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摄影(胡大爷滴课)10~19.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7367109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风光摄影(胡大爷滴课)10~19.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风光摄影(胡大爷滴课)10~19.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风光摄影(胡大爷滴课)10~19.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风光摄影(胡大爷滴课)10~19.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风光摄影(胡大爷滴课)10~19.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风光摄影(胡大爷滴课)10~19.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光摄影(胡大爷滴课)10~19.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0、如何理解摄影的过程也是对空间进行划分的过程?答:风光摄影的空间划分:在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取景器中,将自然景物合理地分布其间,这就是风光摄影的空间划分。自然的空间安排,其内容不外乎大地景物和天空之间、地面上的景物与景物之间的比例关系。比如,在画面布局上是天多地少,还是天少地多,应根据实际情况和个人主观来决定。一般性的空间划分规律是哪部分精彩,哪部分所占面积就应大些。但有一点值得注意,风光摄影的主体是大地上的自然景观,天空更多的时候是作为一种陪衬,因此当天空部分没有我们需要的创作要素时,就应将其从构图中彻底剪掉;如果天空作为画面主体,我们也应该在画面上保留部分大地的景物。没有大地的衬托,天空的

2、表现力会大打折扣。拍摄地面为主的风景时,也要考虑景物与景物之间的空间距离感。利用镜头的焦距、空气透视关系和放射性线条,最大限度地在画面中展现自然景观的立体空间效果,让观赏者有身临其境之感。11、风光摄影中如何处理地平线的高低。答:在你开始拍摄风光摄影时首先从两点上考虑地平线的放置:地平线是否平直?虽然以后你总是可以通过各种工具进行调整。但是拍摄时就做好是不是更简单些呢?构图时地平线应该放在那里?构图比较通用的情况是将地平线放置在图像三分之一的地方,(上三分之一,或者下三分之一)而不是图像正中。当然这并不是一定的,你也可以打破这些规矩,但是我发现除非是那些特别惊人的照片。12、分析风光摄影中的“

3、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答:“远取其势,近取其质”就是说近处的景物要拍摄清晰,将质感表现出来;利用远处的景物来表现画面的气势,这样的作品才比较耐看。13、人眼视觉与照相机拍摄有何区别?材料:一、相似点:1、人眼就和固定快门优先曝光自动对焦的相机其本一致,有镜头系统、测光调节系统、感光材料系统和其他相应的附件。光学系统:眼球相当于镜头,瞳孔相当于光圈.调节系统:大脑支配的测光系统、眼部调节肌相当于相机的电子测光系统、自动光圈系统和自动对焦系统。感光系统:眼底相当于胶片或数码机的CCD、CMOS, 附件:眼皮相当于镜头盖(可不是快门哦),眼镜相当于滤镜(有近视镜、偏光镜、中灰镜、滤色等),太阳帽相当

4、于遮光罩,眼药水、眼泪相当于镜头水,二、眼生正常生理功能与正常使用的相机:1、光线从瞳孔(镜头)进入,大脑(测光系统)根据光线的强度通过收缩瞳孔(光圈)来调节通光,使眼底的视觉细胞(胶片、CCD)感光;2、把瞳孔(光圈)缩到最小还是光线太强看不清(曝光过度):戴墨镜(加滤中灰镜);3、眩光:戴太阳帽、手搭凉棚(单田芳常说这个成语),相当于加遮光罩;4、风镜保护眼睛,uv镜保护镜头。5、从光亮的地方到黑暗的地方看不清:分泌视紫红质,相当于换高ISO胶片或调高ISO。6、从明亮的室外通过窗户看不见屋里较暗的地方:相当于用的测光方式不对。如果用平均测光,室外较亮,如果按平均光的强度值曝光会使较黑的地

5、方(窗子里)曝光严重不足。解决办法:改用点测光,只对较暗的窗子测光,就会使较暗的地方曝光正确(当然明亮的地方就会过度);人眼就卷一个纸筒,眼睛通过它只看窗子里面部分,这时就会开大瞳孔,看清窗户里的东西。7、物体反射杂光太强(比看玻璃后面的东西)、天空太亮:用偏光镜,戴偏光太阳镜。8、很黑的环境下看东西没有颜色:感受色彩的视锥细胞不工作,只有感受亮度的视杆细胞工作,但视杆细胞只能感受黑白影像。相当于相机的(只是形式上像,实质上并不相同):红外线摄影。9、都有白平衡设置,人眼的更强些。(干脆用红外夜视仪多省事)三、眼生理异常和相机故障:1、近视眼:相当于由于镜头调焦系统故障出现的因焦点靠前而出现的

6、远处不能合焦,(近视程度相当于能合焦的最远程度)。解决办法:a、戴眼镜:镜头前加凹透镜;b、屈光手术:重新磨镜片;c、把镜筒弄短(现在还没有这种手术,但眯起眼睛会使眼球变扁,能暂时提高视力)。2、近视眼在光线充足时比光线暗时看东西清楚(看的远):因为光线足要用小光圈,光圈小景深大,不能合焦的地方也会成较清晰的像,所以。3、夜盲症:晚上看不清东西。相当于ISO过低,且用最大光圈也不行。解决办法:a、换大光圈镜头(但人没法换眼球),b、人眼:加强照明。相机:用闪光灯。C、吃肝、胡萝卜、维生素A,相当于提高ISO,相机用高速卷,ISO设置。4、眼里进沙子:相当于镜头外面有灰。解决办法:眼药水,擦镜头

7、。5、白内障:相当于镜头内部进灰、发霉。解决办法:手术除白内障,拆镜头除灰除霉。6、眼底疾病:相当于胶片、CCD出现问题。解决办法:治病(如消炎),相机换胶片、CCD除尘等。7、视物不清:可能是上述任何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8、色盲:相当于用黑白胶片,解决办法:换彩色胶卷,人眼没治。四、另外:1、化妆(描眉、眼影等):相当于给相机、镜头弄点标志(红圈、金圈、金牌)有的大侠给机身喷漆,是不是相当于黑角膜换成蓝角膜,柴禾妞变法国妞呢?哈哈。2、眼睛保健操能保护眼睛,相机在很长时间不用时候也要拿出来活动一下身子骨,呵呵。3、越是镀膜好的镜头看上去反光越少,越暗淡,但人们为什么都喜欢明亮的大眼睛呢?

8、难道不怕通光性差吗?3、眼睛有问题去医院,相机有问题找修理部。14、分析风光摄影中三维空间与二维平面的关系的处理。答:表现空间是摄影的造型任务之一。摄影造型的任务就是要在照片二维的平面上,运用摄影的手段令人信服地表达出三维的现实世界,以及现实世界的空间、体积和表面结构。一幅摄影作品的生命力和真实性如何体现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摄影者对所熟悉的现实世界的空间、体积和表面结构等特征在摄影作品中如何采用三维的、富有表现力的方式表达出来,使观众充分相信照片中现实世界的这些特征的存在,同时,摄影作品还应当引起观众视觉上的联想,从而引导观众走向真正的生活。用摄影的各种技术手段表达出现实世界的空间、体积和表

9、面结构等三维特性,是摄影者要长期学习和研究的课题。那么怎样用摄影的各种技术手段表现空间的造型呢?对空间的造型表现是通过线条透视和影调透视来处理的,各种造型艺术都是这样,只是不同的艺术门类所使用的手段不一样。那么,摄影的造型表现手段和技术手段是如何的呢?决定照片透视结构的因素为:距离、角度、高度和镜头的焦距。摄影者一旦与被摄体的相对位置关系确定,那么拍摄的距离、角度和高度被固定,站在不同的位置表现效果不一样,这就是摄影者常常谈论的选好拍摄角度问题。位置关系的确定使画面中被摄体前后的纵深关系就确定了,而镜头焦距的运用是个技术手段,站在观察被摄体的同一个位置上,用不同的技术手段不同焦距的镜头,表现出

10、的空间造型效果是不一样的。通过技术手段来控制线条透视和影调透视的规律为:线条透视的表现规律: 1.线条随着它们远离摄影者的眼睛而逐渐变短; 2.顺着摄影者眼睛的方向进入深处的物体的棱角线缩小,显得比它的实际长度要短; 3.平行的线条进入深处时渐渐地集中于一点。摄影者在观察空间造型时要在选定的位置上仔细观察线条的透视情况,看它符合哪条透视规律,灵活运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现实创作中需要解决的空间表现问题。影调透视或空气透视的表现规律: 1.物体轮廓的清晰度与鲜明度随它们远离摄影者的眼睛而慢慢模糊; 2.物体颜色的鲜艳度随它们远离摄影者的眼睛而变淡,并渐渐失去亮度; 3.远离摄影者眼睛的物体的明暗反差是

11、柔和的; 4.远处的景比近处的景要淡。这些影调透视的规律,在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主要是要善于观察和思考,善于运用摄影的各种技术手段表现出来。 掌握了线条透视和影调透视的规律,在摄影的空间造型上就会得到充分的表现。也只有把这两种透视规律运用到现实摄影创作中,才能提高摄影作品的表现力和生命力。15、举例分析田园风光摄影中如何进行光线、色彩运用。材料一:一幅好的风光摄影,所有的元素至少包含这样五个重要的部分:色彩、构成、瞬间、透视以及观察方式。那么如何来利用自然风光中的光线色彩呢?下面来看一下技巧!一、从不同角度理解光线的色彩来自太阳的自然光在一天中不断变幻着色彩。人工光线也有不同的色彩变化。然而

12、这些光线所构成的色彩具有相当微妙的关系,并非人的肉眼可以轻松辨别的。我们的眼睛将大多数的光线都看成是白色的,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当一天快结束时,阳光的角度已经越过了地球的表面,相对中午透过的大气表层有更多的分子结构,比如尘埃、湿气以及污染。这时候只有波长更长的光线,带着更暖的色调进入我们的视线和照相机。在太阳落到地平线以后,被拍摄的景物无法直接获得照明,仅仅将散射的光线留在天空中。如果天空中有云层,就会映射最后的光线色彩,给人以超乎想象的红色、橙色以及黄色。甚至当云层不存在时,从地平线向天空辐射的光线也是色彩缤纷黄色、橙色、红色、紫红色、洋红色、蓝色以及夜的黑色,都在天空的色谱中。自然摄影中

13、的光线色彩彩色的光线影响风景的色彩。就像是画家在他的调色板中调配新的色彩一样,不同的光线会在风景中构成不同的新的色彩。这样的情况有时很好,有时却很糟。比如在早晨暖调的阳光中,原本色彩高雅的蓝色植物和野花,变成了糟糕的蓝褐色。而同时,早上暖调的光线又会使绿色的田野充满生机。同时要意识到来自天空的反射光色彩所产生的影响。晴朗的蓝色天空,会将其色彩强烈地反射到太阳无法照到的区域,于是在阴影区域就呈现蓝色。如果阴影区域是白雪,则雪也会呈现蓝色。只要拍摄过滑雪的摄影师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阴影区域是绿色的草地,在我们视觉中和胶片中的绿色就不会显得明快生动。蓝色天空的反光会使草地失去吸引人的绿色效果。当

14、日落时的粉红色映照在白雪上,或者是沙丘上,它们也会变成粉红色,被照相机和胶片精确地记录下来。越是中性色彩的泥土,越是会折射各种色彩,有时候会使人感到十分愉悦。在一天中,如果有云遮住了天空,则是自然摄影中最佳的时机。云层的色彩,从黑色、灰色到白色,都会反射在风景中。云层最大的好处就是降低反差。白色的云层可以提供最佳的色彩,然而深暗的云层使色彩变得阴暗。光线还和氛围相关,早晚的光线可以获得迷人的氛围,中午的光线则缺少氛围情趣。不同亮度的光线会对色彩产生不同的影响,尤其对色彩的明度和反差构成不同的成分,包括高光区域和阴影部分区域的色彩传递。云层密度的变化也会有效地影响密度和反差。在一天中的早晚,强度

15、也会减弱。早晚黄色的光线会降低风景的反差。同时在一天结束时,来自天空的反光会降低高光区域和阴影区域的反差对比。二、从典型的一天看光线与色彩最好是带上一个睡袋,在早上四点半开始拍摄。在夏季,这时候色彩已经出现在黑暗的天空中尽管离太阳升起还有一个小时。在晴朗的日子里,最先出现的色彩是在地平线上的蓝色。接下来,黄色和红色的光线逐渐出现,接下来又是更多的蓝色,在地球的45度角上融化了黑色。当所有的色彩开始减弱时,天空开始呈现紫红色,色彩的细微差别视大气氛围而定。 有时候会出现戏剧化的效果,尤其是云层会传递阳光的色彩。如果地平线上没有云层,天空中的云层也会带来不同的色彩效果,最终转化成粉红色,接着变成黄色,同时会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不同。当最后的云层消失了粉红色,太阳就开始直接照向大地了。山峰上的玫瑰色霞光,仅仅会在日出前或日落后的几分钟里出现。在这时,来自太阳的光线两次穿透了大气层:既落在地球的表面,又漂浮在空中。高高的山峰从后面捕捉了这样的暖调光线因为只有最长的红色光波可以到达。随着太阳的升高,红色逐渐变成橘黄色,最后就是太阳的出现和黄色的色调。黎明是阳光最终照到你脸上的时候。如果是在河谷中,黎明的到来会比在山脉中晚些。明显的特征就是暖调的光线散发出来,大面积的阴影出现在风景中。在长长的夏日,黎明是从五点三十分开始,一直可以延续到上午九点。这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