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7369481 上传时间:2023-01-1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4.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字词注释】1.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赤壁:此指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并非赤壁大战处。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文化界认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县西北。2.大江:指长江。淘:冲洗,冲刷。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3.故垒:古时军队营垒的遗迹。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字公瑾,少年得志,二十四为中

2、郎将,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下文中的“公瑾”,即指周瑜。4.雪:比喻浪花。5.遥想:形容想得很远;回忆。小乔初嫁了(lio):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从孙策攻皖,“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乔,本作“桥”。其时距赤壁之战已经十年,此处言“初嫁”,是言其少年得意,倜傥风流。雄姿英发(f):谓周瑜体貌不凡,言谈卓绝。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6.羽扇纶(gun)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纶巾,青丝制成的头巾。樯橹(qingl):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樯橹”一作“强虏”,又作“樯虏”,又作“狂虏”,强大之敌,指

3、曹军。虏:对敌人的蔑称。授课:XXX7.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神游:于想象、梦境中游历。多情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应笑我多愁善感,过早地生长出花白的头发。8.一尊还(hun)酹(li)江月: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尊:通“樽”,酒杯。【译文】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千古英雄人物。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是,三国周瑜破曹军的赤壁。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

4、。手摇羽扇头戴纶巾,从容潇洒地在说笑闲谈之间,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一样。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人生犹如一场梦,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的明月。【创作背景】念奴娇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旧址时所作。苏轼21岁中进士,30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仕途坎坷,随着北宋政治风浪,几上几下。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

5、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诗词赏析】苏轼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中最杰出的代表。词分上下两阙。上阙咏赤壁,下阙怀周瑜,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感慨隐约深沉,抒发了他内心忧愤的情怀。授课:XXX“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笔就非常有气势,从长江着笔,奔腾汹涌;千古风流人物,广阔的历史时空,无数的英雄豪杰,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千古风流人物既被大浪淘尽,则一己之微岂不可悲?然而苏轼却另有心得:既然千古风流人物也难免如此,那么一己之荣辱穷达又何足悲叹!人类既如此殊途而

6、同归,则汲汲于一时功名,不免过于迂腐了。是悲哀,也是一种超凡脱俗,超越古今的气度。“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如果说前边是一个气势非凡的大场景,那么,此时出现的则是一个细致精确的小场景。这两句切入怀古主题,专说三国赤壁之事。“人道是”三字用得极有分寸。赤壁之战的故地,争议很大。一说在今湖北蒲圻县境内,已改为赤壁市。但今湖北省内有四处地名同称赤壁者,另三处在黄冈、武昌、汉阳附近。苏轼所游是黄冈赤壁,他似乎也不敢肯定,所以用“人道是”三字引出以下议论。这句在文中作用极大,既与词题相符合,又为下半段缅怀周公瑾埋下了伏笔。“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穿”、“拍”、“卷”等动词用得形象

7、生动,集中写出赤壁广阔壮丽的景色: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从不同角度、不同感觉的浓墨重彩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顿时把读者带进一个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顿觉心胸开阔,精神振奋,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古战场,引发下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作者从神游中又回到现实。“江山如画”是写景的总括之句,“一时多少豪杰”则又由景物过渡到人事,一承上,一启下,十分自然。英雄人物已经随着长江水而流去了,只剩下如画的江山和无所成就的“我”。“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也为下半段写周瑜作了铺垫。词的

8、上片,着重写景,带出了对古人的怀念。下片,就转入对赤壁之战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歌颂。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欣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苏轼重点要写的也是“三国周郎”,故下阕便全从周郎引发。从起句的“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再到“遥想公瑾当年”,视线不断收束,最后聚焦定格在周瑜身上。授课:XXX“小乔初嫁”看似闲笔,而且小乔嫁周瑜在建安三年,远在赤壁之战前十年。特意插入这一句,是为了更显得周瑜少年英俊,人才出众,春风得意。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人物”相呼应。“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三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周瑜身为主将却并非穿戴兵戎,而是羽扇便服,风度潇洒,从容

9、指挥,在说笑之间,轻而易举地就把曹操水军战船烧成灰烬。“樯”,帆船上的桅杆。这里用“樯橹”代表曹军的战船。“羽扇纶巾”,写出了周瑜的神态。“谈笑间”突出了他的自信和才略。“樯橹灰飞烟灭”,六个字就再现了一场历史性的大战。寥寥几笔,显示了作者艺术概括的才能;字里行间,倾注了作者对周瑜的由衷赞赏。不留意的人容易把“羽扇纶巾”看作是诸葛亮的代称,因为诸葛亮的装束素以羽扇纶巾著名。这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为了美化诸葛亮而贬低丑化周瑜严重扭曲历史造成的。在三国之时,这是儒将通常的装束。宋人也多以“羽扇”代指周瑜,如戴复古赤壁诗云:“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苏轼在这里极言周瑜之儒

10、雅淡定,但感情是复杂的。“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诗人由周郎转到自己,从怀古转到悲伤。周瑜破曹之时年方三十四岁,而苏轼写作此词时年已四十七岁,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自己深感羞愧。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豪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他只好用自我嘲笑的口气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像他这样,通过想象去经历(神游)那三国(故国)的赤壁之战,人们大概会嘲笑他太富于感情,因而过早地有了花白头发(华发)吧!自嘲之余,一种看破红尘的消极情绪油然而生。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不是一介悲悲戚戚的寒儒,而是参破世间宠辱的智者。所

11、以他在察觉到自己的悲哀后,不是像南唐李煜那样的沉溺苦海,自伤心志,而是把周瑜和自己都放在整个江山历史之中进行观照。在苏轼看来,当年潇洒从容、声名盖世的周瑜现今又如何呢?不是也被大浪淘尽了吗。这样一比,苏轼便从悲哀中超脱了。虽然自己的政治功业无法与周瑜媲美,但上升到整个人类的发展规律和普遍命运,双方其实也没有什么大的差别。有了这样深沉的思索,遂引出结句“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自叹“人间如梦”,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销愁了。语似轻淡,意却沉郁。正如他在西江月词中所说的那样:“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消极悲观不是人生的真谛,超脱飞扬才是生命的壮歌。既然人间世事恍如一梦,何妨将授

12、课:XXX樽酒洒在江心明月的倒影之中,脱却苦闷,从有限中玩味无限,让精神获得自由。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借古传颂之英雄业绩,思自己历遭之挫折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心生感慨与悲戚,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虽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的感伤色彩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派。对壮丽河山的赞美,和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歌颂及怀念,构成了豪放的基调。因此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看作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一生仕途坎坷。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

13、。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想获得更多的古诗词学习、鉴赏资料,请微信搜索公众号“古典诗词悦读”关注。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授课:XXX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