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形考作业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心理学形考作业答案.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儿童心理学 电大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作业1一、概念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以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 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2、发展:事物从出生开始的一个进步变化的过程,是事物的不断更新。是指一种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既有量的变化,又有质的变化;有正向的变化,也有负向变化。3、个案研究法:是通过各种数据收集的方法(结构性访谈、问卷法、临床诊断法、行为观察法)建立起研究对象的成长档案,以探讨儿童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4、跨文化研究法:跨文化研究是指,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探讨儿童心理、行为的发生、
2、发展规律,并探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5、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 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6、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 的规律或特点。 7、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称为榜样)的行为,进行的学习。 8、替代强化:由于观察到别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而使儿童也受到了相应的强化。7、认知:人的认识活动,其中包括我们通常所讲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过程。9、认知结构图式:有组织的思维或行动模式,可用来整合经验、解决问题。 10、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使外在刺激
3、适应于个体内在心理结构的过程(将当前刺激纳入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的过程)顺应是指改变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在刺。激结构的过程(当他发现原有的图式不能适应新的刺激时,就会改变自己原有的图式来应对 新的刺激,这就是顺应)。 11、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12、社会生态系统论: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处在直接环境(养 育家庭)到间接环境(社会文化)之间的几个环境系统中,每个系统都和其他系统以及儿童个体本身发生交互作用,这种作用结果导致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个体的环境由里到外依次 为微观系统、中
4、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动态变化系统构成。 二、选择题: 1-5BACCB 6-10DACBD三、简答题(每题 6 分,共 30 分) 1、简述二十世纪的主要儿童观。儿童是一个社会的人,他应该拥有基本的人权;儿童是一个正在发展的人,不能把他们等同于成人,或把成人的观念强加于他们,或完全放任儿童自然、自由发展; 儿童期不只是为成人期做准备,它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儿童应当享有快乐的童年;儿童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他们在各种丰富的活动中不断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每个健康的儿童都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幼儿才能的发展存在递减法则,开发得越早就开发得越多;儿童的本质是积极的,他们本能地喜欢和需要探索、学习和成
5、长,他们的认识结构和知识及个性是其自身发展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自我建构的;实现全面发展与充分发展,是每个儿童的权利,其先天的生理遗传充分赋予了实现全面发展的条件,自由全面的发展才能实现充分发展;儿童的学习形式是多样的,如模仿学习、交往学习、游戏学习、探究学习、操作学习、阅读学习等。成人应尊重幼儿各种学习形式,并为他们创造相应的学习条件2、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1)遗传与环境之争:争论最早始于洛克和卢梭的天性与教养之争。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高尔顿,认为遗传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环境和教养只起引发作用;环境论的代表人物是华生;遗传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在某些心理和行为发展领域(如道德
6、的发展),环境对个体的发展影响更大,在另一些领域(如气质、身高体重特征),生物因素的影响更大。(2)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问题:机械模型认为个体是被动的、封闭的,儿童只能被动的接受环境的影响;父母应该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和训练,而老师则应该把目光放在知识的内容结构和精心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对孩子行为的强化与反馈上;机体模型认为儿童是主动的、开放的,是一个有机整体,儿童会主动地探索和自我创造;原有的经验经由儿童主动地加工而被取代或被丰富,所以儿童具有很强的变通性和可塑性,父母应该给予孩子们更多的自由,支持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发展;老师则应该是用发现法进行教学,让孩子自己探索和学习,淡化知识的内容体系
7、,尽量减少约束和规则,老师起到引领和支持 作用。 3)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问题:连续论者认为人类的发展是一个累加的过程,是一步步向前推移,发展是一条平滑的成长曲线。而阶段论者则认为,发展是一连串的突变,每一次 突变后,儿童都将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3、观察法思维特点是什么?自然观察法与结构性观察有什么不同之处?观察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自然观察法在自然的环境下对儿童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从而获得心理和行为的发展变化规律;观察也可在预先控制的情境中进行结构性观察。自然观察法是研究年幼儿童较好的方法,因为我们很难借助语言技巧研究婴幼儿的心理和行为。它具有较好的生态效度,能更真实地向我们展示儿童心理
8、和行为特征。结构性观察是在实验室中设计一个可能会促进某种行为发生的情境,然后透过隐藏式的摄像机或单向玻璃观察儿童,看儿童是否会表现出那种行为来。结构性观察它使所有的被观察者都面临相似的情境。但它的生态效度不如自然观察法。 4、调查法的特点是什么?有哪几种方式?能够收集到大量的资料,使用方便,效率高,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调查可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访谈法及问卷法。5、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四级阶段及其主要特点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并描述了各个阶段的特征。皮亚杰认为,这些阶段的次序是固定不变的,所有儿童都以相同的次序经历这些阶段,每一个阶段的
9、发展都以上一个阶段的发展为基础,并为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奠定基础。1. 感知运动期(02岁) 儿童通过感知和动作认识外界,创造出动作图式(感知运动图式)以适应周围环境,这些动作图式逐渐内化为心理符号(或符号图式),使儿童逐渐获得客体永久性,发展出延迟模仿,并使儿童不再依靠试误的方法而是能借助表征解决简单的问题情境。在该阶段的后期,儿童建立了初步的因果关系概念,开始认识到主体既是动作的来源,也是认识的来源。2. 前运算期(大约27岁) 由于符号和象征功能的出现,思维得以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表象思维和直观形象思维成为该阶段的主导。儿童开始在游戏(尤其是假想游戏)中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和想象。该阶段的主要
10、特点是自我中心和泛灵论的思维。3. 具体运算期(大约711岁) 儿童能借助具体实物的支持,进行运算:思维获得了内化性、可逆性、守恒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但是还不能对假设性命题进行逻辑思考。4. 形式运算期(11、12岁以后) 儿童的思维摆脱了具体实物的束缚,能进行抽象的、假设演绎推理。四、论述分析题:1、请列举20世纪(答案只供参考,同学可以自由摘录一些进行回答)(1)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性本能是最重要的生命本能,人在不同的年龄,性的能量力比多投向身体的不同 部位即“性感带”。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口腔、肛门、生殖器相继成为快乐与兴奋的中心。早
11、期力比多的发展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生活的正常与否。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 段即口腔期、肛门期、性感期、潜伏期、两性期。 (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强调儿童是积极主动且能适应环境的探索者,强调自我的功能,认为自我不仅仅是解决本我与超我冲突的简单仲裁者,人在各个发展阶段,都要发挥自我的功能来处理社会现实问题,以便成功地适应环境,此外他还特别强调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但一个2岁的儿童响。埃里克森认为人生发展可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一对危机或冲突。要想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人就必须要先解决好当前所面临的危机。学前儿童的发展主 要处于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前四个阶段。 (3)华生的
12、行为主义观点: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S)反应(R)的学习过程。坚信儿童没有任何先天倾向,他们要发展成什么样子完全取决于他们所处的养育环境, 取决于父母和其他重要人物对待他们的方式,儿童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行为变化过程,是由个人独一无二的经验锻造的,因此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 (4)斯金纳的行为主义观点:继承了华生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信条,与华生的刺激反应观的不同点在于他区分出应答性行为(即由刺激引起的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即个体自发出 现的行为)。操作性行为的发生频率会在紧随其后的强化作用下增强;同样该行为也能通过惩罚,如不同意或取消特权等,来减少其发生的频率。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一样,都会重复导致积极结
13、果的动作,并消除导致消极结果的动作。每个人的行为模式与环境密切相关。环境塑造了习惯反应,而习惯反应构筑了人格,使我们每个人都成了独一无二的个体。(5)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和替代强化。儿童总是观察和模仿周围人们的那些有意的和无意的反应,观察、模仿带有选择性。通过对他人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儿童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模式,或调整、矫正了现有的反应特点。“替代强化”由于观察到他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而使儿童也受到了相应的强化。个体还存在自我强化。当自身的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儿童就会用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的方法来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相应的反应,儿童还会通过对他人自我表扬和自我批评的观察,以及对
14、自己行为价值的评价,逐渐发展出自我效能感 (6)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智力是可以协助个体适应其环境的基本生活过程。认知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感知运动期(02 岁)、前运算期(27 岁)、具体运算期(711 岁)、形式运算期(11、12 岁以后)。这 些阶段的次序是固定不变的,所有儿童都以相同的次序经历这些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以上一个阶段的发展为基础,并为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奠定基础。 (7)信息加工理论:儿童是能根据环境要求修改思想的、积极的、有意义的个体,但是他们认为,发展是连续的,思考过程感知、注意、记忆、信息分类、计划、问题解决及书 写和交谈等综合能力在各个年龄都很相似,只是程度不
15、同。 (8)社会文化理论:维果斯基强调儿童能积极主动地探索世界,儿童心理的发展并不完全 取决于认知成熟,儿童与成人或年长伙伴的互动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提出了“最近 发展区”的概念。他认为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 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9)社会生态系统论:布朗芬布伦纳把外界环境因素和个体的生物因素揉合起来,提出了不同嵌套层级的社会生态理论。 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处在直接环境 (养育家庭) 到间接环境(社 文化)之间的几个环境系统中,每个系统都和其他系统以及儿童个体本身发生交互作用,这种作用结果导致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个体的环境由里到外依次为微观系统
16、、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动态变化系统构成。 2、当一个2岁的儿童班杜拉是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在其理论中最强调的就是观察学习和替代强化。所谓观察学习就是通过观察他人(称为榜样)的行为而进行的学习。在他看来,儿童总是“张着眼睛和耳朵”观察和模仿周围人们的那些有意的和无意的反应,观察、模仿带有选择性。通过对他人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儿童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模式,或调整、矫正了现有的反应特点。当一个2岁的儿童观察到他的姐姐接近并宠爱小狗后,可能也会与小狗建立积极的关系。 替代强化由于观察他人的行为而受到表扬或惩罚,而使儿童也受到相应的强化,当儿童看到他的姐姐爱护小动物,并获得了夸奖,那么他以后也会尝试使用这一方法。 3(1) 一位 4 岁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