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第一章 耳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7400093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6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篇 第一章 耳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六篇 第一章 耳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六篇 第一章 耳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六篇 第一章 耳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六篇 第一章 耳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篇 第一章 耳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篇 第一章 耳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长沙医学院教案格式课程名称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授课对象06级预防医学(本科)授课时间2008年课程类型理论课课程总学时30学时考核方式考试教材名称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六版),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授课内容第六篇第一章耳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授课学时1.5学时目的要求1.了解耳廓、外耳道的特点2.熟悉鼓膜的构造、形态、分部及正常标志3.熟悉鼓室之分部、各壁的重要结构与毗邻关系,了解鼓室内容物4.了解鼓室、乳突、面神经的部位及其毗邻关系5.熟悉咽鼓管之起止、构成、成人与婴幼儿咽鼓管的差异6.了解内耳的分部,熟悉内耳听觉与平衡器官的位置与结构7.熟悉耳的各部的主要功能8.熟悉咽鼓管的生理功能

2、9.了解声音在耳内的传播途径及有关的听力学知识10.了解内耳在维持机体平衡中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1.鼓膜的构造、形态、分部及正常标志2.鼓室之分部、各壁的重要结构与毗邻关系3.咽鼓管之起止、构成、成人与婴幼儿咽鼓管的差异4.耳的各部的主要功能5.咽鼓管的生理功能教学难点鼓膜的构造、形态、分部及正常标志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教学手段板书、模型、挂图、多媒体教学参考书籍及文献1.孔维佳主编,耳鼻咽喉科学(7年制),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2.黄选兆、汪吉宝主编,实用耳鼻咽喉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3.王正敏、陆书昌主编,现代耳鼻咽喉科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年讲课内容步骤时间分配耳

3、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75分钟)耳的应用解剖 (65分钟)(一) 外耳 (15分钟)(二) 中耳 (30分钟)(三) 内耳 (15分钟)(四) 位听神经及传导径路 (3分钟)(五) 面神经 (2分钟)耳的生理功能 (10分钟) 教研室: 五官科教研室 授课教师: 尹晟 编写时间:2008-7-1第六篇 第一章 耳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 耳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一、外耳: 外耳包括耳廓与外耳道(一)耳廓:注:借韧带、肌肉、软骨、皮肤附着于头颅侧面,一般与头颅约成300夹角,分为前(外)面和后(内)面,前面凹凸不平,后面较平而略凸。、耳轮、耳轮脚、对耳轮、三角窝、耳垂、耳屏、对耳屏、耳屏间切迹。

4、、耳廓除耳垂为脂肪与结缔组织构成外,其余部分均有软骨支架,外覆软骨膜和皮肤 。耳 的 解 剖 、临床意义:()皮下组织少,血液供应差,损伤后易感染。()皮肤与软骨膜连接较紧,耳廓软骨与外耳道软骨部相连,因而外耳道炎症时压迫或牵拉耳廓可产生剧痛。 ()耳屏与耳轮脚之间无软骨连接,中耳手术循此作耳内切口可不伤及软骨。()耳廓的长轴与鼻梁平行,可作为耳廓整形手术 的依据。()易致冻伤。()血肿及渗出物难以吸收。 耳郭表面标志 (二)外耳道 :起自耳甲腔底,向内直至鼓膜,长约2.53.5cm,由软骨部和骨部组成,外1/3为软 骨部,内2/3为骨部。、外耳道稍呈S形,外段向内、向前,因此检查外耳道或鼓膜

5、时应将耳廓向后上方提起,使外耳道成一直线,便于检查;但在小儿仅有弧形弯曲,检查时需将耳廓向后下牵引。 、因鼓膜位置倾斜,所以外耳道的前壁和下壁较长。在外耳道的软骨部和骨部交界处较窄称外耳道峡部,外耳道异物多停留于此 。、外耳道的前方为颞颌关节,外耳道炎症时,张口及咀嚼可引起疼痛。(三)外耳的神经:、下颌神经耳颞支:分布于外耳道等的前半部,故牙疼时疼痛时可传至外耳道。、迷走神经耳支:分布于外耳道等的后半部,故当刺激外耳道皮肤时,可引起反射性咳嗽。、其他: 来自颈丛的耳大与枕小神经,来自面神经和舌咽神经的分支。(四)外耳的血管与淋巴:、血供:外耳血液由颈外动脉的颞浅动脉、耳后动脉和上颌动脉供应,上

6、颌动脉供应外耳道。、淋巴:外耳的淋巴引流至耳廓周围的淋巴结。耳廓前面的淋巴汇流入耳前淋巴结耳廓下部及外耳道下壁的淋巴流入耳下淋巴结(属颈浅淋巴结上群)、颈浅淋巴结及颈深淋巴结上群。二、中耳 :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乳突4个部分。(一)鼓室 :、鼓室为位于鼓膜和内耳外侧壁之间的含气腔,向前通过咽鼓管与鼻咽部相交通,向后通过鼓窦入口与乳突相连。以鼓膜紧张部上下缘 为界,将鼓室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鼓室:为鼓膜紧张部上缘以上部分,内外径6mm。()中鼓室:为鼓膜紧张部上、下缘之间的部分,即鼓膜与鼓室内壁之间的鼓室腔,中鼓室中以鼓膜脐与鼓岬之间的距离最短,仅约2mm。()下鼓室:为鼓膜紧张部下

7、缘平面以下的部分,内外径约4mm,鼓室的上下径为15mm,前后径约13mm。、鼓室有6个壁,分别为外、内、前、后、顶、 底壁。()外侧壁:骨部及膜部构成(骨部较小,即上鼓室外侧壁,膜部较大,即鼓膜)。鼓膜:高9.0mm,宽8mm,厚0.1mm,介于鼓室与外耳道之间,呈向内凹陷的浅漏斗状,由后外上向前内下方倾斜,与外耳道底约呈450500角,分为紧张部和松驰部,锤骨柄及其短突、脐部、光锥。鼓膜的结构分为3层:从外向内分别为上皮层、纤维层、 粘膜层。由锤骨柄之延长线及通过鼓膜脐与锤骨柄垂直的假想线可将鼓膜分为四个象限:前上、前下、后上、后下。 注:紧张部:鼓膜大部分借纤维软骨环嵌附于鼓沟内,称紧张

8、部。松弛部:上方鼓沟缺如,鼓膜直接附着于颞鳞部,较松驰,称松驰部。 鼓室各壁示意图 鼓 膜 正常鼓膜有以下标志:、锤骨短突:鼓膜前上部灰白色的小突起,系锤骨短突自鼓膜深面的凸起。、鼓膜前后皱襞:为自锤骨短突向前、后引伸的鼓膜皱襞,皱襞上面为鼓膜松弛部,下面为鼓膜紧张部。鼓膜内陷者,其前后皱襞尤为明显。、锤骨柄:透过鼓膜表面的浅粉红色条纹状影,自短突向下微向后止于鼓脐。、光锥:鼓脐向前下方达鼓膜边缘的三角形的反光区。 ()内壁:( 即内耳的外壁。)鼓岬为内壁中央较大的隆凸,系耳蜗底周所在处,其表面有鼓室神经丛。()前壁:前壁下部以极薄的骨板与颈内动脉相隔,上部有2个口,上方为鼓膜张肌半管的开口,

9、下为 咽鼓管半管的鼓室口。()后壁:(又名乳突壁):面神经垂直段通过此壁之内侧,后壁上部有一小口,名鼓窦入口,上鼓室借此与鼓窦相通,鼓窦入口之内侧有外半规管凸。()顶壁:(又名鼓室盖):其上为颅中窝。()底壁:下壁由一薄骨板将鼓室与颈静脉球分隔。先天性缺损时,颈静脉球突入鼓室,鼓膜可呈蓝色。 、鼓室内容物:包括听骨、肌肉、韧带和神经。 ()听骨:锤骨、砧骨、镫骨构成听骨链,借韧带悬吊于鼓室腔。 ()肌肉(鼓膜张肌和镫骨肌) 鼓膜张肌:收缩时牵拉锤骨柄向内,增加鼓膜张力,减少鼓膜振幅,防止强声损伤鼓膜与内耳。 镫骨肌:收缩时牵拉镫骨头向后,使镫骨足板以后缘为支点,前缘向外跷起,可减少内耳压力。

10、()韧带:6条韧带:锤骨上韧带、锤骨前韧带、锤骨外侧韧带、砧骨上韧带、砧骨后韧带、 镫骨环韧带,其作用是将听骨固定于鼓室内。 ()神经: 鼓室神经丛位于鼓岬表面,由舌咽神经鼓室支和颈内动脉交感神经丛的分支组成;面神经出茎乳孔前分出鼓索神经,横过鼓室后与舌神经合并,司舌前2/3味觉。 听小骨 (二)咽鼓管: 注:为沟通鼓室与鼻咽的管道,成人全长约35mm,外1/3为骨部,内2/3为软骨部。其鼓室口位于鼓室前壁上部,咽口位于鼻咽侧壁,咽鼓管与水平面约成400角。其粘膜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纤毛运动方向朝向鼻咽部,可使鼓室的分泌物得以排泄;软骨部粘膜呈皱襞样,具有单向活瓣作用。成人鼓室口较咽口高2-

11、2.5cm,小儿咽鼓管接近水平,管腔短,内径宽,故咽部感染易传入鼓室。在吞咽时借肌肉运动咽鼓管开放,使鼓室与外界气压保持平衡,以维持中耳功能。成人咽鼓管的鼻咽端开口较鼓室口低1525mm,婴儿和儿童的咽鼓管较成人短而平直,口径相对较大,当鼻及鼻咽部感染时较成人易患中耳炎 。成人与儿童咽鼓管的比较 (三)鼓窦:出生时即已存在,是鼓室与乳突的通道。(四)乳突:出生时尚未发育。2岁后开始由鼓窦逐渐向乳突部发展,6岁左右时,气房已有较广泛的延伸。 按气房发育程度分四型:气化型、松质型(板障型)、硬化型、混合型。正常人以气化型见。 注:混合型指气化型、板障型、硬化型3型中有任何2型同时存在或3型同时存在

12、者。乳 突 类 型 三、内耳: 又名迷路,位于颞骨岩部内,含有听觉与位觉重要感受装置,分骨迷路与膜迷路。膜迷路位于骨迷路之内。膜迷路含有内淋巴,骨迷路与膜迷路之间充满外淋巴,内、外淋巴管没有交通,外淋巴系统是开放的,与脑脊液相通。 (一)骨迷路:由致密的骨质构成,包括前庭、半规管和耳蜗。 、前庭: 注:位于耳蜗与半规管之间,略呈椭圆形,前下部较窄,有一椭圆孔通入耳蜗的前庭阶,后上部稍宽,有3个骨半规管的5个开口通入。外侧壁即鼓室内侧壁的一部分,有前庭窗和蜗窗、内侧壁构成内耳道底。 、半规管: 注:有三对,分别为外(水平)半规管、上(垂直)半规管、后(垂直)半规管。三个半规管互相垂直,每个半规管

13、的两端均开口于前庭,其一端膨大名壶腹,上半规管内端与后半规管上端合成一总脚,故3个半规管共有5孔通入前庭。 内耳腔和内外淋巴 骨迷路(右) 、耳蜗: 注:由中央的蜗轴与周围的骨蜗管组成。骨蜗管旋绕蜗轴2.5 2 .75 周,底周相当于鼓岬,蜗底构成内耳道底,蜗顶靠近咽鼓管鼓室口。 从蜗轴伸出的骨螺旋板在骨蜗管中同样旋绕,再由基底膜自骨螺旋板延续至骨蜗管外壁,将骨蜗管分为上、下两腔,上腔又由前庭膜分为两个腔,故骨蜗内共有三个管腔: ()上方者名前庭阶,自前庭开始。 ()中间为膜蜗管,又名中阶。 ()下方者为鼓阶,起自蜗窗,为蜗窗膜所封闭。 耳 蜗 (二)膜迷路: 由膜管和膜囊组成,借纤维束固定于

14、骨迷路内,可分为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及膜蜗管,各部相通。整个膜迷路系统是密闭的,内含内淋巴液。 椭圆囊内有椭圆囊斑,球囊内有球囊斑,膜半规管壶腹内有壶腹嵴,它们是位觉感受器。corfi器(螺旋器),为听觉感受器。膜迷路 (三)内耳的血管: 主要来自小脑下前动脉或基底动脉分出的迷路动脉,极少数来自耳后动脉的茎乳动脉的分支。四、位听神经及传导径路 听神经于延髓和脑桥之间离开脑干,偕同面神经进入内耳道即分为蜗神经和前庭神经二支。 (一)蜗神经及其传导径路: 、位于蜗轴与骨螺旋板相接处的螺旋神经节,由双极细胞组成。双极细胞的中枢突组成蜗神经,神经束的外层纤维来自耳蜗底周,故传达高频冲动,蜗神经中心部的纤维来自蜗顶。 、传导径路: ()螺旋神经节双极细胞中枢突蜗神经(第一级神经元) 蜗神经核(第二极神经元)双侧橄榄体(第三极神经元)外侧丘系上行下丘(第四级神经元)经内囊至大脑皮层的听区。 ()部分纤维直接进入外侧丘系(第三级神经元)并终止外侧丘系统内侧膝新诗体柱(第四级神经元)经内囊至大脑皮 层的听区 。(二)前庭神经及其传导径路: 传导径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