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能力的研究.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7358269 上传时间:2023-10-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实施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能力的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课程实施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能力的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课程实施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能力的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课程实施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能力的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课程实施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能力的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程实施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能力的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实施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能力的研究.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实施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能力的研究中期报告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课题组一、我们的初衷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的新理念已经被更多的人知晓,特别是关于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的转换,大家都知道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引导者但如何将这些理念内化,如何去完成这种角色的转换,许多人是茫然的,认识是肤浅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看到,在课程改革中,有些展示的教研课,表面上是热热闹闹,但是实质性的意义太少,许多的课刻意地为活动而“活动”,为讨论而“讨论”,以至步入了一个新的教学误区。我们认为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我们的教师要真正的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引导者,首先他必

2、须是一个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由“教书匠研究者”的转变是课改成功的关键,为此,我们提出了新课程实施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能力的研究这一子课题。此课题是以课堂教学为平台,重点放在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的评价能力上,并希望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培养教师的教研意识,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师从“教书匠研究者”的转变。另外,也希望通过此课题,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观,调整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改革提供操作上的支持。二、课题管理体系1、组织保证我校课题组于2004年2月成立,为了确保课题试验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主抓教学教研的李素洁校长亲自挂帅

3、,建立了“校长教科室主任实验老师”的三级管理体系,校长、教科室主任为负责人,以教研组为单位分别设立了7个课题研究小组。2、人力保证本课题参加实验的教师共26人。其中:中 高 小 高 全国骨干 省级骨干 市级骨干 5 人 19 人 2人 3 人 7人 优化的人员组合,为研究活动的高质量的开展提供了人力保障。3、时间保证由学校统一安排每周周二上午第三、四节为课题组专题活动时间并排进了课表,这样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保证了课题研究的稳定性。三、研究过程本课题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2004 . 2 -2004 . 8)我们主要是收集有关资料,了解国内国外课堂教学改革的势态,组织学习有关理论,及专

4、家讲座,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肖川的关于“教育的理想和信念”的讲座、西南大学孟照彬的关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讲座,种种举措其目的就是为我们的研究行为找到科学的理论支撑。在明确了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我们结合校情确定了课题名称,撰写了课题研究方案、成立了研究机构,确定了在实践中培训,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完善,在实践中创新的研究策略。第二阶段(2004. 9 -2005 . 8)在这个阶段我们主要的研究任务分两大快:1、建立教师听课评课的新理念,强化关注学生发展、教师成长、以“学”论“教”的评课原则;制定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表,调整课堂教师的教学行为:研讨改变课堂学习状态的策略;构建听课

5、评课的教研体制。 2、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开展反思性教学研究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探讨反思性教学的操作思路和方法,有效地促进教师由教书匠“向创新型教师转变”。第三阶段(2005. 9 -2006 . 8)全面总结2004年 -2006年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整理、编写书面成果。四、研究成效1、构建课堂教学研究模式,凸显教研的实质* 课例比较研讨模式 由2 3个老师上同一内容的课,通过不同的教法比较,找出各自的优劣之处,最后形成关于课本内容教学的几点共识。具体的操作流程是:(1)教师上课结束以后,全组教师观看上课教师的授课实录,由上课者讲述备课

6、思路和反思授课过程。(2)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比较研讨,经过组内不同观点的碰撞,形成组内关于对这几堂课的几点共识,如认同哪些内容,反对哪些内容,质疑哪些内容。(3)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由教研专业人员进行专业引领。(4)活动结束以后,形成课例比较研讨后关于这个教学内容最优教法的指导意见。* 循环授课模式 基本过程是:(1)对某个确定的教学内容,先由年级组集体分析教材,再由一个教师备课并授课,组内全体教师听课。(2)下课后,授课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组内教师集体评课。(3)由第二位教师备同一堂课后再授课,其余教师再听课。(4)听课后又由授课教师反思教学过程,其余教师再次集体评课。如此循环,直至

7、同年级组每位教师授完同一内容,最终形成“最优化教法”的基本结论。* 专题研讨模式基本流程:(1)确定研讨的专题;(2)全组成员分头搜集与专题有关的资源,包括文字资源和音像资源;(3)全组成员集体学习这些资源,学习时重点关注名师名家是怎样处理与研讨与主题相关的内容的;(4)选定一堂研究课的献课者;(5)全组教师集体分析这堂课的教材并各自独立备课;(6)授课者授课,组内教师听课,听课时重点关注与研讨主题相关的内容;(7)上课者述说备课思路和反思教学过程,其余老师结合学习的体会和备课的心得评课,评课时重点围绕主题展开。教研专业人员进行专业引领,形成关于研讨主题的几点共识;(8)授课者根据形成的共识再

8、次进行备课和授课,其余教师再次听课评课;(9)授课者再次反思教学过程,其余教师再次评课,最终形成关于研讨主题的指导意见。2、重建看课新理念,调整教研心态* 好课不是“做”出来的。教研活动中的“做”课已经十分普遍,这种以展示表演为主的课往往失去了研究的价值,真正有价值的课是常态课。课堂上出现问题是正常的,针对这些问题来思考、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正是教研活动的意义所在。为此,我们明确要求公开课要注重课的研究价值,宁可是一堂有问题的课,也不要追求那种“做”出来的“完美课”。* 不以成败论英雄。教研活动应该是教师一种宽松的、愉悦的学习形式,公开课只是为教师们提供一个思考、交流、研讨的平台,对于上

9、课与听课的人都是一次学习与探索、总结与提高的的机会。站在台上的是你也是我,课中有你也有我。* 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具有这样“五实”的课,在我们的眼中是好课。这些看课的理念,解放了老师们的思想,许多人主动的上教研课,自发的请人听课,连从没有在教研课、公开课上露过面的老师也能主动请缨上课。3、创建课堂教学评价新体系,强化新思维新课程听课评课的新理念概括的说有三点:一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二是促进教师的成长;三是“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所以,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评课要改变过去“以教论学”的方

10、法,打破以教师的教为主要评课对象的框框,注意贯穿始终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这两条主线索。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所引起的变化进行分析和价值判断。为了规范听课评课的操作以及强化评课的价值观,促进教师更好的实践新的课程理念,我们设计了“EEPO教学听课评价表”。“EEPO”是“教育效益与过程优化”的英语简明写法。因为“优化过程提高效益”正是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宗旨。“EEPO教学听课评价表”从三个方面来评课(见附一) : 教学流程性评价这是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看课。关键是看执教者每个教学环节或教学重点、难点等处,时间、梯度设置、强化次数、活动的次量及实施情况。这里的“强化次数”不

11、是指机械的重复,而是指课堂上那种有效的、有痕或无痕,但是教者有心设计的训练次数。“梯度”指的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逐步深华的过程,如,内容梯度、问题梯度、认知梯度、资源开发梯度、时间梯度、空间梯度等。“梯度设置”可以说是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为实现某个教学目的而采用的教学策略,梯度设置是课堂教学流畅,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 学习状态性评价根据“以学论教”的原则,我们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如,学生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目标达成状态。 基本表达式为:互动主动生动能动“互动”指师与生、生与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促进并和谐发展的交往状态。“主动”指学生

12、参与学习的兴趣浓厚、情绪饱满、主动探究的情绪状态。“生动”指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大,参与的方式多样,参与品质优秀的思维状态。“能动”指学生通过学习,在原有的基础上潜能与个性获得了最大限度发展的目标达成状态。 终极目标性评价这是从“质”的角度,从教学效果的角度来评价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的情况,个性发展以及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情况。评价基本要素为:知识性、个性、创造性。这样的听课评价表对一般教师来说开始操作是有一定的难度,但课题组老师在校长的带领下,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我们发现看课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对执教者教学行为的理解越来越深入。特别是一段时间后不少的老师自发的用这评课表的格式来备课,来自评,我们发

13、现教师备课也越来越理智,老师们越来越关注学生,越来越讲究教学策略,有效调整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4、摸索“个人反思”的操作思路,促进教师角色的转换我们的课题研究目的不仅仅在于优化课堂,更在于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实施“教书匠研究者”的转换。正因为如此,在课题研究中,我们非常重视教师的个人反思。我们把教师的个人反思分为日常个人反思和阶段性个人反思:(1)日常个人反思主要指教师写教学后记(或写课后反思),通过日常反思,教师们养成了随时随地反思的良好习惯,及时地总结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2005年上学期,有的老师课后记达70多篇,我校美术青年教师彭成龙,为了研究课堂教学、研究自己,同

14、一节美术课在不同的班上,节节都有课后反思,真实的记录了教学中的所思所感。如,他在执教湘版美术新教材第五册第一课老师您好时,写了这样的教学反思:班级:三年级3班时间:2005年9月6日星期二今天的课没有按照我设定的教学思路进行,原因是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急于动手,认为不需要听老师再讲解,自己会做了,很不耐烦。在老师要求他们欣赏完教材上的作品后,便要求自己动手进行设计。我分析可能是我第一个环节中出示的趣味贺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是学生对老师枯燥的“理论”分析缺乏必要的耐心。但不管怎样学生要求要制作本身是件好事,应该顺其自然,满足他们的要求,再在学生的作业过程中或者展评的环节中,再加以有针对性地

15、分析和总结,解决实际问题。课堂是千变万化的,课堂随时会出现一些不可预测的“事故”。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讲究自然生成的,而不是教师备课前的预设。从这个观点来说,今天课堂上出现的情况就是由于学生学习的不同层次造成的 ,这种情况完全是正常的、合理的。学情决定教情,教师应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技巧和教学机智灵活处理和面对出现的“事故”。另外,还要改变原来的备课方式,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不能预计得太简单和片面。教无止境。这是摘录的4个班中的一则。这样的反思往往闪烁着教师思维的火花, 是教师在研究中成长的生动写照。 (2)阶段性个人反思包括写“自己的教育故事”、“教育教学案例”、“耐人寻味的教学镜头”以及积累“问题和问题解决”资源库。通过阶段性反思,教师对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系统的回顾和经验的提升,表达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增长教师的思考力和感悟力,形成主动参与教研活动的意识与习惯,使教师成为新课程的实实在在的研究者。如,一年级的黄琴芳老师,开学面对家长的种种不负责的“嘱托”感到非常忧郁,为唤醒家长的责任心,她用书信的形式与家长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在反馈中,她发现许多家长关心的仅仅是孩子的成绩,于是她想到,在当前新课程课改革的形势下,真正合格的教师不应该只关注孩子的学科成绩,更应该关注孩子的成长环境、关注孩子的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