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一节失败的好课“教学案例.doc

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6.01KB
约5页
文档ID:547245782
”一节失败的好课“教学案例.doc_第1页
1/5

案例材料:一堂“失败”的好课  这是实验区一堂尚未正式进入课改的小学自然课   为节省篇幅,这里只呈现课的一些片段,并隐去了所有的真名   课有些不平常,听课人中有2位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派来的专家、4位省教研员、3位当地教育部门的领导和一些外校教师   上课的老师叫罗吉,约四十多岁她经历过一些大的场合,但今天这种阵势,估计也是第一遭   课是以这种方式导入的:   "我们很熟悉的东西,其实我们并不一定很了解"罗吉老师说,"比如,水,天天喝,天天用,可一些性质我们仍没注意到不信,请看下面的实验"   实验装置为玻璃管下连着一圆底烧瓶,即在塞紧了胶塞的烧瓶上,插入了一根筷子粗的玻璃管   "里面有什么?"老师问   "红色液体"学生答   "说详细一点"   "红色液体充满了烧瓶,并上升到玻璃管中"   "对"老师点头,然后说"红色液体其实是水,为便于观察,加了两滴红墨水"   "将装置放到热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烧瓶变热!"   "烧瓶里的东西也将变热!"   老师听后笑道:"真的不了解水!不信就动手试一试"   一试,玻璃管里果然出现了怪事,学生十分惊讶   "你们惊奇什么?"老师明知故问。

  学生兴奋地嚷道:"玻璃管里的红水会动,会往上跑!"   "这说明了什么?"   一些学生说:"水增加了"   "是什么地方的水增加了?"老师不解地问   "装置里的水增加了"   "根据是什么?"   "从玻璃管看,水面上升,所以水增加了"   老师问:"水增加了,是水的质量增加了,还是水的--"话到了嘴边,她又咬住了显然她不愿意说出"水的体积增加"这几个字   她换了一种问法:"水增加了,是不是你们加进了水?"   "没有啊!"学生们说   "没有加进水,那水怎么上升了?"   "这--,这--,"学生们张着嘴答不出来   "给你们5分钟,小组讨论一下,为什么水上升了?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什么,不就说明水的体积增加吗!"后面一个听课老师小声说   她的同伴则说:"可这话必须从学生口里说出来,否则,怎么体现课改新理念呢!"   "明白了吗?"罗吉老师问   "明白了"学生们答道   一个男孩抢着说道:"水没有增加,是烧瓶里的热空气把水挤起来了"   "塞子把烧瓶里的空气堵住了,空气变热,把水推上玻璃管里去了"另一个学生补充道   "还有其他意见吗?"老师一连问了三次,没人出声。

  "这两位同学说的,你们同意吗?"   学生们说:"同意"   "烧瓶里明明装满了水,怎么会有空气?"教师急了,声音变高   "水上升,说明水的体积增大了,是不是?"没有时间再拖,教师直接问了   "是"两个女孩应和道   "是什么使体积增大?"   "热气"几个学生脱口而出   "你们说的热气实际是热量"老师解释说,"吸收了热量,水的体积变大"   各组按教师的吩咐,将装置从热水中取出,放入冷水中   "看到了什么?"老师问   "玻璃管里的红水下降了"   "为什么下降?给你们一分钟想一想"   大概有了前面的学习,学生准会说:"水受冷,体积缩小,水面下降"可学生偏不这样说   "水下降,是因为管里的水退下去烧瓶里;水之所以退回,是因为烧瓶变大了"   "烧瓶会变大?"教师惊奇地说,"烧瓶可不是气球哟,想变大就变大,想变小就变小"   这句话,逗得孩子们笑了起来   "其实,因为受冷,水的体积缩小,水就下流了"老师给出答案   各组学生又用酒精做了实验   然后,师生们共同总结道:   "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酒精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水、酒精都是液体,   由此可以推出,   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   "刚才得出了什么结论?"老师问   "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说   老师举起一个烧瓶说道:"这是煤油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   "没有!"学生们毫不含糊地说   "怎么?它不是液体吗?"   "是液体,但不是红色的液体,所以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学生之所以这样想,可能是因为前面的水和酒精都染成了红色   "你们愿不愿意用煤油做一下实验?"老师问   "愿意"学生说   几分钟后,各组都做完了煤油实验   老师问:"你们刚才的想法对吗?"   全班叫道:"错了,液体的颜色不影响热胀冷缩"   这堂课,经过一波三折,似乎快要成功了!   "今天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下面做道题,看看掌握得如何"老师说   "是道是非判断题,题目为:酱油、菜油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对还是错?"老师问道   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叫道:"错!"   老师愣住了,片刻后方问道:"难道酱油和菜油不是液体?"   "是液体,但酱油和菜油是可以吃的"一些学生说   "酱油有色素"有几个学生说   "菜油烧不着,所以不会热胀冷缩"另一些学生则说   "刚才做过实验,酒精、煤油会不会热胀冷缩?"老师问   "会。

"学生们说   "现在,酱油、菜油会不会遇热就膨胀,遇冷就缩小?"老师又问道   "不会"学生们坚定地说   "这只是你们的猜测,"老师苦笑着说,"实际上,是会的"   "啊!"学生情不自禁地叫出了声   下课了,罗吉老师心情沉重地走出了教室   下面就要评课了,不知上面的人会说些什么!   * * *   座谈开始了   罗吉老师谈了自己的看法:   "虽然自然课还没有课改,用的仍是老课本,但学校组织的课改学习,我们都参加了   通过学习,我们认为:   老师讲,学生听,那是老课堂;   学生说,老师听,这才是新课堂   学生说对说错,是一回事;敢不敢让学生说,又是另一回事   教学要走出新路,必须要有勇气"   "但是,"罗吉老师话锋一转,   "新课堂也好,老课堂也好,讲的是"实效"二字   这堂课的目的就是要教会热胀冷缩,但没有教会后面的测试题,全班没有一个学生答对,没有一个!"   "教学目标没有达到,这是一节失败的课!"罗吉老师说这句话时,满脸都是愧色   校长看这局面,觉得有必要说一些情况   "由于一些原因,备课没有备充分   原计划中,没有这节公开课昨天,看到专家离开之前还有一些时间,才临时商议上这课。

  可能是时间仓促,自然课老师胃病急发了,我叫罗吉老师顶上   罗吉老师是副校长,现在教的是数学,以前教过一些自然"   罗吉老师接口说道:"昨晚,听说上这课,我也慌了以前没上过这部分,会上出什么结果,心里没有底   后来又想,自己有教学经验,这部分也不难,怕什么   现在看,我过分自信了课上成这个样,我没有预料到"   一直在听的教授问道:"什么你没有预料到?"   "实验,做了;讨论和总结,也进行了该做的都做了,按理学生应掌握了,可--"罗吉老师直叹气   "可能是我们的学生基础差"本校一个老师说   "不,"罗吉老师摇头,"可能还有更深的原因"   "比如,在我们眼中,液体就是液体了可你看到,小孩不这样想,认为有红色的液体、可吃的液体、可燃烧的液体……"   "对,小孩认为只有某些特殊的液体,才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博士说   罗吉老师内疚道:"这怪我,液体种类太少"   "你的意思是……"教授说   罗吉老师说:"多用几种液体,就不会闹出'酱油可以吃,不会热胀冷缩'这种笑话"   教授摇手笑着说:"那倒难说假设除了醋外,常见的各种液体学生都做了,然后问醋会不会热胀冷缩,你猜会怎样?"   罗吉老师微笑不答。

  "不会,因为醋是酸的,和其它液体不一样"教授模仿着学生的腔调说,引得在座的人笑了起来   "怎么会这么难呢?"罗吉老师困惑不解   博士解释道:   "难在与日常经验不相符比如:你说,水受冷,体积会变小可孩子们觉得一杯热水冷了,并没有浅下去一点又比如:炒菜前,菜油也加热到高温,可并没有见体积增大人都是更相信自己的感觉,儿童尤其如此"   "对一件事,孩子的理解可能和我们完全不同"教授说   "对"罗吉老师很有感触地说,"比如,做水的实验,管里的水柱升高,说明水的体积增大了可学生并不这样认为, 一会儿说水多了; 一会儿又说水没多,是烧瓶里的热空气把水挤上去"   "为什么一会说水多了一会又说没多?"教授敏锐地问道   罗吉老师说:"我到现在也没搞懂"   博士解释说:"说明学生心理存在冲突"   "什么冲突?"教授追问   "过去的经验与现在的实验现象冲突"博士说   "请具体一点!"   "每天喝水用水时都看到:往容器里加水,水面上升可实验却是:没加水(装置是密封的),水却上升了这就是冲突!"   "孩子如何解决这个冲突呢?"教授问   "认为里面有空气,空气受热,把水挤上去了"博士说。

  "为什么要这样解决?"教授问道   这问得太怪了,全场的人(包括教授本人),都一时答不上来   突然,教授拿起一个装置,问坐在对面的一位小学语文老师   "受热,这里面的水会怎么样?"   "上升"   "为什么上升?"   "当然是热胀冷缩哟"   "热胀是什么意思?"   "就是水的体积增大"   "没有加进水,怎么体积会增大?"   "水松了一点"   "那为什么受冷体积会缩小?"   "水紧了一点"   教授兴奋地叫道:"听到了吗,水松了一点,水紧了一点,这是什么意思?"   "装同样多的水分子,装松一点,体积就大;装紧一点,体积就小"其实,到了这时,博士不用说了,大家早就明白了   是什么导致这堂课失败?   原因之一就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没有,也不可能有分子的概念   清楚这点,罗吉老师心理轻松了一些只听她问道:"备课时,我怎么没有想到这层困难呢?"   "实话说,我也是刚才与大家讨论时才想到的"教授说   "以前,你没听过这堂课?"罗吉教师问   "听过,就是前不久在其它地方听的"   "他们上得如何?"校长急切地问   "效果很好,学生掌握了热胀冷缩"   "他们是怎么上的?"罗吉老师问。

  教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在听课过程中,我向孩子借了课本当翻到上课这页时,我僵住了"   "为什么?"别人问道   "课上要问的问题以及标准答案,早已记在上面"   "啊,敢如此作假!"人们叫了起来   教授说:"研究课要真实,只有真实才有研究的价值   你们的课就很好,可以看到学生的真实表现,可以听学生的真实想法,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案例,让大家讨论研究   说心里话,听到这堂课,我感到高兴不然,我真不知道孩子学习热胀冷缩还会有这么多的困难"   座谈会结束了专家们离开了实验区   后来,罗吉老师的处境怎么样?   没有怎么样   她并没有因这堂课而受到责难;   反而因这堂课,她受到教授的邀请,参加了他主持的一项教育部的课题研究  (原载于《人民教育》2002年第10期)。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