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重点地图的教学探讨.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7416602 上传时间:2024-01-0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地理上册重点地图的教学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重点地图的教学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重点地图的教学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重点地图的教学探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重点地图的教学探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地理上册重点地图的教学探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地理上册重点地图的教学探讨.do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地理(上册)重点地图的教学探讨 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地理教学的重点,又是地理教学的难点,是制约地理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地图教学到位了,地理教学就成功了一半”。从历次地理考试结果可以看出,学生最欠缺的不是识记性的地理知识,而是读图的能力和技巧,这是造成地理教学质量上不去根本原因。为此,我们地理教师应在地图教学上狠下工夫,尤其是重点地图的教学上。如何针对不同的类型的地图进行切实有效的读图指导是地图教学的关键。下面我主要针对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二章的重点地图的读图指导提出自己的一些体会,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第一章地球和地图P3图1.2“地球的

2、大小”要求学生记住反映地球大小的三个基本数据。即平均半径(6371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由于该图反映的是正球体,不是地球真实形状,使部分学生对“平均半径”的“平均”以及“最大周长”的“最大”不易理解。为此,不妨告诉学生地球的真实形状:“两极略扁,中间略鼓的不规则椭球体”。这样一来,学生就能较好地理解“平均半径”和“最大周长”了。P5图1.7“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要求学生认识地球仪上最明显的点和线,即北极、南极、地轴、经线、纬线,并理解它们的概念。它们是人们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假想出来的,并非客观存在的。P6图1.10“地球仪上的经线”和图1.11“地球

3、仪上的纬线”要求学生知道经纬线的特征以及经纬度的定义和划分方式。可将上面的三幅图结合起来,并利用下面的自制表格,让学生通过读图观察和分析比较,完成表格,来实现目标。自制表格如下:形 状是否等长是否相交指示方向0的确 定度数范围度数变化经 线纬 线P7图1.12“南北半球的划分”和图1.13“东西半球的划分”要求学生记住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界线。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误把0经线和180经线当成东西半球的界线。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东西半球的界线,应强调:1、20W和160E是相对的两条经线,构成一个完整的经线圈。2、选择20W和160E作为东西半球的界线,而不选择0和180经线的原因。(20W和

4、160E主要从海洋上穿过,避免把一些国家同时划分在东、西半球)P9图1.15“昼与夜”让学生了解昼夜的形成的原因,知道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即:1、引起昼夜交替。2、出现时间差异。我认为是昼夜交替对同一地方而言,时间差异是对不同地方而言。为了说明昼夜交替现象,我在昼半球上选取一个地点并标注出来,然后轻轻拨动地球仪,随着地球仪的转动,该地渐渐地转到了夜半球之中,于是该地经历了昼夜的交替。为了说明时间差异的存在,我在昼半球上选取了不同经度的A、B两地,通过比较两者谁的太阳首先升起来说明时差的存在。(在东边的地方太阳先升起,时间来得更早一些)P11图1.19“地球公转示意图”要求学生通过读图,比较分析

5、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可设计以下问题供学生讨论:1、看图可知,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地球地公转过程中,是否离太阳越近越热?(不少学生有此错误观点)2、地球上某个地方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太阳高度和白昼长短)3、假设地球直立着(地轴不倾斜)自转和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哪里?(赤道)4、假设地球倾斜着自转,但没有公转民,太阳直射点在哪里?(直射点纬度不变)5、当地球倾斜着自转的同时又公转,太阳的直射点在哪里?(公转位置不同直射点不同,并且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6、二分二至日太阳的直射点分别在哪里?当日的昼夜长短情况怎样?7、一年四季正午太阳高度和白昼长短是

6、怎样变化的?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和课堂交流,教师适时进行讲解、归纳和小结。P13图1.22“台湾岛”对比例尺的学习,不应仅限于知道其概念,公式和三种表达形式,还应教会学生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尤其是不同形式的比例尺的大小。为此,我设计了以下问题:1、比较15000与180000的大小(比例尺是分式,分母越大则越小,分母越小则越大)2、比较三个不同形式比例尺的大小:80米0A、120000B、图上1厘米表示实地距离50千米 C、 通过上面的例子,得到比较比例尺大小的一般方法:不同类型的比例尺要转换成相同类型。最好统一成数字式,更为直观,便于比较。P23图1.37“中国地图”和“北京市略图”要求学生理解

7、地图比例尺大小与表示范围大小,表示内容详略的关系。可通过观察比较两幅地图的异同,填写下表,最后得出结论。图幅大小是否相近比例尺大小表示范围大小表示内容详略中国地图北京市略图P16图1.29“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示意图”要求学生观察分析地图,得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分布特征。可提出以下问题: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山脊、山谷、陡崖和鞍部各有什么特征?(山脊是等高线向低处凸出的部位;山谷是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部位;陡崖是等高线重叠的部位;鞍部是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P17图1.30“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图”要求学生知道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着色原则,五种地形类型及其特征。可设计以下问题:1、读“地形素描

8、图”,看看有哪些地形?说出五类地形的基本特征,完成下面的表格。(有条件可展示地形景观照片)高 原山 地丘 陵盆 地平 原高度状况地面起伏程 度2、读“分层设色地形图”,说出表示各种地形的颜色,并根据颜色判断各种地形的大致高度。由此得出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着色规律。第二章陆地和海洋P28图2.5“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要求学生知道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海峡、洋的概念,并能正确判别。指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得出结论,完成表格。(表一)名称概念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峡(表二:区别海与洋)近太阳示示地球真实形状。名称面积大小深浅状况距陆远近海洋P29图2.6“大洲和大洋的分布”要求学生能据图说出七大洲和

9、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可设计以下问题:1、 世界上有哪几大洲和哪几洋?2、 太平洋和北冰洋沿岸各有哪几个大洲?3、 东、西半球分别分布着哪几个大洲?4、 赤道穿过哪几个大洲的大陆?5、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什么?6、 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什么?7、 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什么?8、 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什么?9、 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什么?10、 七大洲中哪些大洲是相连的?找到并说出它们的分界线?(可参照图2.7和世界地形图)11、 用一张白纸把图2.6描绘出来,并标注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P37图2.19“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

10、带的分布”要求学生知道六大板块的名称及分布,理解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带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1、 在图上找出六大板块,用白纸描绘六大板块略图,并标出六大板块的名称。2、 在六大板块中,哪些是以大陆命名的,哪些是以大洋命名的?3、 读图说出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即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4、 结合图2.22,分别说出喜马拉雅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处于什么板块的交界地带。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地图的教学解读 双中实验校 钟英地图是地理学科特有的形象教材,是地理学科的骨架,地理教学内容大都是围绕这个骨架展开的,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地图教学的地位。从教材结构来看:教材中

11、地理图象占很大比重(30%以上),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依托或者是寓于地图之中,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思考尽量指导学生读图,通过读图能得到哪些地理信息。七年级学生一开始接触地图时,感到无法适应,不知道怎么看图,产生“畏图”心理,教师这个时候更应该从心理上疏导学生,然后以身作则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不离图,做到堂堂课用图,相信不久之后课堂教学会更轻松、教学效果也会更好。从历届考试试题来看:从近几年的考试试题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些今后考试的方向。如2008级会考试题中第一大题选择题中出现考察地图的有8个(共25个)小题占16分;第二大题综合题中出现考察地图的有6个(共7个)小题占46分,整个试题考察地图知识就有62分

12、(总分100),这说明了什么?我想是每个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通过这个考试传达的信息,我们应该怎样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我想现在是最关键的问题;这次考试的成绩各学校间也有很大的差距,高的有80多的,但大部分都是50分左右。当然,学校本身生源上较大的差距是存在的,但这种存在我们没有办法改变,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教学理念,我个人认为,如何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但老师在课堂上如何利用地图进行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用图习惯,也直接决定教学的成败,我们应该善用教材地图。下面我主要针对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四章的重点地图的地图教学提出自己的一些体会,希望能起到抛

13、砖引玉的作用。第三章 天气和气候P42图3.1是三幅反映天气状况的照片要求学生掌握天气是多样的,并且不同天气对人生活产生的不同影响,从而感受到生活离不开地理;还要求学生从文字材料中知道有哪些词语来描述天气并归纳出天气的特征是短时间的、多变的。建议:可以让3个学生分别朗读3段文字材料,并发表对相应图片描述的感受;让学生找出描述天气的词语及对生活的影响,比赛看谁找的更快更多,最终得出天气特征及对生活的影响。P46图3.5“卫星云图”要求学生掌握白色表示云区,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以及云层厚薄地区的天气状况。建议:教师出示挂图让学生描述颜色,对于云层区天气状况,可以提问: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可能是

14、什么天气?P46图3.6“常用的天气符号”1、要求学生认识每一种符号代表的天气状况以及每种符号代表的天气对人生活和生产带来的影响,并能判断在某种天气下适宜以及不适宜的活动。自设课堂活动如下:男、女生两组进行比赛、画出天气符号说出天气状况、说天气状况简单画出天气符号对于天气符号可结合生活实际联想记忆:晴有太阳、多云是太阳被云遮住、阴云层很厚有两层、雾时看不见象百叶窗、沙尘暴第一个字母“S”加上“”(表示沙尘暴的方向)、判断是非(在画出的天气符号中描述一些生产和生活如指着雨天的符号说这种天气可以晾晒衣服、指着雷阵雨符号说这种天气可以进行高空作业)此题出现在2008级考试的选择题的第一题。、抢答部分:教师出示自制的天气符号卡片抢答其代表的天气2、还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天气是多变的,因此一天当中会出现两种天气符号时怎么样描述天气情况。设计: P47活动的2题P47图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