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立项环境影响报告书.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7219049 上传时间:2023-10-1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76.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立项环境影响报告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武汉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立项环境影响报告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武汉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立项环境影响报告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武汉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立项环境影响报告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武汉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立项环境影响报告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武汉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立项环境影响报告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立项环境影响报告书.doc(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武汉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1背景“十三五”是武汉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经济总量“万亿倍增”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重要时期,也是武汉工业发展进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为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发展“倍增计划”,进一步发挥工业在城市经济升级版中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依据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武汉制造2025行动纲要,组织编制了武汉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为进一步完善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工作,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合理规划武汉市“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的定位、规模、布局、建设时序及重点项目,协调好经济

2、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从决策源头控制环境污染,保护区域生态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等有关规定,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于2017年2月委托湖北君邦环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君邦公司”) 承担武汉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2规划概述2.1规划范围与期限规划范围为武汉市行政管辖范围内区域,包括中心城区和新城区。本次规划期限为2016年2020年,规划基准年为2015年。2.2规划战略导向创新驱动、内生发展。坚持把创新摆在武汉工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突破一

3、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促进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结构优化、高端发展。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加快先进制造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培育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新模式,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集约高效、绿色发展。坚持把提质增效作为推动工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推动工业向高端发展的同时,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各环节,创新设计、制造技术及生产方式,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加大资源整合度,推进工业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统筹中心城区、开发区、新城区三个层面工业联动,发挥武汉区位和

4、政策优势,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制造2025、长江经济带、 “一带一路” 建设等国家战略,着力提升产业协同发展能力,深入推进多层次、多领域的协同融合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发展。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创新工业管理方式,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转型,加快实施“走出去” 战略,强化产业对外合作,提升企业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2.3规划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初步框架。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部分优势行业竞争力显著增强,质量和品牌价值大幅提高,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规模总量。

5、到202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7600亿元,全部工业总产值实现27000亿元。创新能力。到2020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产业创新中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到2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2%。掌握100项达到国内甚至国际先进水平的关键技术,形成300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优创新产品。工业投资。“十三五”期间,工业投资累计超过10000亿元。其中,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35%以上。节能降耗。“十三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5%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9%。

6、具体规划目标体系见表2-1。表2-1 武汉市“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指标体系号指标分类指标名称“十三五”末规划目标1规模全部工业增加值(亿元)76002总量全部工业总产值(亿元)270003创新能力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24规模以上工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1.35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206质量效益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2010年不变价)497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85.58两化融合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909关键工序数控化率(%)8010宽带普及率100%11绿色发展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吨标煤)年均下降4%;5年累计下降18%12万元工

7、业增加值用水量(吨)年均下降5%;5年累计下降22%13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处置率(%)99%以上2.4规划目标任务培育三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聚焦重点领域,打造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一批成长型产业集群。打造三个全国具有领先地位的优势产业:以汽车及零部件、精品钢材及深加工、高端石油化工等优势产业为重点,开发新产品,推广应用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培育引进产业链中高端环节核心企业、关键项目,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优势产业向中高端升级做强三个辐射中部、带

8、动周边的时尚消费产业:围绕食品烟草、家用电器、纺织服装等时尚消费产业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支持企业深度挖掘用户需求,适应和引领消费升级趋势,在产品开发、外观设计、产品包装、市场营销等方面加强创新,积极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丰富和细化消费品种类;重点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引导企业树立质量为先、信誉至上的经营理念,立足大众消费品生产推进“品质革命”;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夯实品牌发展基础,提升产品附加值和软实力。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工业倍增发展区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智慧园区,培育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综合配套完备、生态环境优美、生活便利宜居的产业集聚区。促进工业融合发展:发展服

9、务型制造,发展智能制造,促进军民融合。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提升工业质量品牌,大力实施绿色制造,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大力培育市场主体。3规划协调性及制约因素分析3.1规划协调性分析本规划基本符合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湖北省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武汉制造2025行动纲要等上位规划要求,与全国功能区划、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武汉都市发展区1:2000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武汉市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等基本协调。3.2规划制约因素分析(1)近年来,武汉市大气

10、污染物常规监测指标年均值出现超标现象,需改善空气质量2016年5月18日环保部原则通过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修订草案),草案第十一条明确规定“当项目所在区域无环境容量或者环境质量不能达到标准且拟采取的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措施不可行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作出不予批准的决定”。根据2015年环境质量公报,2015年武汉市PM2.5年均浓度为70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1倍;PM10年均浓度为104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0.49倍;NO2年均浓度为52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0.30倍。综上所述,武汉市2015年PM2.5、PM10及NO2均

11、不能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的要求。故本规划在实施的过程中,既要满足工业的发展需求,又要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加强总量控制,改善武汉市环境空气质量。(2)规划的实施会加大水体环境的污染负荷,需加快开发区域内市政管网的建设,实现区域雨污分流,提升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规模及排放标准,降低对水环境压力根据规划区域的现状可知,规划区域的主城区部分区域仍然处于雨污合流的状态,新城区配套市政管网设施存在滞后,部分区域雨污水管网尚未连通,部分污水处理厂已达到饱和,部分水体已出现超标现象。如不及时加快开发区域周边市政管网及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实现规划区域雨污分流,提升污水处理设施的处

12、理规模及排放标准,随着本规划的实施,规划建设项目的落地,规划区域产生工业废水及污染物量的增加,将会进一步加大规划区域水体环境的污染负荷,从而对水环境造成污染,反过来制约区域的发展。(3)规划区内推行工业企业集中入园、入区已显成效,但仍有少量工业企业零散分布,局部区域工居混杂,未形成产业聚集,不利于长远发展。2011年武汉市开始实行“工业倍增计划”,大力推进工业企业入园、入工业集中区布局,形成产业聚集区,目前武汉市已建立多个工业倍增区。但截至目前,仍有少量工业企业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资金、供地等问题而留存原地,零散分布,与周边居民区混杂。此外,部分工业倍增区因缺乏规划的有效指导或规划布局不尽合理,

13、造成园区主导产业不明确,功能组团布局凌乱,局部区域工居混杂,未形成产业聚集,不利于长远发展。同时,产业的交叉布局可能造成不同行业间的交互影响。4区域概况及环境质量现状评价4.1区域概况(1)社会环境概况长江、汉水纵横交汇通过市区,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鼎立的格局,通称武汉三镇。辖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蔡甸、江夏、黄陂、新洲、东西湖、汉南13个行政区及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武汉化学工业区和武汉新港等5个功能区。区下辖149个街道办事处、5个镇、3个乡。全市群众自治组织3152个,其中社区居委会1327个,村民委员会1825个。全市土地面

14、积8596.2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522.7平方千米。2015年武汉市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10905.6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9.81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4981.54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5564.25亿元,增长9.6%。人均生产总值104132元,增长6.8%。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081.91亿元,增长8.4%。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11户。产值过100亿元的企业17户,过10亿元的企业121户。11大工业行业中,5个行业产值超千亿元。2015年城建攻坚完成投资1798亿元,比上年增长18.7%。轨道交通三号线

15、一期、东湖通道、第十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等项目相继完工。全年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480.7万吨。全社会用电量464.28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4.3%。供应液化石油气0.9亿立方米,供应天然气15.2亿立方米。年末公园75个,其中免费开放69个。公园游人量9586万人次。新增绿道233.7公里,增长5.3%。造林7.03千公顷,森林覆盖率28%,比上年提高0.49个百分点。(2)自然环境概况武汉,简称“汉”,俗称“江城”,位于中国腹地中心、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水交汇处,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也是湖北省省会。地理位置为北纬2958-3122,东经11341-11505。武汉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常年雨量丰沛、热量充足、雨热同季、光热同季、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等特点。年平均气温15.817.5,极端最高气温41.3(1934年8月10日),极端最低气温-18.1(1977年1月30日)。年无霜期一般为211天272天,年日照总时数1810小时2100小时,年总辐射104千卡平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