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学教程》要点.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7420549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心理学教程》要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校心理学教程》要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校心理学教程》要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校心理学教程》要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校心理学教程》要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校心理学教程》要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心理学教程》要点.do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等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意义/第二节中等学校心理学的研究策略与方法中等学校心理学是中等学校师资培训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课,目的是使中等学校教师掌握中等学校教育、教学辞去中最必需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以便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中等学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要内容,兼及中等学校学生心理学与教育社会心理学的部分内容。中等学校心理学研究中等学校教育活动中学与教互动过程的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发展的规律。中等学校心理学具有如下性质。一是兼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性质,以社会科学特征为主。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人的心理现象既具有社会性质,又具有自然性质。心理学是自然

2、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中等学校心理学的研究要运用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如实验法、数学方法、计算机等。但它研究的是中等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人与人的相互影响以及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心理现象变化发展的规律。因而中等学校心理学既是交叉学科,又以社会科学为主。二是中等学校心理学注重理论性,但以应用性为主。应用学科以研究某个具体领域的特殊规律为主要任务。中等学校心理学是研究中等学校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的特殊规律。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既具有心理现象的普遍规律,也具有自己的特殊规律。因此,不能简单认为,教育心理学只是普通心理学理论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教育心理学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已发展到建立系统理论

3、的时期,已成为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从事教育工作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必须掌握相应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学习和研究中等学校心理学的意义有四个方面:一是中等学校心理学有助于认识学与教的心理活动规律,科学育人;二是中等学校心理学有助于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三是中等学校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四是中等学校心理学有助于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第二节中等学校心理学的研究策略与方法.中等学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教育心理研究法。唯物辩证法是科学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必须遵循:客观性原则,即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发展性原则,即用发展的观点研究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即中等学校

4、心理学的研究必须与中等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结合,为教育实践服务。中等学校心理学和其他应用科学一样,通常有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一是基础理论研究。它是以理论探讨为目的的研究。二是外推的基础科学研究。与纯理论研究不同,它是指向实践和应用问题的研究,其实验设计建立在调度简化的基础科研水平上,因此,还不能达到可应用性水平。三是应用水平的研究。从教育教学的实践需要出发,依据主客观条件确定课题,并考虑了各种复杂因素开展研究。它的研究结果的适合性与可应用性最大。中等学校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教育心理实验法、个案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一)观察法:研究者在教育活动的自然情境中直接观察并记录

5、个体的行为变化,从而了解其心理的方法。注意:(1)每次观察项目不宜过多(2)观察的行为从特征上加以界定(3)观察中应随时记录(录音、录像)(4)可时间取样方式。(二)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多种方式获取有关材料,从而了解被试者的心理。(三)教育心理实验法。心理实验法有两种,实验室实验法与自然实验法。教育心理实验是一种自然实验法。特征:第一,在正常的教育活动中进行,不打乱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第二,实验控制的特殊性。(四)个案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对少数或个别学生进行较长时间的多方面深入研究的方法,广泛应用于对学习困难或品德不良学生、超常儿童、特殊才能学生的研究。(五)教育经验总结法:从心理学角度

6、科学地分析优秀老师的教育实践经验,总结学与教的心理规律,研究学生谁知发展、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的规律,是教育心理研究应该重视的一个方法。第二章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第一节认知过程/第二节行为动力/第三节心理特征理论20世纪中叶以来的心理学研究表现出两个重要特点:一是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形成了心理学的许多分支;二是各种理论观点在吸收新材料的同时,不断相互融合,形成了心理学的主流理论。为了便于学习,我们把现代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从认知过程、行为动力和心理特征理论三个方面加以介绍。认知过程即认识过程,是个体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具有一系列的认知操作程序。认知过程包括注意、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它是人类

7、其他心理活动的基础。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注意有两个基本特性,那就是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功能有选择功能、维持功能和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注意的种类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感知觉实质上是感觉与知觉的统称。认知心理学认为,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根据刺激物的性质和发生感觉的分析器的不同,可将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是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等。内部感觉是个体对内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知觉是人脑对当

8、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发生的反映。通常,按照知觉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的不同,可以将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按照知觉所凭借的感觉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触知觉。每种感觉现象不仅有各自的特点,表现为感觉的规律。感觉的规律是感觉适应、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对比、联觉。知觉的基本特征为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恒常性。表象:人脑中出现的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具有三个特征:(1)形象性(2)概括性(3)可操作性。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人脑对有着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根据记忆所加工的信息的内容的不同,

9、可以将记忆分为四种,即形象记忆、动作记忆、抽象记忆和情绪记忆。记忆是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角度看,信息的编码是记忆活动的第一个环节识记。有目的的识记有两种形式,即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机械识记是根据记忆对象的外部联系,通过建立忘记对象与已有知识的联系来进行识记。信息的贮存是记忆的中间环节保持。与保持相对而言的就是遗忘。遗忘并不是所记忆信息的完全丧失,而是所保持的信息不能在使用时被顺利地提取出来。信息的提取是记忆的最后一个环节再认或重现。再认或重现是在不同情况下恢复过去经历的过程。经历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能加以确认叫再认;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能抽

10、象地回忆起来叫重现。遗忘的规律有时间因素、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学习的程度、材料的顺序和识记者的态度。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它是人脑借助于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对客观事物概括和间接的反映。人的思维过程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两个基本特征。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的两个特征。根据思维活动所凭借的工具的不同,可以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按照思维探索问题的方向不同,我们把它分为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根据思维活动及其结果的新颖性不同,可以将思维分为习惯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思维的内容是极其广泛的,表现为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具体化。其中分析与综合

11、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其他过程是通过分析、综合来实现的。想象的过程是对形象的分析综合的认知加工过程,主要表现形式是黏合、夸张、典型化、想象联想。问题解决可以被看成是思维活动最普遍的形式,它突出地表明了人的心理活动的创造性。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很多,有动机水平、问题情境、定势、原型启发、个性因素。第二节行为动力。行为动力。人类的行为,特别是那些有目的的行为一定是在某种动力的推动下进行的。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人的需要、兴趣、爱好、价值观等都要转化为动机后,才对活动产生动力作用。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

12、或外部环境的一种稳定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需要的特性:一是动力性、二是对象性、三是社会性。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将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按照需要所指对象的性质不同,可以将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系统地探讨了需要的实质、结构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人类需要产生的规律,在普通社会人中具有普遍性他建立了一个直观的、明确的需要组织层次系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且在实践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马斯洛把需要看成是严格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推进,暴露其思想的机械性。他忽略了人的社会性,贬低了社会生活环境在人的需要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需要层次理论:生理的需要

13、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动机与行为的关系十分复杂。首先,同一种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不同的行为可能有同一种或相似的动机。其次,在同一个人身上,行为的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主导动机,有的则是从属动机。第三,动机与活动的效果的关系也十分复杂。一般来说,动机与活动的效果是一致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动机与活动的效果往往不一致。意志是有明确的目的,以随意运动为基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类特有的高层次的动机,它比一般的动机更具有坚持性。意志总是通过行动表现出来的,它比一般的动机更具有坚持性。意志总是通过行动表现出来,受意志支配的行动叫

14、意志行动。意志行动的发生、发展和完成的历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即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由此可见,情绪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体现了个体与环境间某种关系的维持与改变。同时,情绪和情感也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表情)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情绪状态是指在某种事件和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主体所保持的某种情绪,较为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心境:人的微弱而持久的情结状态。激情:一种强烈、短暂、爆发性的情结状态。应激: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情感是具有一定文化价值的心理体验,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

15、联系,具有社会历史性,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之一。人类较高级的社会性情感有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第三节心理特征理论。心理特征理论。心理特征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是多种心理品质的独特组合,是在长期社会实践渐次发展养成的,能力、气质和性格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能力是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按照倾向性不同可以将能力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按照功能不同可以将能力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认知能力是接收、加工、存储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它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活动的最重要的条件。按照参与活动的性质不同可以将能力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能力发展的制约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实践活动

16、。人格是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及其相应的行为模式的统一体。人格是内涵丰富的概念,它具有整体性、独特性和稳定性等特征。人格是复杂的结构系统,内涵丰富,成分复杂,其中主要包括性格、气质、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子结构。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与生俱来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气质表现在人的心理、行为的方方面面,气质使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染上独特的动力色彩,表现出与他人不同的典型特点,常常内容互不相同的活动都显示出同样性质的动力特点。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性格主要表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性格表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反映了个体道德品质的好坏,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性格是十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