址体制。直接序列扩频技术在卫星通信,例跟踪与数据中继卫

12、星系统、微波通信、数字蜂窝通信中结合CDMA多址技术及军用电台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提高了通信的抗干扰能力。由于器件的进步及混沌理论的直接序列的出现,使直接序列系统更利于同步和减少码间串扰,为实现超宽带序列扩频创造了条件。典型的产品有美国SICOM公司1995年在美国95年联合武士互通性演示验证(JWID95)演示会上演示它开发的宽带短波收发信机。而西德TST公司生产的TST2007无线保密电台,采用直接序列扩频技术,在29MHz带宽上编码,使每赫兹的功率很少,以致在近距离上也难以检测到传输信号。为了增加直扩系统的处理增益,常可采用M元扩频的方法,M元扩频(或称软扩频)方式将基带信号的K个比特分成一组,从而形成一个K位的地址信号,总共有2k地址,每个地址对应一个伪随机码。使用的伪随机码的数目比直扩方式增加了2k 1个,码长增加了K倍,处理增益增加了10lgkdB,因而其抗干扰能力也相应提高,但设备复杂度也提高。直接扩频技术(包括M元扩频)虽得到广泛应用,但在VHF战术通信等场合往往有明显的远近效应,因此一般应用时要采取混合方式,同时还需采取增加扩频码码长,直扩码型的种类以及采用交织编码和纠错编码技术等增强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