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教学设计 (2).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7216292 上传时间:2022-11-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城》教学设计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长城》教学设计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长城》教学设计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长城》教学设计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长城》教学设计 (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城》教学设计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城》教学设计 (2).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城,为你骄傲 -长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自主积累“气魄雄伟、凝结、智慧”等词语。 3.正确、流利,情感朗读课文。 4.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由衷的赞美之情,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搜集长城图片以及与长城有关的历史资料。 【设计理念】 长城是中华民族智慧与血汗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欲把劳动人民的智慧体会得深刻,体会得真切,须依靠细化的扎实的教学品味,如:依靠据实想象,依靠反复读,依靠相机适度穿插拓展。 【课时】 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一触摸历史,走近长城 1.(课件出示)春秋

2、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形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据史记记载,公元前656年,“楚国方城以为城”,这是关于长城的最早记载。秦始皇血汗灭六国统一中国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的南侵,于公元前214年将秦燕赵三国的北边长城加以修缮,连贯起来,故址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北傍阴山,东至辽东,这就是俗称的“万里长城”,至今还有遗迹残存。此后汉、北魏、北齐、北周、隋各代都曾修筑过长城。明代为了防御异族的侵扰,前后修筑长城达18次。明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甘肃的嘉峪关,全长6700千米。课文中描写的这段长城就是明代修筑的。 2.请你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 二 自读文本,了解长城的特点 读书要求:心到、眼到、手

3、到、嘴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 检查自读情况。 崇山峻岭(鬼鬼祟祟) 蜿蜒盘旋 嘉峪关 城砖 每隔 屯兵 堡垒 打仗 智慧 气魄雄伟 2.词语归位。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 )之间(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 ),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石条和( )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就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 )三百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 )的( )。( )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多少劳动人

4、民的血汗和( ),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 )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三、出示长城图片,学生看图美读。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 )之间(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 ),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石条和( )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就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 )三百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 )的( )。( )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师:谁能说说长城有哪些

5、特点? (长:一万三千多里;宽:五六匹马可以并行;高大坚固;设计科学:每隔三百米就有一个城台,还有垛子的设计,既有瞭望口,又有射击敌人的射口。) (生齐读长城的特点。) 四、设置作业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巩固生字词。 2、读一读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修建万里长城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拓展补充,品味智慧与血汗 1.大屏幕补充与长城有关的资料。 长度:一万三千多里。 八达岭:陡峭,高达888.9米。 条石:重达两三千斤。 城砖:墙砖长米、宽米、厚米,每块砖重千克。 宽:五六匹马,约两米。 垛子:两米多高,设计有瞭望口和射击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城台:每300米一个,五六米宽。 墙体:填泥土、石块

6、,用夯砸实。墙根:城墙经过小路时留有一个过门,平时可以出入,战时堵塞。两侧墙根砌有小水槽,积水沿水槽流到墙体外。2.用想象回到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场景。(1)师:同学们想一想,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这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到底是怎么修成的呢?此时,站在长城脚下,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我仿佛听到-,看到-,请拿起笔写下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扣住文本言之有理即可,万不可求全责备)炎热的夏天,几十号人顶着烈日,喊着号子“一二一,一二一”,抬着一块方形巨石,颤颤悠悠地往上爬。 看到一群人抬着一块条石,突然条石掉了,重重地砸在一位小伙子的脚上,他痛得直打滚。 (2)带着自己的感受读“那时

7、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可采取多形式的读。)师:肩膀和手都是无数的,那“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与“无数的肩膀与手”有区别吗?(相机板书:无数 无数 血汗)3、体会智慧。师:学到这里,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把条石与城砖等材料运来就能修筑万里长城修好吗?(补充修筑长城的一些学生未知的技术,相机板书:智慧。) 4.写下批注。 师:此时,你难道不想把对古代劳动人民最深的感受用流畅的文字真诚的感情写下来吗?(无比自豪等) 5.请学生用读来赞扬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伟大!读出你的感受。(课件出示)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

8、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6.整合。 气魄雄伟的长城,见证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无从计量的血汗,更见证杰出的智慧!那我们一起再以敬重之情、赞叹之情读读我们中华民族用智慧和血汗凝结成的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长城吧! (大屏幕出示)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石条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就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用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五我是小小导游,向游客推介长城 1、明确要求。 语言严谨,表情自然得体,介绍得有条理。 2、先分组推介,后全班推介,最后评出最佳“小导游”。 板书设计17 万里长城 血汗无数 无数 长城 智慧 (望浏览此资源的老师 ,能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