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利用资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7357252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理利用资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合理利用资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合理利用资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合理利用资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合理利用资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理利用资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合理利用资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柳市镇第四中学 刘燕芬摘要:本文谈谈作为一名信息技术的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课堂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策略。关键词:素质教育 信息技术 素养 能力一、问题的提出在我们教育界向着素质教育的目标努力时,社会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最为显著的是信息技术革命浪潮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人类社会正快速形成为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知识爆炸式增长、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教育界也走上了教育信息化之路,信息技术己经在教育管理、教育改革、教育教学活动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教育界正经历着一场由信息技术带来的从形式、内容到

2、观念上的重大变革。信息技术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中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是关系到提高学生基本素质、落实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把素质工作放在首位,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需要。作为一名信息技术的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课堂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二、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课堂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策略:1、在信息技术课中,学会利用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网络的出现正在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人的心理和心理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信息量巨增,培养获得处理检索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

3、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学习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要求日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等,与其灰心丧气、抱怨难过,不如坚强面对,把压力转化为动力。七年级生物圈二号 在讲完在网上怎样查找要查找的信息后,我提出任务:谈谈我们对 “生物圈二号” 实验项目的进行探密活动有什么启示? 用word写一篇以“保护地球环境”为主题的文章,以邮件、QQ的形式发送到老师的邮箱或QQ 中。任务提出以后,同学们叽叽喳喳地,很高兴。沉重的主体性意识被调动起来,我先前讲的理论知识被很快进入到实践之中。学生们不仅能够查找到与环保有关的网站,沉重的发散性思维和视野得到训练和拓展,

4、操作电脑、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2、利用教学,创设了情境,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了条件信息技术课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配备电脑要求人人动手操作。如果巧妙地辅之以适当的素质教育的训练,则会使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实施。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与学习的内容与兴趣有关。所以必需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趣味性来适当地代替教师从事教学活动,使学习内容更丰富些,从而使学生爱学习,锻炼思维,提高创造性,同时,创设情境,激发欲望,让变化无穷的画面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区,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兴奋状态。例如:我在上七年级绘画课开心一刻时,先用两幅图片作对比,然后问学生“你们觉得哪一幅图画漂亮,为

5、什么呢?”学生回答完后,我就开始引入我的新课。因为每个人都喜欢漂亮的东西,所以学生就有一种欲望去把图片变得更漂亮,而他们又不懂怎样使图片变得更漂亮,所以学生就对我这一节课要讲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在培养学生审美观能力的基础上,也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了条件。3、积极启发思考,鼓励学生启动创造性思维好奇心和求知欲既是激发创造性活动的诱发剂,又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能力”。一旦学生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就容易出现新思想,并在实践中增长智力、开发创造力。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要先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的

6、基础上才有能力去创新。知识和经验还来源于丰富多彩的生活,而丰富多彩的生活又能为孩子提供运用知识和经验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例如:我在教开心一刻这一课时,编制了一道让学生自己利用“自选图形”制作班级班徽。这道题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掌握“自选图形”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填充颜色之前,我没有规定学生哪个图形填什么颜色,这样学生就可利用在生活上的经验,思考“究竟给那一幅图片上什么颜色才符合实际,才好看呢?”这样,学生的想象力、记忆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就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信息技术课

7、堂中应注重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来培养和训练他们的为人处事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因为通过小组活动,学习者相互间随时解决学科学习上的问题,就可使学生意识到团体合作的好处,意识到合作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并可增强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布置较复杂的自学内容,让学生小组讨论解答问题。或在教学内容告一段落后,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可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从而体会到与人合作的快乐!比如,我在上七年级浙江旅游时一课时,要求:学生每组都建

8、立不同名旅行社的文件夹,利用搜索引擎下载与“雁荡山旅游”相关的文字、图片和网页;把下载的资料分门别类的存放到相应的文件夹中;最后,用word写一篇有关自己小组下载的风景点的介绍短文,保存到文件夹并上传到教师机的共享文件夹中 (或者以邮件、QQ的形式发送到老师指定的邮箱、QQ) 中。通过因特网 强大的信息量 ,让学生自己进行网上搜索。这不仅大大发挥了网络的优势,也培养了学生自己获取信息 、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5、在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创设了情境,激发了欲望,变化无穷的画面刺激着

9、学生大脑的兴奋区,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兴奋状态,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了条件。在进行用画图软件画图的课堂教学时,学生画的画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每逢节日,学生用自己的电脑绘画制成了精美的节日贺卡,以邮件、QQ的形式发送给亲戚朋友;学生还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制作出一些神奇的动画等;信息技术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带进了知识的宝库,让学生们的思绪插上翅膀,展翅飞翔。6、寓德于教,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习惯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书如果没进行德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当下,计算机和网络在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关于计算机和网络的

10、犯罪活动日益增多,网络成瘾的例子非常多。中学阶段正处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必须加强信息伦理和德育的教育。而信息技术课堂正是进行信息技术道德教育的最佳平台,必须将德育渗透到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去,提高学生的信息伦理和素养,为今后的健康成长和安全合理地使用计算机打下坚实的道德防线。比如,在讲解计算机使用中的安全与道德规范一课时,让学生认识“计算机安全问题的重要意义”,了解“计算机犯罪”的含义,以轰动一时的“熊猫烧香”一案作为案例,让学生明白,即便个人天赋再高,技术再好,触犯了法律,最终必然要付出惨重代价。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犯罪的严重后果,增强法律意识。讲解计算机网络基础一章时,

11、通过网络成瘾的案例和网上被骗的例子,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正确对待网络上面的信息,要有识别力和自控力。信息技术课堂德育教育的目的,就是最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掌握技术获得能力,更重要的在于形成良好的使用习惯,建立起正确的信息伦理和道德观;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如何能够发挥技术的作用,关键在于使用者。通过信息技术的德育教育,就能让学生将良好的信息技术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形成影响学生一生的信息素养品质。总之,在具体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和协助的重要性,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充分发挥能力表现。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创新、善于发现、善于结合与巧用。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利用信息技术优势,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操作机会,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要做到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未来的高层次创造活动打下良好的坚实基础。参考文献:现代教育2012.3浙江现代教育技术2013.2 中小学教师暑期师德专题培训资料汇编温州教育局 浙江教育科学2013.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