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规划设计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7422493 上传时间:2024-02-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1.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规划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规划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规划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规划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规划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规划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规划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脉、城、院”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规划方案设计探讨 作者简介: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200092)摘要:在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规划设计中,通过 “脉、城、院”的核心理念演绎和各项规划建设措施,引领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统一,塑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与氛围,致力于打造具备岭南风格、低碳智慧、山水田园型的生态教育园区。关键词: 延脉, 筑城, 塑院1. 项目概况广州职业技术院校迁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工程位于增城朱村的广州教育城一期中部核心地带,净用地面积549379.7平方米(约823 亩)。按照教育城建设要求,作为首批迁入院校之一,项目规划建筑计容面积约42万平方米,新校区学历教

2、育在校生人数按全日制18000人、非全日制5000人计,合计共23000人,另包括教职工1200人、后勤保障人员180人。2. 规划总体构思2.1背景分析1)宏观区位分析在广州总体规划中,该地区为山水特色的新城片区,未来广州东北部将形成一个亚洲第一、世界第五的森林公园群落。教育城的开发建设是东部山水新城片区的重要举措,对广州教育事业及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需要按照生态型、低密度的理念,根据“岭南特色和山水田园型教育城”的规划定位,积极探索新型城市化职业教育发展新路。2)中观区位分析基地位于广州教育城西北部,现状西侧有290 县道向南接入广汕公路,未来周边交通路网便捷,沿广汕公路有规

3、划地铁21号线经过,并设有教育城站点。基地西侧有西福河自南向北流过。周边森林公园众多,山地景观特征突出。3)基地高程分析场地高差起伏近50米,地势东北为高起山头,山脊向西南延伸。山脊延续性较好,自东北向西南逐渐下降,形状完整,支脉较少,可以利用其作为一条重要的景观轴线。三处山顶依次升高,景观序列性较好,可重点加强其景观特征。4)基地地形分析山体部分坡度大多在25%以上,平地地块较完整。南坡北坡东部地区缓坡较多,建筑可依势而上;东南山坡形状规整,坡度较大,可通过台地处理丰富景观层次;东北部地高坡陡,宜作为自然景观用途。5)基地保护要素分析基地内西南角有一处保护建筑与七棵古树名木,规划可将保护建筑

4、再利用为校史陈列馆,对古树名木实施挂牌保护,同时应适当控制周边新建建筑的屋顶造型与立面材质,使其与老建相呼应。2.2理念分析围绕广州教育城建设“岭南风格、低碳智慧、山水田园”型生态教育城的总体目标,本次规划提出“延脉”、“筑城”、“塑院”三大核心理念。1)延脉生态生长理念:延广州之脉。打造多层次的生态和景观系统。根据广州市总体规划,广州东北部将形成巨大的森林公园群,本次规划提出遵循设计结合自然的基本思想,顺应基地周边山脉走势,建构基地内部两级生态脉络,实现生态景观系统的架构。一级脉络架构:双轴统领。东北部,规划最大限度保留基地内山体景观,以之打造休闲功能板块,并根据山脊走向打造绿脉轴,实现外围

5、大山脉的延续;西部,结合主入口和山体的对景打造文脉轴,实现文化空间与生态基底的交融;二级脉络架构:三廊汇水。本次规划利用广州多雨的气候特征,结合山脉走向延续三条主要汇水廊道,并与景观建筑整体布局相结合,通过路径串联教学区、生活区多处空间节点;形成由山、水、林、地向建筑组群层层渗透的绿化脉络。2)筑城功能聚合理念:筑美好之城造以微缩城市为意象,体验美好的生活、体育、教学区功能整合布局。整体上: 提出“一带织城”的概念。通过便捷的道路系统串联校前综合区、高职教学区、中职教学区、高职体育区与高职生活区四大功能区,打造完整的序列性、趣味性的城市空间体验廊带。校前综合区、高职教学区、中职教学区:提出“以

6、街串城”的概念。通过连续的共享界面组织实训、教学、行政等功能。大量采用骑楼、平台、连廊、架空层的处理方式为师生提供多层次的交往空间。高职生活区:提出“街绿相荣”的概念,建筑依山就势,围合出街巷等公共空间,设置商业、生活服务设施,通过丰富的街道界面和渗透关系,将多样的街道生活与多层次的绿化融合起来。U形单体逐层跌落,与地形充分结合,创造更多的绿化平台及体育场所。3)塑院传统传承理念:塑岭南之院打造具有岭南文化特征、以交流为主题的公共空间系统。结合岭南传统文化的建筑特征与重视自由、包容的空间形象特征,本次规划提出通过各具特色的院落空间形式,营造教学区碰撞交流空间、生活区共享娱乐空间,并通过传统的围

7、合方式体现岭南文化特征。建筑将坡屋顶、灰墙等岭南传统符号进行现代演绎,体现文化的延续性与建筑的当代语汇,立面整体素净典雅彰显学府特征。图1 鸟瞰图3. 规划用地布局3.1整体结构两轴:西部文脉轴和东北部绿脉轴。一带:城市空间体验廊带,贯穿教学生活区域。四心:学习中心图书馆;景观中心殊文塔;体育活动中心覆土风雨操场;文化活动中心师生活动中心。多点:广场、园林形成的多级景观活动节点。七片区:校前综合区、体育区、高职教学区、高职生活区、中职教学区和生活区、休闲种植区和休闲景观区。3.2功能分区校前综合区以图文信息中心为核心,包括校史陈列、会堂、行政等功能,结合主入口广场安排在相对安静的区域。高职教学

8、区与实训区设置在校园西北部,交通便捷且互不干扰,同时保证实训实习区对外连接紧密。中职部分教学区与生活区整合设计,以学生年龄作为设计关注点,兼顾学习与管理的便捷性。高职生活组团则依山就势,空间时收时放,拾级而上,整体成带型布局。体育区位于校园东南侧地势较平缓处,形成生活区与教学区的过渡,部分场地与屋顶平台相结合,创造活跃的休闲空间。图2 总平面图4. 竖向规划及交通系统通过理山塑台的方式进行场地竖向组织,为主要功能空间的出入口提供便捷,同时通过综合控制实现整体土方平衡。将车行、慢行、步行三个系统结合场地标高分层规划,打造多层次便捷的校园内部交通网络。车行系统方面,方案通过高程28 米, 38 米

9、, 48 米、68 米为主的三层环路系统组织车行交通,实现生活与教学区的基本水平联系,减少垂直交通量;慢行交通方面,通过48米等高线自行车专用线路的打造,实现生活区与教学区的便捷沟通;步行交通方面,通过多样化的步行路径串联各个功能组团,打造趣味性的生活环境。静态交通方面,采用分区均衡、地上地下相结合的原则,布置足量的停车。5. 环境与绿化景观设计景观分区:基地分为六大景观分区,分别为中职景观区、高职教学景观区、综合景观区、体育景观区、高职生活景观区、山体景观区。景观轴:设置两级景观轴线;一级景观轴两条,为西侧文化景观轴、西侧沿自然山体设置自然景观轴;二级景观轴两条。景观带:三条景观带,教学景观

10、带贯穿高职教学区和中职区,体育景观带贯穿体育区,生活景观带贯穿高职生活区。景观节点:设置两级景观节点,在一级景观轴上设置一级景观节点,沿景观带设置二级景观节点。园林布局设计山体为用:打造三个主题生态园。生态休闲园:最大限度保护山体景观,打造自然景观为主的休闲园林,包括问兰谷、步木林;结合景观教学种植,打造多个休闲种植小园林,包括植苗园、研草园和拾馨园。生活趣味园:结合山体走势,积极利用场地,营造丰富台地园。结合生活区建筑,打造不同主题的宿游园,结合山体打造丰富坡地休闲园,形成多样交流空间。文化展示园:保护地形为主,结合慢行道设置精致的文化节点空间,提供学习、休闲的幽静去处。书声园、棋奕园提供学

11、习晨读最佳环境,音悦坡则是聚会、休闲绝佳景点。主要视线控制结合基地中央山体景观与入口及高职教学区和中职教学生活区设置三种视廊,包括对景视廊、串景视廊、框景视廊。控制北部山体与高职生活区间望山视线,及高职生活区眺景视线。景观廊道控制建筑建设,满足良好景观设置要求。广场布局设计基地内分别结合教学、生活功能设置三类广场:教学区的休闲文化广场、中轴文化广场和生活区的休闲趣味广场。图3景观环境设计分析图 6. 生态校园规划引入绿色校园设计思想,结合地方气候采用建筑综合遮阳、屋面及墙面绿化系统、自然景观汇水、雨水与中水收集回用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垃圾分类收集系统、楼宇智能化管理系统等生态措施,使建筑具有健康、舒适的使用环境。7. 项目分期规划建筑带状布局和组团布局均考虑了建筑分期建设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筑组群有序生长,逐步完善,各期建设相对紧凑,可在一定时期形成相对完整的结构。8. 结语通过 “脉、城、院”的核心理念演绎和各项规划建设措施,规划旨在引领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统一,塑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与氛围,致力于打造具备岭南风格、低碳智慧、山水田园型的生态教育园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