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生活关键句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7411838 上传时间:2023-12-0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生活关键句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政治生活关键句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政治生活关键句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政治生活关键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生活关键句(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政治生活1.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2.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中最根本的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中具有根本性意义。3.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4.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根本不同于剥削阶级掌握的国家政权,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环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5.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6.我们全部政治生活,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为基础和准则的。7.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管理的基础和标志。8.宪法和法律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9.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表明我国公民

2、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10.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11.在我国,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12.积极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有利于我们真正地享受民主生活,检验我们的政治素养和公民意识。13.等额选举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14.我国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15.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实行直接选举并实行普遍的差额选举。16.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

3、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17.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民意是正确决策的重要信息资源。18.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19.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20.听证于民是为了决策利民。21.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22.凡涉及全村村民利益的事,都由村民会议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讨论决定。23.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

4、效的途径。24.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25.舆论监督制度具有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等特点。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近年出现的新形式、新方法)等等。26.政府承担重要的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一切。我国正在建设服务型政府,其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27.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28.政府要做到对人民负责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29.

5、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要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这个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30.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其基本职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31.行政诉讼制度是国家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的法律途径。32.政府权力的行使包括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33.政府在科学决策方面,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34. 政府在民主决策方面,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能够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35. 政府在依法决策方面,坚持

6、决策的内容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决策的过程符合法定程序。36.为减少决策的失误,我国政府正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37.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认可和接受,这是区别政府有无威信的标志。38.从根本上讲,一个政府有无威信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39.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中央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40.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它的部分职权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41.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在人大参加行使国家权力,审议各项议案权、表决各项决定(权),提案权,质询权等。42.我国人

7、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43.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4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45.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46.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47. 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48.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49. 多党合作

8、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50.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中国和民主党派必须以遵守宪法和法律为准绳。 民主协商、互相监督。51.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52.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只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53.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54.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55.民族的团结、民族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

9、是国家统一的基础。56.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57.民族平等是我国民族政策的基石,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58.民族团结,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59.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根本立场。60.我国已经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6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6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

10、统(历史特点),“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现实情况),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63.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6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65.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66.民族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67民族自治地方分: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旗)。68.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

11、。69.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70.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71.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72.联合国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73.国际关系的形式是多样的,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其基本形式。74.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75.国家利益不是抽象的,归根结底是该国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76.维护

12、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77.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正当的、正义的。78.我国的国家利益的主要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我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79.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80.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 2015年高二政治小高考 政治生活复习讲义 熟读关键句 发挥正能量 适应新常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