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材料:一堂“失败”的好课 这是实验区一堂尚未正式进入课改的小学自然课 为节省篇幅,这里只呈现课的一些片段,并隐去了所有的真名 课有些不平常,听课人中有2位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派来的专家、4位省教研员、3位当地教育部门的领导和一些外校教师 上课的老师叫罗吉,约四十多岁她经历过一些大的场合,但今天这种阵势,估计也是第一遭 课是以这种方式导入的: "我们很熟悉的东西,其实我们并不一定很了解"罗吉老师说,"比如,水,天天喝,天天用,可一些性质我们仍没注意到不信,请看下面的实验" 实验装置为玻璃管下连着一圆底烧瓶,即在塞紧了胶塞的烧瓶上,插入了一根筷子粗的玻璃管 "里面有什么?"老师问 "红色液体"学生答 "说详细一点" "红色液体充满了烧瓶,并上升到玻璃管中" "对"老师点头,然后说"红色液体其实是水,为便于观察,加了两滴红墨水" "将装置放到热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烧瓶变热!" "烧瓶里的东西也将变热!" 老师听后笑道:"真的不了解水!不信就动手试一试" 一试,玻璃管里果然出现了怪事,学生十分惊讶 "你们惊奇什么?"老师明知故问。
学生兴奋地嚷道:"玻璃管里的红水会动,会往上跑!" "这说明了什么?" 一些学生说:"水增加了" "是什么地方的水增加了?"老师不解地问 "装置里的水增加了" "根据是什么?" "从玻璃管看,水面上升,所以水增加了" 老师问:"水增加了,是水的质量增加了,还是水的--"话到了嘴边,她又咬住了显然她不愿意说出"水的体积增加"这几个字 她换了一种问法:"水增加了,是不是你们加进了水?" "没有啊!"学生们说 "没有加进水,那水怎么上升了?" "这--,这--,"学生们张着嘴答不出来 "给你们5分钟,小组讨论一下,为什么水上升了?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什么,不就说明水的体积增加吗!"后面一个听课老师小声说 她的同伴则说:"可这话必须从学生口里说出来,否则,怎么体现课改新理念呢!" "明白了吗?"罗吉老师问 "明白了"学生们答道 一个男孩抢着说道:"水没有增加,是烧瓶里的热空气把水挤起来了" "塞子把烧瓶里的空气堵住了,空气变热,把水推上玻璃管里去了"另一个学生补充道 "还有其他意见吗?"老师一连问了三次,没人出声。
"这两位同学说的,你们同意吗?" 学生们说:"同意" "烧瓶里明明装满了水,怎么会有空气?"教师急了,声音变高 "水上升,说明水的体积增大了,是不是?"没有时间再拖,教师直接问了 "是"两个女孩应和道 "是什么使体积增大?" "热气"几个学生脱口而出 "你们说的热气实际是热量"老师解释说,"吸收了热量,水的体积变大" 各组按教师的吩咐,将装置从热水中取出,放入冷水中 "看到了什么?"老师问 "玻璃管里的红水下降了" "为什么下降?给你们一分钟想一想" 大概有了前面的学习,学生准会说:"水受冷,体积缩小,水面下降"可学生偏不这样说 "水下降,是因为管里的水退下去烧瓶里;水之所以退回,是因为烧瓶变大了" "烧瓶会变大?"教师惊奇地说,"烧瓶可不是气球哟,想变大就变大,想变小就变小" 这句话,逗得孩子们笑了起来 "其实,因为受冷,水的体积缩小,水就下流了"老师给出答案 各组学生又用酒精做了实验 然后,师生们共同总结道: "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酒精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水、酒精都是液体, 由此可以推出, 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 "刚才得出了什么结论?"老师问 "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说 老师举起一个烧瓶说道:"这是煤油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 "没有!"学生们毫不含糊地说 "怎么?它不是液体吗?" "是液体,但不是红色的液体,所以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学生之所以这样想,可能是因为前面的水和酒精都染成了红色 "你们愿不愿意用煤油做一下实验?"老师问 "愿意"学生说 几分钟后,各组都做完了煤油实验 老师问:"你们刚才的想法对吗?" 全班叫道:"错了,液体的颜色不影响热胀冷缩" 这堂课,经过一波三折,似乎快要成功了! "今天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下面做道题,看看掌握得如何"老师说 "是道是非判断题,题目为:酱油、菜油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对还是错?"老师问道 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叫道:"错!" 老师愣住了,片刻后方问道:"难道酱油和菜油不是液体?" "是液体,但酱油和菜油是可以吃的"一些学生说 "酱油有色素"有几个学生说 "菜油烧不着,所以不会热胀冷缩"另一些学生则说 "刚才做过实验,酒精、煤油会不会热胀冷缩?"老师问 "会。
"学生们说 "现在,酱油、菜油会不会遇热就膨胀,遇冷就缩小?"老师又问道 "不会"学生们坚定地说 "这只是你们的猜测,"老师苦笑着说,"实际上,是会的" "啊!"学生情不自禁地叫出了声 下课了,罗吉老师心情沉重地走出了教室 下面就要评课了,不知上面的人会说些什么! * * * 座谈开始了 罗吉老师谈了自己的看法: "虽然自然课还没有课改,用的仍是老课本,但学校组织的课改学习,我们都参加了 通过学习,我们认为: 老师讲,学生听,那是老课堂; 学生说,老师听,这才是新课堂 学生说对说错,是一回事;敢不敢让学生说,又是另一回事 教学要走出新路,必须要有勇气" "但是,"罗吉老师话锋一转, "新课堂也好,老课堂也好,讲的是"实效"二字 这堂课的目的就是要教会热胀冷缩,但没有教会后面的测试题,全班没有一个学生答对,没有一个!" "教学目标没有达到,这是一节失败的课!"罗吉老师说这句话时,满脸都是愧色 校长看这局面,觉得有必要说一些情况 "由于一些原因,备课没有备充分 原计划中,没有这节公开课昨天,看到专家离开之前还有一些时间,才临时商议上这课。
可能是时间仓促,自然课老师胃病急发了,我叫罗吉老师顶上 罗吉老师是副校长,现在教的是数学,以前教过一些自然" 罗吉老师接口说道:"昨晚,听说上这课,我也慌了以前没上过这部分,会上出什么结果,心里没有底 后来又想,自己有教学经验,这部分也不难,怕什么 现在看,我过分自信了课上成这个样,我没有预料到" 一直在听的教授问道:"什么你没有预料到?" "实验,做了;讨论和总结,也进行了该做的都做了,按理学生应掌握了,可--"罗吉老师直叹气 "可能是我们的学生基础差"本校一个老师说 "不,"罗吉老师摇头,"可能还有更深的原因" "比如,在我们眼中,液体就是液体了可你看到,小孩不这样想,认为有红色的液体、可吃的液体、可燃烧的液体……" "对,小孩认为只有某些特殊的液体,才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博士说 罗吉老师内疚道:"这怪我,液体种类太少" "你的意思是……"教授说 罗吉老师说:"多用几种液体,就不会闹出'酱油可以吃,不会热胀冷缩'这种笑话" 教授摇手笑着说:"那倒难说假设除了醋外,常见的各种液体学生都做了,然后问醋会不会热胀冷缩,你猜会怎样?" 罗吉老师微笑不答。
"不会,因为醋是酸的,和其它液体不一样"教授模仿着学生的腔调说,引得在座的人笑了起来 "怎么会这么难呢?"罗吉老师困惑不解 博士解释道: "难在与日常经验不相符比如:你说,水受冷,体积会变小可孩子们觉得一杯热水冷了,并没有浅下去一点又比如:炒菜前,菜油也加热到高温,可并没有见体积增大人都是更相信自己的感觉,儿童尤其如此" "对一件事,孩子的理解可能和我们完全不同"教授说 "对"罗吉老师很有感触地说,"比如,做水的实验,管里的水柱升高,说明水的体积增大了可学生并不这样认为, 一会儿说水多了; 一会儿又说水没多,是烧瓶里的热空气把水挤上去" "为什么一会说水多了一会又说没多?"教授敏锐地问道 罗吉老师说:"我到现在也没搞懂" 博士解释说:"说明学生心理存在冲突" "什么冲突?"教授追问 "过去的经验与现在的实验现象冲突"博士说 "请具体一点!" "每天喝水用水时都看到:往容器里加水,水面上升可实验却是:没加水(装置是密封的),水却上升了这就是冲突!" "孩子如何解决这个冲突呢?"教授问 "认为里面有空气,空气受热,把水挤上去了"博士说。
"为什么要这样解决?"教授问道 这问得太怪了,全场的人(包括教授本人),都一时答不上来 突然,教授拿起一个装置,问坐在对面的一位小学语文老师 "受热,这里面的水会怎么样?" "上升" "为什么上升?" "当然是热胀冷缩哟" "热胀是什么意思?" "就是水的体积增大" "没有加进水,怎么体积会增大?" "水松了一点" "那为什么受冷体积会缩小?" "水紧了一点" 教授兴奋地叫道:"听到了吗,水松了一点,水紧了一点,这是什么意思?" "装同样多的水分子,装松一点,体积就大;装紧一点,体积就小"其实,到了这时,博士不用说了,大家早就明白了 是什么导致这堂课失败? 原因之一就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没有,也不可能有分子的概念 清楚这点,罗吉老师心理轻松了一些只听她问道:"备课时,我怎么没有想到这层困难呢?" "实话说,我也是刚才与大家讨论时才想到的"教授说 "以前,你没听过这堂课?"罗吉教师问 "听过,就是前不久在其它地方听的" "他们上得如何?"校长急切地问 "效果很好,学生掌握了热胀冷缩" "他们是怎么上的?"罗吉老师问。
教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在听课过程中,我向孩子借了课本当翻到上课这页时,我僵住了" "为什么?"别人问道 "课上要问的问题以及标准答案,早已记在上面" "啊,敢如此作假!"人们叫了起来 教授说:"研究课要真实,只有真实才有研究的价值 你们的课就很好,可以看到学生的真实表现,可以听学生的真实想法,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案例,让大家讨论研究 说心里话,听到这堂课,我感到高兴不然,我真不知道孩子学习热胀冷缩还会有这么多的困难" 座谈会结束了专家们离开了实验区 后来,罗吉老师的处境怎么样? 没有怎么样 她并没有因这堂课而受到责难; 反而因这堂课,她受到教授的邀请,参加了他主持的一项教育部的课题研究 (原载于《人民教育》200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