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题技巧——2_七年级上课外记叙文阅读方法与练习.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7386045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答题技巧——2_七年级上课外记叙文阅读方法与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答题技巧——2_七年级上课外记叙文阅读方法与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答题技巧——2_七年级上课外记叙文阅读方法与练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答题技巧——2_七年级上课外记叙文阅读方法与练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答题技巧——2_七年级上课外记叙文阅读方法与练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答题技巧——2_七年级上课外记叙文阅读方法与练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答题技巧——2_七年级上课外记叙文阅读方法与练习.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一课外记叙文阅读方法与练习(一) 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说明、描写(二) 表现手法(写作特点):【整体】象征:1、形象表现感情。2、深刻、含蓄,引发联想。对比:通过和对比,,突出了对象特征(之情)衬托:陪衬突出对象特征。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情节跌宕起伏。欲扬先抑:造成落差,使对象特征更突出形象更丰满;更鲜明抒发之情;行文曲折。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如于谦的石灰吟,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又如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病梅馆记等都是出色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例

2、子。借物抒情:是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虚实相生:激发读者对的想象。内容丰富,增强对象表现力。以小见大:用小材料表现重大主题,化抽象为具体。(三) 修辞(片断)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征拟人: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征夸张:夸大(缩小)鲜明突出对象特征,表达之情。排比: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强烈表达之情。引用:在说话和行文中,引入现成的语句(包括诗文、成语、谚语等),借以在说明问题、阐明观点时增强说服力,叫做“引用”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征的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对偶:1、句式整齐,有音乐感。2、概括力强。反语:说反话。讽刺,揭露+对象本质双关:言在此意在彼,增强之

3、情。幽默风趣。(四) 记叙顺序(1) 顺叙 ( 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 ( 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 ( 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题型: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三、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 (五)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六) 描写人物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描写对象特征(性格)(七)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

4、合、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使景物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富于美感。八) 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1、暗示时代背景。 2、渲染气氛。 3、烘托人物性格、心理。4、推动情节发展、预示结局。(九)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内容(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结构(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2、文中:结构(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领上文)3、文末:内容(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或画龙点睛、)结构(首尾照应, 结构完整。)(十)标点的作用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破折号作用: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十一)某句话的某个词可以换成另一个词吗?动词:不

5、能,因为这个动词准确、具体、生动地描写了对象所以形容词:不能,因为这个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对象所以副词:不能,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对象的情况(程度、限制、时间、范围),换了之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十二)人称的作用第一人称:1、直接表明观点、态度。2、真实。3、作为线索。第二人称:1、亲切,便于抒情。(一)两种命运 (16分)墙外有一棵槐树,合抱那么粗。操场扩建时,施工队把它锯掉了。第二年,我和邻居家的院子里各拱出一堆槐树的嫩芽,肥肥的、壮壮的,没等盛夏到来,它们就已是一丛茂密的小灌木。 一天,见邻居把灌木砍得还剩一枝。我也拿了把菜刀来到我家的那丛灌木前,想去掉它们中的一些。就在要动刀时,我犹豫起

6、来,因为十几根嫩绿的枝条生得都很有力,大小也差不多,去掉谁呢?斟酌再三,我又把刀送了回去。 冬去春来:寒暑往返。我家的小灌木不断地长粗长高,俨然一片小森林,就在我期望它们都长大成材的时候,一棵小槐树在隔壁邻居家的院子里拔地而起,它浓黑的树冠隔墙可见。没等我家的小灌木高过墙头,它的枝叶就已罩了过来。 一年,两年,三年,随着邻居家的树愈来愈大,我家的这丛小灌木显得愈来愈力不从心,等邻居家的槐树碗口粗的时候,我家的小灌木再没了生机勃勃的景象,由于它们上面的天空全部被大槐树遮盖。它们不再长高、长粗、长大,而是今年发芽明年枯萎,后年再发芽接着再枯萎。直到我们从那儿搬走,它们都在重复着这样的命运。 前些日

7、子,我重返那座小院,见新主人已把它们彻底地铲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张石桌和四只小石凳,夏日的阳光烤着大地,桌子和小凳上却是一片浓密的树荫,隔壁的那棵大槐树亭亭如车盖,在微风中摇曳着墨黑的树叶。 回家的路上,我对丈夫说,钢琴、书法、绘画,只能让儿子学一样,不能再这样下去。丈夫不明白什么意思。这也难怪,因为他没住过那个小院,没见过我家的那丛小灌木生长在大树下是什么样子,更不知道那张石桌下曾拱出过一堆嫩芽。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斟酌 2、“两种命运”在文中具体是指两种什么命运?2分 3、找出文中着力描写邻居家槐树的词语(3个),说说这样多次描写的目的?(4分) 4、造成灌木丛“两种命运”的原因

8、是什么?结合文中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 5、文章结尾由树木的成材议及莘莘学子的成才,请思考“我”为什么说“钢琴、书法、绘画只能让儿子学一样”?2分 6、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你有怎样的“成才观”?3分 一)两种命运1、邻居家的槐树,枝繁叶茂;我家的槐树丛没有生机,最终被铲掉。2、作用:与我家的槐树形成对比,突出了邻居家的树生命力旺盛。3、邻居:不求其多,但求成才;我:惟求其多。4、从树的来, 命运得到启发:人的成长,不能贪多,拔苗助长。5、略。(二)背后那双眼(18分) (1)那一年,我读中二。 (2)清楚地记得:当时南洋商报有个服务版,每周都拨出一定的版位,让读者免费刊登“征求笔友启事”。 (

9、3)我是个终日把自己囚禁于文字的女孩既爱读,也爱写。握在手中的那管笔,仿佛藏了千军万马,老是呼啸着想冲出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却是个木讷口拙而又孤僻离群的人,因此,以笔交友,对于社交生活一片空白的我来说,充满了一种难以抵挡的诱惑力。 (4)一日,鼓起勇气,以“漪佩”为笔名,拟了一则“征友启事”。 (5)两周过后的一个早上,才踏出房间,便听到爸爸喊道:(6)“过来。” (7)指着报上的那则征友启事,问道: (8)“这漪佩,是你吗?”(9)爸爸那张好像“发霉面包”的脸,使我本能地起了战栗性的惧怕,以细若蚊子的声音应道:(10)“是。” (11)接下来的那一周,信件惊人地多不是一封一封地飞来,而

10、是一叠一叠地涌来,信箱几乎都撑破了。 (12)爸爸坐在身边,拆信、读信,然后,成堆地用橡皮筋子捆起来,表情肃穆地嘱我拿去丢掉。我倔犟地忍着眼泪,照他的指示做、信从十多层楼上往垃圾桶扔下去时,发出了闷闷地声音,我明显地感觉到悲哀像一阵黑黑的风,冷冷地掠过我挂了一块铁的心。(13)以后,有很长的一段时间,这件事一直是我心里很大的一个疙瘩。它连同生命里许多快乐与不快乐的事儿深深地埋葬在我记忆的底层里。 (14)事隔30年,在接受资深记者黄丽萍小姐的访问时,爸爸忽然提起了这件尘封以久的往事,说: (15)“我怕她误交损友,所以,不让她回信。” (16)听到这话,眼前立刻浮起一个瘦小的背影。她站在垃圾桶

11、前,把信一捆一捆地往下丢,长长的脸,满满的都是怨;细细的眼,湿湿的都是泪。可是,这女孩,没有想到,她的背后,有一双充满关怀的眼睛,如同着明灯一样,为她照亮前面的道路。 (17)等意识到背后有这样一双温暖的眼睛时,这女孩,已为人妻、为人母了;而且,她也正以同样的目光,注视着她自己的孩子哪!1用一句话概括这件往事。2分_ 2.“爸爸坐在身边,拆信、读信,然后,成堆成堆地用橡皮筋子捆起来,表情肃穆地嘱我拿去丢掉。”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作用又是什么?4分3爸爸是个怎样的人?2分_ 4、第(12)段中“我倔犟地忍着眼泪,照他的指示做、”,联系上下文,揣摩当时我的心理感受,写成一段心理描写,字数50字左右。4分 5第(16)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_ 6.第(3)段可否删除?说说理由。2分_7“她的背后,有一双充满关怀的眼睛,如同照明灯一样,为她照亮前面的道路。”请你仿写一个比喻句。2分答案1、 回忆父亲不让我交笔友的事。 2、 动作、神态描写 3、 是个外表严厉,内心对孩子充满关爱的父亲。4、 表达了作者对父亲不让我交笔友这件事的理解和对父亲的关爱充满感激之情。5、 不行。 因为本段交代了作者的性格,这是父亲怕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