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7220544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共中央在下达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强调指出:“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民族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支柱”。因此,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发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对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呢?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组织和设计教学根据历史课自身特点,在教学中始终把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放在首位,凡是能够以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教育来组织教材的,从而达到既定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目

2、的。如:通过中国古代史各个朝代的科技文化章节的讲授,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使学生知道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通过禁烟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章节的讲授,使学生懂得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反抗侵略和斗争精神的伟大民族;通过英国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趋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状况等章节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当代社会发展所起的伟大作用,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努力攀登科技高峰的雄心壮志。二、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合在教室的感情之中。为了防止“贴标签式”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在占有生动资料的基础上,努力做到把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融合于老师传授知识的语言和感情中。要想使学

3、生受教育,老师必须首先受教育。古代学者吕祖谦在如何学史时曾说过:“观史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之祸患,必掩卷自思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之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能等事,当作和处之?”在备课中是先检查自己备课是否有收获、是否有新意。比如讲中法战争一课,虽然清朝爱国将士浴血奋战,取得了镇南关大捷,但是,在谈判桌上反而接受了一个丧权辱国的中法条约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这在世界外交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奇耻大辱。每次讲到这里时我都愤慨万分。当教师带着饱满的愤怒之情叙述:镇南关大捷后,中国在军事上和外交上已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但是,以李鸿章为首的清廷投降派都认为这是妥协投降的最好机会,“乘胜

4、即收”,“当借谅山一胜之威,与缔和约,则法人必不再妄求”,于是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新约。当前线将士闻讯后,“皆扼腕愤痛,不肯退兵”,“拨剑斫地,恨恨连声”。这发自肺腑的悲愤,使整个课堂 一片寂静,同学们陷入深深的忧思中,一位毕业生来信回味说:“中法战争一课使我感觉最深,那是一堂感人至深的难忘的一课,至今一回想起中法战争史,我们心中就产生无比愤怒之情。”这正如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所说:“老师对自己的要求是教育的第一个要求。” 要想使学生从历史课中受到教育,老师必须从历史事件中首先受到教育,然后,再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语言和表情去感染学生。没有真情实感的思想教育,势必成为“贴标签式”的思想教育,学生

5、一定不欢迎。三、用历史去触及学生的心灵要想使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在学生身上产生 较大的反响,还必须有针对性地用历史去触及学生的心灵-即接触和回答学生心中的“热点问题” 。随着改革浪潮的深入,社会上的各种思潮也冲击着青年学生,他们正处在求知和思索的时期,历史教师义不容辞地帮助他们选择人生,展望未来。比如:围绕着资本主义制度优越,还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这一“热点” 问题。历史教师要敢于和善于运用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去正面接触和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当然这一问题的认识,不是通过一、二节课的讲述短时间内所能解决的。但是,历史老师要执着地去研究 。解决学生的认识问题。所以,从开始讲中国历史到讲完世界史,凡是遇到社

6、会变革时期的历史事件,如:中国史 鲁国的“初税亩” ,“井田制的瓦解”,“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世界史“西罗马帝国是怎样灭亡的”,英、法、美、日、俄等过资产阶级革命等。都要结合具体历史发展,演变的史实反复论证,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胜利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因为任何地方发生革命运动,总是有一种社会要求为其背景,而腐朽的制度阻碍这种要求得到满足。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封建制度是如何战胜奴隶制度夫人,资本主义是如何战胜封建主义的史实,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帝国主义制度本身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相适

7、应的矛盾,它已经进入腐朽、衰老阶段,社会主义制度也必将沿着这条历史之路去战胜资本主义制度。早在五四运动时期,李大钊、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已经从历史实践中为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样使同学们从历史的角度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确实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从思想上坚持了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使同学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再谈一个“热点问题”:中国共产党能不能清除腐败现象呢?通过我党历史上如何一步步走向胜利,怎样同陈独秀、王明“左右倾”路线斗争,由幼年走向成熟,终于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一部中国现代史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胜利的历史。历史史实已经雄辩

8、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新中国成立后,是我们党自己纠正了“大跃进”的失误,粉碎了林彪、“四人帮”的反党阴谋,结束了动乱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历史再一次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所以,对于中国共产党能够克服社会上一切腐败现象,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从而增强了同学们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历史老师要善于从每一个历史事件中去努力挖掘思想教育素材,去点拨同学们心中的迷津,去点燃同学们心灵中的“热点问题”。只要我们想到历史教学肩负着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历史重任,就会在历史课中,有说不完的爱国主义的万般思情,表不尽的人生斗争的哲理。四、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为了进一

9、步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我常采取以下一些课外活动方式:1、组织理事专题练习,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拟了“列举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方面长期处于世界前列”的题目,让学生进行专题回答,此题答案内容涉及到众多有突出贡献的人和事。如:粟、水稻、张衡、华佗、贾思勰、僧一行、沈括、郭守敬、李时珍、宋应星、郑和、四大发明、缀术唐本草等。通过回答问题,使同学们了解到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名列前茅,是祖国的光荣,民族的骄傲。以此来激发学生继承祖辈、报效祖国的宏愿,立志攀登科技高峰,为国争光。通过这些专题练习,不只是系统地掌握了历史知识,还强化了课堂上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2举办历史专题讲座因为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有些历史

10、内容在课堂上不能展开。所以还采用历史专题讲座的形式,给学生讲了鉴真、台儿庄战役、三大战役、重庆谈判、遵义会议、西安事变等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历史专题讲座很受学生欢迎它达到了课堂上所达不到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效果。3、运用“乡土教材”加强热爱家乡的思想教育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中,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物和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如抗日战争时期,我东北抗日义勇军将领马占山,还有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李兆麟等爱国英雄的业绩。这些生动的乡土教材是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极好材料。只要老师运用得好,就会使学生从熟知的故乡沃土的生动传说中和旧址实物中,强烈地唤起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4、开展历史

11、知识竞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曾多次组织学生举办班级历史知识竞赛活动。各班集体准备,选出几个代表队。参赛前教师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和阅读一些书籍,如中国历史故事、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中国农民战争故事中国名人录等,通过阅读学生们仅获得了知识,还受到了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此外,各班学生为协助本班参赛同学,相互间讨论,从而也形成了一种学习的好风气。赛题是教师多方收集自拟的,包括历史上重大事件、杰出人物、经济、科技、政治、文化诸方面的内容,有一定思想教育意义。竞赛中,各班同学都为代表回答好每一个问题而鼓掌,又为答错一题而惋惜,学生们情绪活跃,气氛热烈。赛后评出优胜队和优秀个人,并颁发

12、一定奖品,学生们极感兴趣。这种活动不但使学生掌握了历史知识,扩大了视野,发展了智力和能力,也使学生通过竞赛了解了许多历史上的各项成就和中国历史上“世界之最”,更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未来的责任感。总之,教无定法,在历史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师只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情,现有条件,采用多种灵活的方式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只要方法得当,“随风潜入夜”,就会“润物细无声”。五、以英雄的榜样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中,有无数的英雄们,正是他们为了中国抛头颅,洒热血,南征北战,才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以英雄的榜样来教育学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如讲孙

13、中山时,我 讲述了他出身贫寒,但他刻苦学习,探求中国发展之路,少年的孙中山对太平天国革命的失败表示惋惜。同时,他还表示自己长大后要做第二个洪秀全,干一番大事业。最后,孙中山终于成为一个革命伟人,革命的先行者。他抱着救国救民的决心,率先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次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孙中山为人民的革命事业立下了丰功伟绩,受到了后人的敬仰。爱国主义的英雄数不胜数,如在祖国悠久历史中涌现出像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爱国爱民、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溢于言表。抗倭名

14、将戚继光,年轻时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达了他报国的志向和宽大的胸怀。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表现了可贵的爱国主义精神。文天祥在被元军押解途中写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诗句,永远激励着中华民族的后人为国尽责,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崇高气节。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强盛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学生在学知识的过程中,又受到了强烈的英雄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教师也真正做到了教书育人。六、利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传统美德,提高民族素质,又是与历史教学息息相关的,因为学

15、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栋梁,肩负着实现现代化的重任。现代化社会的建设需要具有现代化素质的人来完成,而现代化的素质需要从小培养熏陶,在这方面历史学科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的政治价值是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它的伦理价值是通过古今中外历史学习,开拓视野,提高现代化公民的基本素质。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教育内容更丰富,表现爱国气节的有:如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说是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气节。古往今来,多少的仁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在爱国和气节方面为后人作出了榜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提出的,不仅具有民族气节

16、,挽救民族危机的积极意义,而且突出了要求把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崇高的历史责任感,所以当中华民族濒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都起到了救亡图存的战斗号角的作用。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诸如卓有见识的林则徐、血染吴淞口的陈化成,维新被杀的谭嗣同,推翻帝制的孙中山,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抗日献身的张自忠,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共产党人都体现了这一民族爱国精神,他们是中华民族之魂。“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又是一切爱国科学家的心声。新中国刚成立时,一批留学国外的科学家纷纷回归祖国,要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钱学森被美国方面的关押、软禁、监视,毫不动摇;华罗庚放弃在美国被重金聘用的工作;李四光谢绝英国老师让他攻下博士学位再回国的劝告;钱三强更是冒着生命危险。以上种种爱国气节的实例,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所以在历史教学中突出爱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