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导学稿正稿.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7389913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诗三首》导学稿正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稿正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稿正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杜甫诗三首》导学稿正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诗三首》导学稿正稿.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杜甫诗三首导学稿课型:新授课 时间:2012-10-22 主备人:张晓明 审核人:李志勇【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难点) 2、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歌(重点)【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第一课时一、 引读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创痍,诗中圣哲。满眼河上,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同学们,这些对联中指的人物是谁呢?走近杜甫:字 ,自号 ,是我国唐代伟大的 诗人。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他本人也被尊称为 。“三吏”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二、 赏析望岳 1、 自读:有感情的朗诵,并

2、达到背诵。2 、理读:结合注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3、 品读:(1)从炼字角度,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中的“钟” 和“割”妙在何处? (2)从思想感情角度,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题) 4、理解默写:(1)表现泰山秀丽和高大巍峨的诗句是 , (2)望岳一诗中表现诗人登临泰山极顶的决心和坚毅豪迈气概的句子是 , 。三、赏析春望1、了解诗歌背景: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fu)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

3、。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2、自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有感情的朗诵,并达到背诵。3、 理读:疏通诗句,理解诗意。(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 到 。(2)“草木深”表面写的是 的情景,实际上是写 的景象。交流:这首诗与望岳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诗歌风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品读:(1)解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说你的理解。 (2)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画面: 含义: (3)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理解默写:()诗中用拟人手法写出

4、诗人睹物伤情的句子是, ()表达诗人思家念亲的语句是,。第二课时 赏析石壕吏1、 介绍写作背景:背景简介: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年(758)。当时唐军60万在邺城被叛军打败,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一年,他从华州往洛阳探视,在返回华州途中亲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就创作出了三吏、三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2、理读: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1)这是一首叙事诗,整首诗叙述了一个 的故事,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2)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读诗,背诵课文。3、品读: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堂练习: 1、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2、理解默写: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_。表现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苦难的句子是:_;。暗示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_。总结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