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教师在学生“自我”成长中的作用(打印稿).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7209291 上传时间:2023-12-2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也谈教师在学生“自我”成长中的作用(打印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也谈教师在学生“自我”成长中的作用(打印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也谈教师在学生“自我”成长中的作用(打印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也谈教师在学生“自我”成长中的作用(打印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也谈教师在学生“自我”成长中的作用(打印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也谈教师在学生“自我”成长中的作用(打印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也谈教师在学生“自我”成长中的作用(打印稿).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毕 业 论 文题 目:也谈教师在学生“自我”成长中的作用试点单位:十堰电大房县分校姓 名: 冯锦成学 号: 081080061专 业:2008春教管指导教师:邓媛媛时 间:2009年8月电 话:15571992303目 录一培养学生独立人格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核心工作2二关于学生人格教育的基本途径3三 完善“自我”概念是培养学生健全独立人格的重要环节4四 自我概念的培养与发展要遵循学生的年龄及认知特点4根据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进行培养。4要运用适当的教育策略5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5加强班集体建设,促进学生间、师生间的相互交流5对学生加强理想教育,引导学生确定适当的抱负水平5开展“磨难”教育,

2、增强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6注意两性间的自我意识的差异6平等民主地与学生相处6五学生自我意识培养的几条措施6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6客观的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培养的重要条件7注重引导学生的自我体验7注意要求学生对自己适时评7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7加强自我塑造和自我改造是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途径7自我定向和自我训练8也谈教师在学生“自我”成长中的作用内容摘要人们常说,家长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作用对于孩子们的成长以及性格影响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家长对孩子的这种影响却决定着家长自身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以及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他们对孩子的影响有着过多的主观倾向,这种倾向及家长自身

3、的经历,在某些程度上能够给予孩子们以消极的影响。要使孩子们养成一种良好的品德,以及具有独立、自尊、自爱的性格特征,具有一种能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思维倾向,作为伴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品德及思维的指导者,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老师,以我从教近20年的经历来说,我认为:学生良好品行及性格的形成离不开对学生独立价格的培养,因为独立所以才能负责;因为有一种自我意识,所以才能够具有对生活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培养学生独立人格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对学生独立人格及版主自主意识上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同时更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本理念。并且,在老师的管理行为中,要真正成为一个尊重学生个性特

4、征、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引领者;以一种平等、民主的姿态,去为学生的“自我”成长打下基础!关键词:关键词1:独立人格教育 关键词2:自我概念关键词3:自我意识我所任职的学校是一所平常的山区中学,虽然这几年来学校的管理及教学质量在几任校长的共同努力下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地域的原因以及学生所处环境社会风情、周边熟人及家长的影响,学生的性格、气质、待人处事各方面与城市的孩子相比还有很多的欠缺。对于初中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学生的气质性格及人格培养更显得尤为重要。初中学生的人格中培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性较强的工作。它与学校的德育工作、家庭教育的耳濡目染、周边环境的潜移默化有着很大的影响,其中学校的

5、德育工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学生独立人格的养成更是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格力量的核心。提起独立人格,也许人们就下意识地联想到一些其他国家的意识形态,联想到一种以自我为中心、崇尚自我发展的思想。其实,人的自由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这才是人的本质和人格的真正体现。本来人的自然性不同于动物的自然性,人的心理特征上,其社会性色彩更浓,个性、独立性应当是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在人的社会性特征中,人的个性是其核心内容。只有充分表现个性才能对共性有一个更好的促进,个性越多样,共性才越丰富。人只有体现出他的独立人格,才能体现出他的自我存在,社会才能显示出其巨大的创造力。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人的一切独特

6、性及独立人格都应该得到尊重和认可。在此,我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及自主意识。一、培养学生独立人格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核心工作那么怎样才能表现人的独立人格呢?那就是人的自由性和创造性。是人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选择的权利。是个体的自主性和对人生未来的负责精神,同时也是对真理和自我价值的追求。在我们的思维习惯上,总是要用群体性、共性取代个性,消磨了人的独立人格。这对人格的健全发展是非常有害的。在我国文化中从古至今独立人格都很难得到必要的尊重和应有的阐释,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往往是大多数人抨击的对象,这些与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形成有很大的关系。首先,中国封建社会一统江山的强权政治

7、、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封建宗法家长制,是扼杀这种独立人格的罪魁祸首。他们所倡导的做人准则就是一“忠”二“孝”,它的具体要求就是顺从和驯服,“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一切独立性和个人意志都是与此格格不入的。这种服从尽忠的心理由于长期的压抑和熏陶,已经变成了民族的潜意识,变成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指导行为的思想。一个人由于从家庭到学校都受到这种奴化的服从思想,所以对于独立人格的丧失已经司空见惯。相反,对别人难得表现的独立人格倒疾首蹙眉,会自觉不自觉地污辱、践踏、损害,甚至在剥夺他们独立人格的基础上进而剥夺他们的生命权利。时至今日,在社会、学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其次,大一统的宗法统治

8、,导致了在伦理上采取了压抑人的个性、用心维护群体性和社会性的价值取向。他们认为只有控制和遏止个人的发展,才能保证群体的发展,而不是认为群体的发展要以个人的发展为前提。他们强调的是个体的服从性、依赖性和自我束缚,忽视了个体的创造性、独立性和自我发挥,宋理儒学的“存天理,灭人欲”则是这种思想的发展巅峰。这样,集体的利益变得至高无上,个体的利益变得微不足道。一个人应当“一日三省吾身”,自我克制,自律,自省。作为个体的人完全被架空了。物极必反,当人们脱离了他们生活的环境,进入到另一种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的区域,就会倾倒于对自我价值及人格承认的推崇。我想,这也许就是许多的游历国外的学子“一去而不思归途”的

9、主要原因吧?这种“目中无人”的伦理观,至今仍然无法从我们的教育理念中剔除开去!其三,在对待人格独立的问题上,中西方的哲学也有明显的区别。中国的哲学历来讲求“自觉”原则,而不讲“自愿”原则,只讲“知天命”、“顺天命”,也就是根据理性行事,个人的意志服从集体、服从上级的意志。对于此,我的理解是这的确对一个民族的凝聚力的增强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若是没有一种高尚的思想和深厚文化底蕴作为基础,这就必将使我们陷入宿命论的观念,失去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为丧失自我的独立人格而提供了便利。而西方哲学一直重视自愿原则,强调自我,强调个性,强调人格独立。应该说,西方哲学在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强调人的个体价值的尊重和

10、承认上的确是我们需要借鉴的。没有独立人格也就没有对社会的责任感,因为这样每个人都觉得什么都是集体的责任,从而丧失了整个群体对社会和集体的责任意识。社会主义应该比任何时代都更要尊重学生人格,重视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没有独立人格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意识。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培养以民主和法制为核心的精神文明建设者,就不可不重视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因此,老师应当把学生的人格培养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工作来抓。二、关于学生人格教育的基本途径人格教育是中外教育家都特别关注的问题。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认为“人格教育,端赖6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当代教育哲学家皮阿杰也深

11、刻地指出: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儿童具有他自己的真实活动,而且不真正利用这些活动,教育就不能成功”。其他的教育学家对于儿童的教育问题也作出了许多的研究与阐释。从他们的学习理论及教育理论上无不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儿童从外界接受已经十分完善的成人知识与道德成果,学生与教育的关系一方面是一种接受与被压制,学生的内心首先始终被引向服从而不是培养自主性。而从皮阿杰的理论中却将儿童被放在一个他自己真正活动的形式,而心理的发展也是包括在这种活动的动力过程之中,于是受教育的主体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相互作用,儿童不再是接受现成的关于正当行为的道理和规则以求接近于成人状态,而是通过他自己的智力与亲身的经历去完成正当

12、的行为;反过来,社会期望它的新一代不仅是模仿,而是丰富和创新。因此,在人格教育中,老师必须认真看待儿童自己的真实活动,并要把教育的整体性视野,从人格的完整性看教育的整体性。在人格教育的实际操作中要充分关注儿童的心理需要“爱”、“认知”、“承认和美”。爱是精神世界的万有引力,儿童是从被爱转向施爱的;认知需求是满足儿童的好奇心,从而主动参与外面世界的认知基础;尊重和美则是人格和谐的主旋律。因此,如果能使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教育的合力形成一个充满文明的、智慧的、艺术的、道德的气氛,构成一个美的整体环境,那将对儿童人格素质的完善起到无比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三、完善“自我”概念是培养学生健全独立人

13、格的重要环节自我概念一般地被认为是人关于自我认识的总和,它包括了个人对自己的价值、目标、计划、动机等对外部感知的总和,也包括个人对自己的能力、知识、社会地位和交往水平、人际关系的总和。自我概念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人际交往中起着行为的指导和调控作用。个人的理想、目标、动机、态度等都是自我概念的具体表现。自我概念与人的各种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人的行为的极其重要的调节者。自我认知与认识过去的行为,为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提供了一套解释框架,还为新的行为提供目标状态和达到这一目标的策略。自我概念在人的活动中发挥着激发、选择、控制、调整和评价的功能。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完善自我概念是培养学生健全独立人格

14、的重要环节。四、自我概念的培养与发展要遵循学生的年龄及认知特点人能够认识自己把个体从客体中区分开来,并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生活的主体,这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幼儿期儿童开始成为活动的主体,语言的产生与发展加快了这一进程。儿童不仅通过自我观察,通过自省来认识自己,而且在与别人的相互交往中,在生活、学习和劳动中,在别人对人的评价中来认识自己的。换言之,是在理解对别人的评价中来认识自己的。因此,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源泉应从儿童和周围人的相互交往中来探索,教育和调节学生与同学、老师、集体和社会的关系,对他们自我概念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完善学生的自我概念培养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根据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

15、点进行培养。小学儿童不仅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意识到自己的愿望和体验,也能进行一些评价,并能初步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但是,学生的自我意识的独立性还是比较差的,老师在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在班级中树立一些模范和典型用来作为孩子学习的榜样,针对他们的行为学习,作为自我评价的依据。总的来说,他们的对自己的自我认识往往不如对周围环境的认识清晰,他们的自我意识还比较肤浅,不够清晰、全面。而对于初中学生,教师在培养他们的自我概念时,必须机智地对待他们,对他们的评价应该恰如其分,既要尊重他们不把他们当“小孩”看待,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更要激发其自尊心,严格要求他们,给以必要的批评教育和监督,逐步引导他们对自己进行适当的自我批评和自我教育,促进其自我概念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只有对孩子的年龄特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且要求老师对他们施以不同的教育和引导方式,才能使学生养成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自我心态,并养成健全的独立人格。要运用适当的教育策略在培养学生自我概念时,我认为教师要能熟练地运用以下工作策略。1、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启发和引导学生发现、肯定、欣赏自我价值,并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其表现自我,这是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的最重要的措施。这对后进生和自卑感较重的学生尤为重要。初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