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一节.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7228014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一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一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一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一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一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一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一节.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一节 细菌教学设计 丰润区白官屯镇中学 谷友静科目生物班级八年级课题细菌讲课类型新授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教具多媒体课件纸杯,花生粒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包括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细菌的生活特点;细菌与人类的关系。细菌个体微小,肉眼看不见,需要借助多媒体课件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模式图,进行细菌繁殖模拟实验。然后通过讨论归纳总结细菌的特点。关于细菌的生活特点,从繁殖方式、营养方式和呼吸方式来了解细菌分布广的现象。对于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从两方面来认识,通过积累大量实例,使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并应用于实践。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抽象思维分析能力有一定提高,课外知识丰富,对新鲜事物求知欲强

2、。通过多媒体演示直观教学,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点。通过学生熟知的生活常识引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的理解。并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应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会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2.通过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和推测的科学能力。3.描述细菌的繁殖方式,认识到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培养学良好的卫生习惯。能力目标1.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培养和他人的合作、交流与沟通的能力。2.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观察细胞的形态和对问题的分析、比较,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情感目标1.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全面、客观、辩证地分

3、析问题的能力。2.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细菌性传染病。教学重点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繁殖方式;细菌与人类的关系。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动植物细胞与细菌结构的差异,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和推测的科学能力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景引入细菌与你终身相伴,1立方米空气中的细菌数目可达2万个以上;成年人身上的细菌可达100万亿个左右,其中皮肤上和肠道中最多。深呼吸,感受细菌几乎无处不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自主学习整合目标细菌的形态结构1.细菌的大小 屏幕展示小米粒大小的黄点2.细菌的形态 利用多媒体展示细菌形态模式图和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真实细菌。3.细菌的结

4、构(1)展示细菌结构模式图(2)屏幕展示芽孢图片。(3)引导学生比较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有哪些异同点?(4)细菌是原核生物。猜测是由多少细菌组成的。认识细菌的形态,学生利用橡皮泥自制细菌形态模型。自学细菌结构,推测鞭毛、荚膜的作用。认识芽孢的形成过程,芽孢不是繁殖细胞,是休眠体。 描述细菌的基本结构特征。比较拟核和真核。对熟悉却不了解的细菌产生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细菌的生活1.营养方式:(1)引导学生通过复习植物、动物的营养方式,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讲清异养的概念。(2)指导学生自学寄生和腐生。(3)由动植物的呼吸实质入手,引导学生学习细菌的呼吸。3.生殖方式(1)屏幕展示f

5、lash动画。(2)引导学生完成模拟实验。通过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通过阅读课本,进一步比较寄生细菌与腐生细菌的区别。总结两种呼吸方式并举例。认识细胞的分裂生殖。总结分裂生殖中数量的变化。深化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通过分析比较找到答案。通过讨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借助课件,可以化静为动,易于学生接受,从而突破难点。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细菌对自然界的作用2.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指出腐生细菌虽然危害人们生活,但能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阅读课本上的例子,还可拓展思维,交流有关细菌的课外知识。通过分析各种细菌的营养方式,提高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纠正错误观念,学会一分为二、全面的看问题,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课堂小结提出问题:细菌的哪些特点与它们分布十分广泛相关?从大小、营养方式、呼吸类型、生殖方式、芽孢等方面进行分析。强化训练练习巩固完成当堂练板书设计1. 细菌的形态2. 细菌的结构3. 细菌的营养方式4. 细菌的呼吸方式5. 繁殖方式6. 细菌与人类的关系教学反思 本节课着眼于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需要,尽量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和表达、交流的机会,积极参与探究实验体验成功的快乐。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师生互动,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教师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