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7262155 上传时间:2022-08-1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本试题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纸和答题卡,试题自己保留,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1.战国七雄不断进行战争,而战国经济却得到发展,其根本原因是A. 封建制度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B. 各诸侯国为争霸需要而注重生产C. 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 农民的地位比奴隶提高【答案】A【解析】【详解】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故选A。重视发展生产和农民地位的提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原因,但

2、非根本原因,排除BD。变法中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是适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具体措施,有利于封建制度的确立,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变法带来的变化是A. 以礼治国取代以法治国B. 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度转变C. 血缘宗法制度从此消失D. 国家通过统一考试选拔官员【答案】B【解析】【详解】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都希望富国强兵,顺应潮流的以法治国得到重视,排除A。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度走向瓦解,各级官吏由中央任命,世卿世禄的贵族制逐渐被官僚制度代替,故选B。战国时期宗法制度受到冲击但不是从此消失,排除C。战国时期的选官制度主要是军功爵制,D是隋唐开始的科举制,排除。3. “秦

3、缪公求士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以殷盛,国以富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之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某种程度上说明,“策士”“贤士”推动了A. 集权制度的形成B. 自然经济的形成C. 家国观念的形成D. “封邦建国”的形成【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国二十,遂霸西戎以殷盛,国以富强散六国之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体现了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有利于集权制度形成,故A项正确;自然经济涵盖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以及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国家尚未统一,人民对国家一统尚未有清晰的认同,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早在三代时期,就已有“封邦建国”的制度,故D项错误。

4、4.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条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作用B. 春秋时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C. 国君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D. 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公作则迟”指的是井田制之下的“公田”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已经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了,“分地则速”指的则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度之下的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则能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调动生产的积极性,比井田制进步多了,其他几个选项并不能反映材料的主旨,综

5、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5.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这种做法A.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B. 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C. 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D. 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可知,商鞅分解大家庭意在发展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这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故选A;材料中商鞅变法的做法不会导致宗法关系的瓦解,B错误;题干中向二男以上的家庭多征税,并不是严刑峻

6、法,C项错误;题干中只对二男以上的家庭多征税,并没有广泛增加农民的赋税负担,D错误。6.恩格斯说:“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与恩格斯的话最吻合的改革应该是A. 梭伦改革B. 管仲改革C. 商鞅变法D. 孝文帝改革【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项梭伦改革是雅典进行的一场民主化改革,本身并未有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B项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次改革,主要是生产关系的变化;C项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次变法,主要是生产关系领域的变化。ABC三者均未有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综合四

7、个选项,只有孝文帝改革前的439年,鲜卑族统一黄河流域,符合恩格斯所说的征服。故选D。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孝文帝改革7.实行均田制是孝文帝采取的重大改革措施,“均田”是指A. 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B. 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与无地农民C. 将荒地收归国有,把流民组织起来垦种D. 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均田制是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将政府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均田制的土地来源不是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均田制将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不是招募流民垦种,排除。均田制

8、没有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排除D。点睛:本题以均田制为切入点,解题的关键是熟悉均田制的基本内涵,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8.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最能反映材料信息的是A. 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B. 国家将土地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C. 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分给农民耕种D. 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北魏均田制,但不能说明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故A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国家

9、将土地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故B错误;材料并未反映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分给给农民耕种,故C错误;材料“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说明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故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均田制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9.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牛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实质上是A. 封建化的过程B. 工业化的过程C. 农业化的

10、过程D. 汉化的过程【答案】C【解析】【详解】封建化的过程是从政治角度而言的,排除A;当时还没有工业化进程的问题,排除B;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实质上是北魏政权从发展畜牧业到发展农业的过程,即农业化的过程,故选C;汉化的过程从社会生活角度而言的,排除D。10.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集中军权为首,这是因为。A. 巩固统治,恢复封建统治秩序B. 先易后难,经济问题处理起来比较复杂C. 赵匡胤是后周统兵大将D. 北方游牧民族威胁中原【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建立以后,面临的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导致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为巩固统治,恢复封建统治秩序,统治者必须首先

11、集中军权,故A项正确。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集中军权为首,并不是因为经济问题复杂较难处理,而是迫于五代十国的教训,排除B。赵匡胤是后周统兵大将,他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故意识到军权掌握与否,直接威胁其统治秩序,排除C。北方游牧民族威胁中原是客观原因,不是其加强集中军权的主要原因,排除D。11.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北宋冗官,吏治腐败B. 北宋统治者采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C. 混战不休,农民破产D. 佛教寺院强占民田【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北宋土地兼并严重的社会现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北宋统

12、治者为巩固中央集权,对功臣武将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故B项正确。北宋冗官,吏治腐败的现象主要是宋加强中央集权引起,与材料不符,排除A。北宋时期,政治统治相对稳定,故“混战不休”的说法错误,排除C。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对功臣武将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而不是佛教寺院强占民田,排除D。12.宋代官职大辞典中写道:“乾德三年(965年)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 保证了地方的财政收入,稳定了地方安定局面B. 加强了对地方财政的管理,从而加强对人民统治C. 导致对人民掠夺更加残酷,加剧了社会的矛盾D. 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13、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教材重要知识点的准确理解能力。由材料中“朝廷遣官立转运使”可知材料主要阐述了宋朝的转运使,由已学知识可知转运使的设立使得朝廷(中央)加强了对地方财政的管理,使得中央通过对地方财政管理的加强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因此D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3.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A. 大力抑制土地兼并B. 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C. 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D. 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原文大意:富有人家

14、的田间小路纵横相连,这是在为国守财啊。遇有盗贼兴乱,边境告急的危难之时,这些集中起来的财物,都乐于为国输送缴纳,都是我国之财物。 因此得出北宋政府对土地兼并采取放任态度,ACD都与材料不符。考点:王安石变法点评: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北宋初年,宋太祖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农民起义频繁,阶级矛盾激化;宋朝建国后,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专制集权,集中了军权和行政权。但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冗官、冗兵、冗费问题严重,形成“积弱”和“积贫”局面,,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14.下列关于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改革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是统治者主动实行的B. 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

15、系、上层建筑作局部的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C. 改革相对革命而言对生产力的破坏小,一定程度有利于社会发展D.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改革一般是国家、政府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而做出的主动调整行为,A项正确,故排除;改革一般指各种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宗教组织作出的改良革新,这些都属于旧有的生产关系或者上层建筑作局部的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B项正确,故排除;相较于革命以极端的方式推翻原有政权以达成改变现状的目的,改革对生产力破坏较小,另外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案例,若成功可让该国走向稳定局势,若失败可能遭致内乱或冲突,因此说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发展是正确的,故C项排除;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叫革命,故选D。15.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没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而是建立了近代天皇制,最主要的原因是:A. 明治政府的领导者与封建制度联系密切B. 资产阶级还没有克服封建专制主义C. 倒幕中日本人民没有受到民主思想熏陶D. 1889年的日本宪法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答案】A【解析】由于明治政府的领导者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