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习题课教案5篇最新.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7412786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数学习题课教案5篇最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三数学习题课教案5篇最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三数学习题课教案5篇最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三数学习题课教案5篇最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三数学习题课教案5篇最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数学习题课教案5篇最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数学习题课教案5篇最新.doc(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数学习题课教案5篇最新高三数学习题课教案1数学广角说课教案设计教材分析p :我执教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中的例1。本单元主要是浸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例1是讨论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的情况,根据编者的意图,要让学生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数学探究的过程,从简单的情况入手解决复杂的问题,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让学生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以及这种方法

2、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设计理念: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经历分析p 、考虑的过程。因此,我这样设计:创设情境从学生身边事,引起学生兴趣;自主探究,构建数学模型;拓展应用,培养应用意识。为此,本课制定了三个教学目的:1.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要种的植树问题的规律。2.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究并总结出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把现

3、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并运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说教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了一次动手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学习活动中,加深对植树问题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与理解。1、关注学习起点。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及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在教学中,我选取生活中的学生熟悉的事例,在教师的引导中让学生探究,建立知识表象,使学生得到启迪,悟到方法。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舞台。2、体验生活数学。“数学来于生活,而又应该为生活效劳。”在学生已经发现

4、两端要种的植树问题的规律后,我开放课堂时空,让学生从车站站点、上楼等问题,并通过课件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生活中的许多事例看上去跟植树问题毫不相似,但是只要擅长观察题中的数量关系,就明白它与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很相似,引导学生要灵敏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此外,我还进一步拓展了教学目的,在画图求解的过程中,让学生觉得这样画到100米费事,产生另辟蹊径的念头,使学生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过程。说学法: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进展学习。说教学流程:本节课我分四个流程进展教学推进,一、 广告导入,感知“间隔”的含义二、引

5、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规律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通过在小路植树的现实问题情境,提出“共需多少棵树苗的问题”。学生在考虑的过程中发现了三种不同的方法,到底哪一种方法好呢?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实际种一种去检验。通过模拟种树,使学生体验到一棵一棵种到100米太费事了,于是教师介绍研究复杂问题的方法:遇到复杂问题想简单的,从简单问题入手去研究。2.简单验证,发现规律。通过前面的广告、斑马线等图,学生对棵树和段数的关系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再经过学生实际操作,为学生顺利发现并总结规律打下了根底。三、通过儿歌的形式归纳规律。这样一方面稳固刚发现的规律,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

6、的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很多类似的问题。四、回归生活,应用规律。多角度的应用练习稳固和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教学反思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创设粗浅易懂的生活原型,让数学走近生活。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亲密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二、 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体验探究之乐。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屡次体验的时机,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三、利用学生资,加强生生合作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知识构造逻辑起点存在差异。生生之间的差异是学习

7、的资,这种资应在小组交流的平台上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合理的利用。四、回归生活,应用规律。多角度的应用练习稳固和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假设说生活经历是学习的根底,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重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浸透。本节课还有许多的缺乏之处,可以与在座这么多的教师共同学习、交流,是一次难得的时机,希望在座的教师能多给我提一些珍贵的意见,帮助我成长。高三数学习题课教案2角的度量练习课教案一、教材简析:本节课是在认识了角及量角器量角的根底上教学的。角的度量是测量教学中难点较大的一个知识点

8、。上节课学生第一次认识量角器,第一次学惯用量角器量角,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还不是特别纯熟,学习这部分内容为学生结实掌握角的度量,为后面学习角的分类和画角打下根底。二、教学目的:1、通过练习,使学生稳固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能正确、纯熟地测量指定角的度数。2、通过练习,进步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的才能。3、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细心的习惯并获得成功的体验,能运用角的知识描绘相应的生活现象,感受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与方法。三、教学重点:掌握正确的量角方法,纯熟的测量角的度数。教学难点:1、测量不同方位角,量角器的正确摆放;2、量角时正确选择内外圈刻度,找准度数。四、教具准备:教师用

9、的量角器、课件学具准备:量角器、三角板、画图铅笔、尺子五、教学方法:比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六、预设教学过程:(一)复习:交流怎样用量角器量角?师课件动画演示,重现稳固方法。板书:两重一看(设计意图:第一节课学生练习量不够,量角方法没有得到稳固,知识回生快,用课件动态的演示,可加深对量角方法的理解,为本堂课的练习打下根底。此环节的设计,符合人的遗忘规律。)(二)根本练习1、看量角器上的刻度,说出各个角的度,完成P20第4题。课件出示第一幅图,想想说说:这个角是多少度?_的度数?让不同意见学生发表意见。明确量角时把与0刻度线重合的边作为始边,始边对的0刻度在内圈,另一条边就看内圈刻度,始边对的0

10、刻度在外圈,另一条边就看外圈刻度。学生说出另两幅图上角的度数。(设计意图:此题练习主要是解决量角时读准另一条边的度数。学生交流不同的读法,在讨论中加深印象,稳固方法。)2、量出下面各个角的度数,完成P20第5题。先照着图中量角器的摆法量出不同方向的角的度数,初步感知调整量角器量角。再调整量角器,将0刻度线对另一条边量出角的度数,进一步训练灵敏使用量角器量角。(设计意图:调整量角器、合理摆放量角器量角,对学生来讲比较困难。安排学生将角的两条边分别作为始边,重合0刻度线去量角,稳固了方法,同时真正训练了量角的灵敏性。)3、判断下面的量法是否正确,完成P20第6题,全班交流,要求学生说出错误的地方,

11、如:第1题点没对齐,第2题0刻度线没对齐,第3题另一条边没有对齐某条刻度线,第4题是正确的量出各角的度数。(设计意图:辨析可以使正确的方法更加稳固。)4、出示图片,找一找图中的角,量一量。完成P20第7题。用竞赛形式完成量角后交流结果。(设计意图:竞赛形式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也可以节约练习时间。)(三)拓展练习1、出示边比较短的两个角,量出度数。学生尝试量角,可以合作。交流明确:角的边不够量角器上刻度时,因为角的两条边是射线,可以将边先延长后再量。(设计意图:让学消费生认知冲突,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允许学生合作,契合新课标的要求,也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2、量出下面每个图形中各个角的度数

12、,说说有什么发现?完成P21第8题。分工合作,量出四个多边形中每个角的度数。讨论:有什么发现?(正多边形的每个角度数都相等。)(设计意图:此题要量的角较多,分工量出不同多边形的角,为后面的交流,发现规律节省了时间。)3、讨论:经过纸上的2个点,3个点,4个点中的每两个点画直线,最多可以画出几条直线?先画一画,数一数,填一填。点数23456直线数引导得出规律:N个点,可以最多画N(N-1)2条直线。(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发现隐含的规律,提升学生的才能,是新课标的要求。)4、阅读你知道吗?介绍放风筝比赛规那么,明白其中的道理。(设计意图:数学生活化,做生活中的数学,是新课标的要求,表达

13、了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四)课堂评价小组内互相交流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存在的困难。七、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练习两重一看 量角器灵敏摆放 角的边适当延长高三数学习题课教案3进入高三阶段,由于各学科知识量大幅增加、知识难度大幅提升,导致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尤其是数学课,习题量的大幅增加会使学生明显感到学习压力骤然增大,觉得数学科的学习是一件枯燥无味的苦差事,进而放弃繁重的学习任务。因此,如何上好高三数学复习课就成为众多数学教师和家长关注的问题。高三数学复习课一般采用对复习内容进展知识点的罗列整理、例题讲解、变式稳固、归纳小结的课堂形式。这种形式建立在教师对课程标准和考纲的深化理解和丰富

14、经历根底之上,优势在于知识系统性强、能突出复习的重点和便于操作,但也存在学生自主复习、主动探究不够的问题。特别是对于那些数学根底比较薄弱的学生,他们本身就缺乏对数学知识的系统理解,更不可能主动去整理每章节的知识要点和重点,只能依靠教师去总结罗列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让学生被动的承受数学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联络。笔者认为,新课标理念下高三数学复习课形式应该表达在:第一层次是学生在头脑中对知识点和解题方法的简单再现;第二层次是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融入了学生积极的考虑,使得学生到达对知识理解的加深和应用才能的进步;第三层次解决相应问题中“容易出错和被忽略的问题”,加深印象,尽量在今后的学习中减少和防止类

15、似的错误。我们可以借鉴这样的形式:教师有意设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现易犯的错案学生自己评价判断、发现问题师生共同分析p 、纠正错误、解决问题。这样的“三部曲”就很好的防止了教师主观以自己手(口)展现学生易犯的错误,让学生积极主动分析p 和解决问题,防止教师的“包办”和“灌输”。在这样的课堂上复习已不再是传统意义的“复习”,它不是把上过的课再上一遍,让学生体验到的也不是把走过的路再走一遍,而是有所创新,在已有知识和经历的根底上走一条似曾相识的新路,并从中感受到进步和成功的快乐。它是一个达成新知的连接点,用前瞻的目光去回忆和总结“过去”,到达另一个新的高度。一、复习内容平面向量的概念及运算法那么二、复习重点向量的概念及运算法那么的运用及其用向量知识,实现几何与代数之间的等价转化。三、详细教学过程1.学生准备课前预习回家做作业。其详细步骤是:相应知识的系统梳理;典型例题的摘录;搜集平时作业,测验作业中存在的典型错误;提出针性训练的练习题;准备考虑题,以及家庭作业。学生的准备可以从中选择一项,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多项选择。2.学生可以分为出题组、答题组和归纳组(每组34人),三个小组又可构成一个大的探究组,各小组的角色在其过程中可以互换;教师从旁引导,控制教学节奏,并有机、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