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始直观到天才直观——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之解读.docx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7306666 上传时间:2022-08-1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5.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原始直观到天才直观——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之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从原始直观到天才直观——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之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从原始直观到天才直观——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之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从原始直观到天才直观——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之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从原始直观到天才直观——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之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原始直观到天才直观——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之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原始直观到天才直观——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之解读.docx(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原始直观到天才直观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之解读关键词:谢林先验唯心论直观意识同一性提要:谢林的先验唯心论体系把全部哲学表述为意识的发展,涵盖了从原始自我到理智直观、从理论哲学到实践哲学、从自然合目的论到艺术哲学的全过程,最后到达自然和精神的绝对同一性。谢林开创的这种思想和方法对黑格尔具有重要的范式作用,极大地推动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本文通过解读这部着作,充分肯定了谢林同一哲学的历史意义。谢林在1800年发表的先验唯心论体系是其最主要的代表作,它标志着谢林哲学体系的确立。按照谢林自己所说,“这部作品应看成是作者有关自然哲学的着作的一部必要的姊妹篇”。1这就是说,年轻的谢林在研究自然哲学的同时,也以

2、极大的热情继续关注先验哲学的问题。在他的视野里,虽然自然哲学与先验哲学研究对象不同,但它们却是相关的。自然哲学的出发点是客观性,它要回答的问题是,人们如何获得关于客观东西的知识;先验哲学则把主观性看作第一位和绝对的,并且以此去解释,主体如何到达意识,并进而使知识具有客观性。谢林的这个思想构成一种既对立又平衡的图示,如果说自然哲学考察的是自然的历史,那先验哲学就是探索自我意识的发展历史。对谢林来说,对自我意识的探索只能以自我直观的提高过程为依据,所以,这本书“是从自我意识的最初级的、最简单的直观开始,而到最高级的,即美感的直观为止”。具体地讲,这个过程包括单纯的质料和有机体,再从有机体开始,经过

3、理性和随意性,到达艺术里的自由与必然的最高统一,也就是说,艺术最终构成自然和精神的穹顶。这样,这部着作实际上就是描述人类精神发展的“奥德赛”。然而,从这部着作问世直到今天,围绕它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本文试图通过解读先验唯心论体系,结合现代哲学家的评价,指出它的基本内涵及其在西方哲学史上的意义,从而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德国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一、在这部着作一开始,谢林就说,“这部着作的目的正是要把先验唯心论扩展成它实际上应当是的东西,即扩展成一个关于全部知识的体系,因而不是仅仅一般地证明这个体系,而是用事实本身证明这个体系,就是说,真正将这些问题推广到关于主要知识对象的一切可能的问题上,无论这些

4、问题是先前已经提出而没有解决的,还是通过这一体系本身才能构成和新出现的。”谢林在这里已经暗示,他与费希特一样,提出的也是关于知识的来源、形成、对象、体系以及与此相关的问题,但是,他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并不与费希特完全一样。在谢林看来,这里的关键在于,是要把哲学的各个部分视为一个连续的序列,把全部哲学表述为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历史;不仅要精确地划分这个历史的各个时期,而且还要表现出它们是一个前后相继的过程,从而赋予整个历史一种内在联系。直观的诸阶序就表现了自我意识的这种持续不断的历史,它从最初级的自然中的自我直到最高级次的人的意识,从理论哲学直到实践哲学,从自然的合目的论直到艺术哲学。谢林很清楚地看到

5、,这样一门哲学涵盖了自然和理智两个领域,仅仅依靠自然哲学或先验哲学都不可能完整地表达它,只有这两门科学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这个课题。谢林之所以提出这种两门科学相互补充、进而完成哲学体系的思想,其根据就是他始终关心的这一问题:什么才是真正的知识,换句话说,知识中的真理根据是什么?在讨论“先验哲学的概念”中,谢林对这个问题予以明确地回答。他认为,“一切知识都以客观东西和主观东西的一致为基础。因为人们认识的只是真实的东西;而真理普遍认定是在于表象同其对象一致。”对知识中的客观东西和主观东西,谢林具体解释说,我们知识中的所有单纯客观东西的总体,可以被称之为自然;所有主观东西的总体可以被称之为自我或理智。

6、这两个概念本来是互相对立的,自然被认为是仅仅可以予以表象的东西,是无意识的,而理智则被认为是仅仅作表象的东西,是有意识的。但是,本身无意识的东西和有意识的东西在任何知识中都必然有某种彼此会合的活动。“哲学的课题就在于说明这种会合的活动。”显而易见,谢林的这个思想既不同于康德的主客分裂的二元论,也不同于费希特的绝对的主观唯心论原则,而是企图在主客同一的基础上解决知识中的真理问题。但是,谢林毕竟是客观唯心论者。他一方面强调,在这种真正的知识中,主观东西与客观东西是同一的,严格地讲,我们不能说它们中的谁是第一位的,就是说,我们不能说主观东西或客观东西谁享有优先性,它们是同时的,是绝对的一回事。另一方

7、面,他又说,在进行哲学解释时,人们必然会把主观东西或客观东西设定为这种知识同一性中的先决条件。因此,在解释这种理智与自然的会和或者知识同一性时就可能出现两种情况:“或者使客观的东西成为第一位的,这样问题就在于,与它一致的主观的东西何以会归附于它”。“或者使主观的东西成为第一位的,这样课题就是,与它一致的客观的东西何以会归附与它。”把客观东西设定为第一位而产生的疑问是自然科学、最终也是自然哲学的核心问题;客观东西原本与主观东西相一致,现在让它归附于主观东西而产生的疑问就是先验哲学的独立问题。谢林相信,对这两个不同问题的解答就会产生两门彼此独立的哲学学科,分别代表两个不同的哲学方向。谢林相信,这两

8、个哲学方向表现了精神的两个系列,一个是自然产物的系列,另一个就是自我直观的系列。他在这里接受和改造了莱布尼兹的思想,他认为,如果说创造客观世界的能动性最初与表现在意愿和认识中的能动性是同一的,那么,在自然与理智、实在世界与观念世界之间就有一种预定和谐,这种能动性就是这两个系列能够实现和谐的根据。所以说,“如果在观念世界和现实世界这两个世界之间没有存在着一种预定和谐,客观世界怎么与我们心里的表象适应,同时我们心里的表象又怎么与客观世界适应,便是不可理解的。”但是,在后来的发展中,这种能动性受到不同的规定,它在自然哲学中表现为绝对的创造,而在先验哲学中表现为意识或“直观的历史”。但是,仅仅考察前者

9、或后者都是不够的,因为真正的知识是以主观和客观这两个对立面的会合为前提的,并且是一种经过中介而实现的活动,这个中介也是知识的唯一根据。哲学的任务就是去发现和阐释这个根据。对谢林来说,自我意识就是这种联结主观和客观的中介,它具有主观和客观的直接同一性,所以,自我意识是先验哲学的原理,也是知识的最高原理。对此,谢林说得非常明确,“至于说自我意识是个坚固的立脚点,对我们来说一切都系于这个点,这是无需证明的。”他同时还认为,自我意识是一种同时创造自己的对象的认识活动,是一种总在进行创造的理智直观,创造者和被创造者在这种直观中是同一个东西。因此,“理智直观是一切先验思维的官能”。在这种主客同一的二重性活

10、动中,意识表现为直观的行动,自我通过这种直观在一切规定之前就了解自身,并且进行创造活动。在从自我的无限直观能动性过渡到自我的自身关照中,自我实现自身的主客二分,知识的全部结构由此而得以产生。直观这个元素对我们一切知识都是奠基性的,原始的主客同一由于直观而区分为两种能动性,一种是观念的、无限的能动性,另一种是有限的、实在的能动性。观念的能动性始终在上升(potenzieren),出现在意识的一切形态中。这样看来,谢林所设计的先验唯心论体系实际上就是意识本身由同一到分裂、再由分裂到同一的发展史,是意识的一种不断提高自我级次的活动,它的全部方法就是把自我从自我直观的一个阶段引导到另一个阶段。同时又因

11、为谢林认为,这种在意识中被确立为观念东西与现实东西的绝对同一性,在哲学中只能设想为是连续出现的,所以,意识的分裂往往不是那么明显。只有对意识的发生和演变予以具体和详细的展开,人们才能认识这种以先验论为原则的理论哲学体系和实践哲学体系。谢林认为,意识在理论哲学体系中经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原始感觉到创造性直观”,它旨在说明自我怎样直观它自身受到限制和怎样直观它自身是进行感觉的。我们的出发点依然是自我的概念,这是涵盖主体和客体、观念与实在两方面的统一体概念。尽管自我意识在其本原上是纯粹观念的,但自我对我们来说是通过意识、并且作为纯粹现实的东西而出现的,自我通过直观活动得到直接的限定。因此,被

12、直观与存在是同一回事,“自我意识的活动是观念的,同时又全然是现实的”。10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自我意识中表现出来的这种主客同一性和观念与实在的同一性并不是原初就有的,而是经过第三者中介被创造出来的东西。因为自我意识本身就包含着对立的主体和客体,而我们意识到的最高东西则是主客同一性,所以,这里的中介“必定是摆动于对立方向之间的一种活动”。11这个中介就是感觉,观念的能动性与实在的能动性都在第三者感觉这儿得到统一,感觉的主体由于自身能动的本质而成为理智,所以说,“认识的所有实在性都维系于感觉,一种哲学如不能解释感觉,就足以因此而一败涂地。”12但是,感觉的产生并不能解释为单纯的接受性,因为感觉受因

13、果律的规定,而因果律只在同类事物之间才是生效的。所以,谢林又认为,我们可以把这种表象称为存在的一种方式,当我们把存在看作创造性的东西,这种存在就是一种知识活动,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把知识活动视为创造的产物,这种知识活动就是存在。这样,在创造性直观这个阶段,因为对感觉的直观,内在与外在开始得到区分。理论哲学体系中的第二个时期是“从创造性直观到反思”,它旨在说明自我是如何直观它自身为创造性的。解决这个问题的难点在于,“因为自我是在进行直观,它也就完全被束缚在创造性活动里,不能同时既是直观者又是被直观者”。13谢林在这里对第一时期的思想进行了继续推演,他清楚地看到,一切意识都是从自我感觉开始的,当自我

14、把对象与自己对立起来时,它已经有了自我感觉。而使自我变成自己的对象的唯一方法,就是自我对时间的意识。在谢林看来,这不是从外面附加给直观的时间,而是作为单纯的点、作为单纯的自我与外在对象之界限的时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谢林说:“时间并不是某种不依赖于自我而流逝的东西,恰巧相反,从活动上看,自我本身就是时间”。14时间在这里是使自我成为自己对象的内在方面。在外在方面,当自我在这种行动中使自己与对象对立起来时,那对象就成为对任何内涵的否定,也就是说,对象必然会表现为纯粹的外延。这时就出现了空间。时间与空间是同时产生的,两者互不分离,但又彼此限制和规定,所以,“只有通过空间,时间才是有限的,只有通过时

15、间,空间才是有限的”。15谢林正是借助于时间的内涵性和空间的外延性而把直观区分为内在直观和外在直观两种形式,并以此推演出直观的内在职能和外在职能、偶性和实体等形式和范畴。这些区分不仅使自我直观到自身与对象的区别,而且还使一般创造活动过渡到自由的反思活动。如果说在第一时期主客开始区分,那么在第二时期,这种区分的交互作用就已经被直观到,自我既是观念的又是现实的。再从自然界的发展对先验唯心论的证明来看,意识的起点是存在与直观的原始同一性,而在理论哲学体系的第二时期,观念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的交互作用则是通过有机体来实现的,因此,有机体的演变在这里也是对自然界建构的平衡。理论哲学体系的第三个时期是“从反

16、思到绝对意志活动”,谢林在这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觉得整个外部世界不是像我们的有机体这样,换句话说,我们的对象为什么可能被设定为在我们之外的东西。对此,谢林的解答非常明确,“对象似乎离开灵魂而进入我们之外的空间,这一般只有通过概念和产物、即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的分离,才是可能的”。16理论哲学在这里就进入反思阶段,抽象、范式、范畴等概念是必不可少的,而谢林特别看重抽象、尤其是先验抽象。他认为,经验抽象是判断的条件,而先验抽象是经验抽象的条件,它表明理智是怎样把对象和概念分开,“因此先验抽象是每一判断的基础”。17设定和关联的条件都存在于抽象的判断之中,理智又通过范式化使对象和概念联系起来。作为理智的自我就是通过抽象而摆脱直观,并因此而作出进一步的设定,绝对的抽象就是意识的开端。理论哲学体系的所经过的这些历程,谢林又用理智反思的三种情形予以概括:一是反思对象,它产生的就是直观范畴或关系范畴;二是反思自身,它产生的就是量的范畴,量与范式结合就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