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7417716 上传时间:2023-11-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别康桥》教学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徐志摩短暂而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与他对诗歌的美学追求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息息相关。徐志摩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与康桥在徐志摩心目中的地位具有某种相似性。引导学生理解徐志摩一方面有助于加深诗境的理解,同样也能发现康桥情结在诗中的隐喻意义。 本诗所采用的意象典雅柔美,极富传统文化内涵,由此营造出的意境鲜明优美,让人陶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领会意象的特殊内涵,品味意境中蕴含着的诗人情感。 作为一首送别诗,本诗可以与古典诗歌的送别诗在告别对象、告别时的情感、告别时的氛围等方面构成对比,在对比鉴赏中领会本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教学目的】 、了解作

2、者简历及其创作风格。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章法、节奏、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美,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诗意美和人情美,品味其艺术上的“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的主题。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欣赏法、探究式学习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朱自清先生说过:现代诗人应当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有一位文学家也说过,在现代文学史上不能忘记的诗集有三部:一是胡适的尝试集,一是郭沫若的女神,一是徐志摩的志摩的诗。就是现在,也有许多朋友喜欢徐志摩的诗,可见他

3、的诗影响之大、之深、之远。 二、作者简介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的代表人物,笔名云中鹤。出身于富商家庭,父亲因兴办实业,蜚声浙江。年入杭州府中学堂,年进入北京大学学习。年按照其父的愿望赴美国留学学习银行业(他父亲希望他将来成为银行家),年得知五四运动爆发,激起心中的爱国热情。年去英国剑桥留学,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在这里度过了一年多的真正悠闲自由的日子。据他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卧仰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年开始写诗,深受世纪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拜伦

4、、雪莱的影响。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1926年4月晨报副刊诗镌专栏的开辟,可以看作该诗派的正式形成,1928年新月月刊在上海创刊,由徐志摩、闻一多任编辑。而1931年新月诗选(陈梦家编选)的出版,则可以看作该诗派的一个总结,也标志着该诗派的结束。 为新月社诗歌理论作出了最重要贡献的是闻一多。他曾系统地提出了新格律诗的理论,认为诗是“做”出来的,主张戴着格律的脚镣跳舞,并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齐整)。徐志摩是个个性主义者,信仰个性绝对自由的理想,并把对理想的追求看得高

5、于一切,胡适在追悼志摩中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简言之,他的理想就是英国式的民主,英国式的政治。他崇拜大自然,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的不少诗语言清新,比喻贴切,风格轻柔明丽。 年月日,他搭乘“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年仅岁。真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离开了我们。 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表现了他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因音节和谐,意境优美而备受读者青睐。 三、指导朗读 、学生诵读,教师提

6、示:这首诗象一首小夜曲。应读出委婉细腻的感情。节奏要轻慢一点。 语气要舒缓、轻柔、低沉(特别是:悄悄、轻轻、沉默)。 、教师范读,学生模仿。(或者播放范读磁带,学生模仿) 、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诗歌的内容。 问: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问:诗人为什么一开始说“轻轻的我走了”而不说“我轻轻地走了”?他后面连用了两个“轻轻的”都在“我”之后,就更符合语法规范。 明确:调整语序的作用,主要是强调。连用三个“轻轻的”,突出了“宁静”,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表现了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深情,以及无奈与感伤。诗人不忍心惊动康桥呀。 同时衬出了诗人缓步飘然而去的形

7、象。而且这样一写,音韵上感觉也好一些。 四、分析鉴赏 、引导学生整体感受意象美: 大家对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是什么印象? 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板书: 风光如画找寻意象,康桥的美丽是通过哪些景物写出来的?(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 明确:云彩,金柳,青荇,清潭,长篙,星辉。 这些自然景物都是柔美的。它们都已超越了本身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恋情。而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景象就是意象。 (客观物象) + (主观情意)= 意象 诗人告别时,哪些举动可以体现出

8、对康桥的深情? 明确:招手、寻梦、放歌、沉默。 、具体整体感受意象美:(有条件可以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片) 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照射下的柳树,它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金色的柳条随风摇摆,秀美婀娜,好像美艳的“新娘”,形象逼真的写出了金柳的美好姿态,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及浓烈的温柔之爱。“艳影”在诗人“心头”“荡漾”,物我合一,情景交融。谁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娘呢? 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西安有个地方叫灞桥,是古代送别的地方,送别时人们往往都有折柳赠别习俗。真是伤心不过灞桥柳呀。 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青荇,是再普通不过

9、的水草,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明确: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写出了水草随微波起伏的轻盈之态。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并有向诗人打招呼,欢迎诗人之意。“甘心”两字,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流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 本来很一般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对康桥的无限留恋。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这里的潭即指拜伦潭,相传拜伦曾在这里游玩。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多么

10、富有诗情画意!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般的梦。融情入景,将人带入了梦一般的意境中。 第五节,诗人迷恋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别康桥。想象自己撑着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顶点。 第六节,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就要和康桥离别,不禁别情缕缕,离愁重重,情绪顿时低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往日欢愉的康桥也无语了,一切都为诗人

11、的离去归于寂然,将诗人的离愁推到了极点。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言胜过千万语呀! 怎样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悄悄无声,笙箫有声,这是一对矛盾,但在作者这里却达成了统一。诗人内心一定翻滚如大海,但是离别愁绪压倒了一切,所以笙箫的离别曲只能在心中回荡。 第七节,与开头呼应。诗人是那样不舍得离去。云彩本是不能带走的,诗人却用夸张的手法强调说“不带走一片云彩”,加上两个“悄悄”表露诗人不愿掠动心爱的康桥一片温柔情意,不忍心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至此,将诗人对康桥“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悄悄”、“轻轻”中表现了出来,同时排出了“伤离别”的沉

12、重感,增加了飘逸之感。 五、小结此诗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离情别绪,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给人以审美享受。原因在于他以美妙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人类共有的一种感情:即对失去的美好事物,人们总是充满怀念。 六、再次诵读,读出感情七、写作特点 、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首先,告别对象由人转向物,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静环境,排除了“伤离别”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感。 第三,意像选择独具特色。诗人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水草”“星辉”等自然景物,避开了人间烟火:

13、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机械轰鸣及送行之人,这样就造出了一种清新感。 独特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徐志摩崇拜大自然,主张人类应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故想做“一条水草”,想到“青草更青处”寻梦,这是诗化人生的表现。 、具有三美: 音乐美:每节用韵基本相同;章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复沓(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首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 绘画美:多用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云彩”“金柳”“夕阳”“艳影”“青荇”“彩虹”“星辉斑斓”等;多用动作性很强的词语: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之变成动态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建筑美:句子整齐,每节匀称。每节两句,单、双行错开一格排列。外形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极为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对白话新诗的成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新月诗派灵魂的徐志摩与闻一多先生更是居功至伟。 八、作业背诵诗歌、体会诗人感情。完成课后练习。【板书设计】再别康桥徐志摩现实依恋 金柳 再别康桥秀美的景色水草借景抒情 清潭 星辉 现实依恋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