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复习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7260892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传播学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传播学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传播学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传播学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播学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复习(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填空拉斯韦尔 5W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at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 效果( with what effects)传播学四大奠基人H拉斯韦尔,K卢因,P拉扎斯菲费尔德,C霍夫兰信息从生成领域分为 自然信息,社会信息,思维信息 二分法亲身传播,大众传播四分法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团体)传播和大众传播施拉姆的作品 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代表作大众传播和社会发展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冷媒介与热媒介,地球村 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客观性,公共利益至上二、名词解释 受众是指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

2、众。大众传播效果一般指传者发出的讯息,通过一定的媒介(渠道)到达受众后,对受者的思想 (包括认知、态度、情感等)与行为造成的影响。传播的共享说即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媒介即讯息是指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无论它传递的内容如何,这种媒介的形式本身就会给 人类社会带来某种信息,并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媒介本身就代表着某种 时代的信息,媒介就是信息。内储信息即没有通过物理形式(纸张、声音、电子信号)表现出来的,包括人脑中的自我传 播、生物体内的遗传密码等。人际传播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它的规模扩大为至少二人以上,但下限明确,上限 模糊,只要没有正式的组织参与其中,参与

3、者再多也还是人际传播。把关人是采集、制作信息的过程中对各个环节乃至决策发生影响的人。符号是传播过程中为传达讯息而用以指代某种意义的中介,符号与意义之间的指代关系,是 通过约定俗成的传统,或通过某种语言的法则而建立的。信息(可能简答)1、信息是事物的表征与表述,是一切消息、讯号、知识的总称2、信息是与物质、能量并列,构成人类生存环境的三大基本因素之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皆产生于质量与能量的互变中,质能互变的消息,为人习得的知识以及为人类应用后的经验, 成为更多、更进步的生产技艺的基础。这些信息、知识与经验就构成了信息,其中包括人类 通过科学手段将其量化后得出的数据3、信息是用以减少或消除事物不确

4、定性的东西。三、简答人类传播活动发展经历阶段?划分依据? 媒介是传播活动赖以进行的方式方法或工具手段,任何传播都离不开媒介,同样任何媒介也 都服务于传播。由此说来,人类传播的发展历史,其实也是传播媒介的演进历史。 根据媒介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变革,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可以划分成以下四个阶段:一)口语传播时代口语是人类传播所用第一个媒介,口语传播时代也就成为人类传播历史上的第一个发展 阶段。这个阶段从人类开口说话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二)文字传播时代 文字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它标志着人类传播活动进入到第二个阶段。这个 阶段从文字的发明延续到印刷的兴起。三)印刷传播时代 印刷传播时代,是人类

5、传播活动的第三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始于印刷媒介的形成,一直 延续到广播的出现。四)电子传播时代迄今为止,电子传播时代已经发生过三次飞跃:一是 20世纪初的广播,二是 20 世纪中 的电视,三是20 世纪末的网络试举例简要回答非语言符号特征?(可能填空)1)传布性。在一个互动的环境中,非语言符号总是不停地传布着。我们不可能不行动,当 然也不可能不传布。比如某人安静的坐在房间一角读书,可传达诸如“他好学”、“他性 格文静”、“他对其他人的活动不感兴趣”等丰富信息。2)情境性。情境左右着非语言符号的意义。相同的非语言符号,在不同的情境中,往往有 不同的意义。比如一个人的微笑,有是意味着欣悦,有时表示赞

6、同和肯定,有时故作高 深,有时则流露出嘲讽,其含义完全取决于行为发生时的具体情境。3)可信性。非语言符号比语言传播更可信,因为不容易受理性意识的控制,很难掩饰和压 抑,不容易作假。比如某人在说他毫不畏惧时,手却在发抖,我们则更相信他是在害怕。4)组合性。非语言行为通常以组合的方式出现。比如当一个人愤怒时,会横眉怒目、咬牙 切齿、两手握拳。5)隐喻性。非语言行为常常带有隐喻性。一方面对语言的传播有补充说明的功能,比如一 个小孩说谎时,手指交叉放在背后,很不安的样子,由此供出了他在说谎。另一方面也 可以为其他非语言传播加上某种注解,比如与某人相遇,他笑得很开心的样子,但握手 却草草了事,足以证明在

7、假装热情。结合实例谈谈信息活动主要特征有哪些?(可能填空)1)目的性。在人类社会中,信息的发送和传递通常是具有意识的活动,是为了达到某种目 的、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因此,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比如微博的发布是为了吸引更 多的粉丝。2)共享性。信息不同于一般的物质资源,可同时为众多的使用者所共享,具有共享性。比 如在微博上转发一条评论,除了转发给大家外,也可被大家再转发。3)寄载性。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但其传播活动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和能量载体, 比如文字、语言、数字、图像等4)可识别性。对于信息,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官(眼耳鼻舌身)直接识别,也可以借助 各种手段(如大众传媒)间接识别。比如馒

8、头。5)模糊性。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模糊性是普遍存在的,即便是同一信息,由于受者本人的自 然、社会特性有异,以及所处环境有异,也可导致不同的理解,产生不同的效应。比如 半瓶水。6)扩充性。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减。另一方面,在人类的使用 过程中,又有可能产生和增加新的信息,这就是信息的扩充性。比如网络红人。7)可转换性。信息在流动过程中,无论形式或内容,皆不断有变动。比喻语言、文字、图 像、实物。8)可贮存性。对有价值的信息,人们可通过诸如大脑、印刷物、光盘等记录工具加以保存。什么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主要特征? 信息社会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日常生活和社会变迁都愈来愈依

9、赖于信息的开发、 利用与共享的社会。该社会具有如下特征:1)文字信息与知识量急剧增长,形成所谓的“知识爆炸”。2)信息的传播手段迅速发展,进一步消除了信息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传播障碍,使全世界成 为一个“地球村”。3)在信息大量涌入的情况下,传统学科的框架被突破,人类的知识与经验体系出现了新的 整合。4)信息革命既是一场科学革命,又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5)信息日益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的资源,信息技术成为高新科技的重要部分,并在 所有领域迅速扩张及发挥作用。试举例回答受众的心理特征?(可能填空)1)认知心理,指受众普遍存在的、寻求信息的心理现象。2)好奇心理,也称喜新心理。3)遵从心理,也称从

10、众心理。比如大众点评网4)表现心理,在群体面前显示自己优势的欲望。比如郭美美炫富5)移情心理,指受众对自己无力实现的愿望,或不存在的经历,通过对讯息内容的角度置 换,达成的心理满足。比如普通老百姓,喜欢看豪门故事,杂志、电视剧。6)攻击心理,在消极状态下,可称反抗心理、逆反心理。比如郭美美事件。请结合实例说明传播功能的相对性和双向性?一)相对性问题。传播功能与内容的对应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即消息可以有劝服功能;言论 也可以有新闻功能;知识可以有娱乐功能;文艺也可以有教育功能等。比如明星慈善。 功能和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某个信息内容在发挥一种主要功能的同时,有可能附 带发挥几种次要

11、功能。此外,功能如何,往往与受者的身份、需求、处境、心情等,大有关系。例如,普通受 众和运动员、教练,对体育新闻的感觉当然不一样。二)双向性问题。 由于绝大多数传播是双向、交互的,其作用、功能也就是双向、交互的。比如微博。分别描述威廉斯的媒介观1)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在长期的革命一书中,威廉斯指出,传统的政治学观点使人们把权利和政府视 为社会现实的主要方面,传统的经济学观点则使人们把财产、生产和贸易当做主要 的关注点,但除了权力、财产和生产关系之外,人们的传播关系也同样是十分重要 的。2)大众媒介就是大众世界本身。 在长期的革命一书中,威廉斯提出“文化即生活”的观点,认为文化是一种整

12、体的 生活方式。文联死将文化从传统的精英文化的狭隘定义中解放出来,认为文化不只是精 英人士倍加推崇的“阳春白雪”,也包括“下里巴人”,与日常生活同义,这是对文化的 一种全新理解。3)社会意向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通过对媒介发展史的研究,威廉斯认识到,媒介的发展并不纯粹是技术发展的结果,其 中涉及社会的许多方面,必然伴随着各种利益,他称之为社会意向。威廉斯认为,科技 的发明和创造,无不沿着社会意向进行。结合实例解释知识沟理论 当大众媒介信息在一个社会系统中的流通不断增加时,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将比社会经济 地位较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比如成绩好

13、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四、论述媒介社会责任论主要内容及局限性P105一、内容:1、应提供“真实的、概况的、明智的关于当天事件的论述,并说明事件的意义”,但同时,应“事实归事实,言论归言论,把两者区别开来”,报道还应说明事实的前因后果和背 景,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事实,并把握事实的真正意义;2、媒介应成为“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大众媒体必须承担让思想充分交流的职责,也就是“发表与自己观点相反的、有意义的思想”的职责;3、媒介应准确表现“社会各成员集团的典型形象”,即强调报道的全面和公正,包括尊重民族情绪,妥善对待种族集团和宗教集团的敏感问题等,为此,不仅要求每一则具体报道 的公正,还要求整体报道

14、的公正,这涉及报道的意图、倾向、数量及总体评论等;4、媒介应“提出和澄清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大众媒介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工具,应自觉 承担教育大众的责任。二、局限性: 社会责任理论只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西方资产阶级媒介运行 中的各种矛盾。它没有、也不可能完全克服自由主义理论的缺陷;它的种种设想,在实践中往往不能有效的 解决实际问题;它一方面反对政府侵犯传播自由,另一方面又提出政府为保障大众的自由可 以干预媒介;它既抨击媒介为追求利润而损害公众利益,又一再申明必须维护媒介的私有制, 凡此种种,无不反映了资本主义体制下的传播结构,充满了复杂而深刻的“二律背反”现象 而这也

15、非社会责任理论自身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对于传播的功能,较具代表性的观点有哪些? 传播的功能学说(代表学说,结合实例) 二功能说1)工具性,人们为了“应付环境”,即顺利地、有效地开展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直接有关的 一切行为。如买卖、开会、天气预报2)消遣性,消除人们的身心疲劳,却也能间接地有利于“应付环境”。如讲故事、看电影、 听音乐三个层次1)个人层次。 从工具性传播的角度看,了解环境变动,学习社会规范和各种知识; 从消遣性传播角度看,调节身心。2)组织层次。 从工具性传播的角度看,为决策提供依据,协调组织成员思想和行动; 从消遣性传播角度看,调节组织成员情绪。3)社会层次。 从工具性传播的角度看,监视环境,协调社会各部分,传承社会遗产; 从消遣性传播角度看,提供娱乐,调节社会大众身心。四功能说(可能名词解释)1)监测环境:用“新闻”不断地向整个社会及时报告环境的变动2)协调社会各部分:以“宣传”聚合社会各团体和个人对环境采取一致的、有效的行动3)传承社会遗产:通过“教育”使社会规范和知识等精神遗产代代相传4)调节身心:借助“娱乐”使整个社会获得休息以保持活力三功能说1)授予地位。无论个人、组织、时间,一旦上“报”或登“台”,即名扬天下。比如餐厅2)促进社会规范的实行。凡违背社会规范、且坚持不改的“越轨”行为,一旦被媒体曝光 就可望迅速、有效地得到制止。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