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管 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工作制度1、贯彻党和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严格执行卫生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岗位职责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应诊时间不少于12小时/天,并能及时提供家庭出诊、家庭病床等家庭卫生保健服务,有方便居民的通讯联络方式3、深入社区,及时了解、掌握社区人口动态、居民健康状况和卫生需求,开展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项工作,满足群众的基本卫生需求4、坚持以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康教育管理网络,制定社区健康教育计划,开展咨询、讲座等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指导并帮助社区居民不断提高健康水平5、认真执行会诊、转诊制度根据病情指导、帮助病人转诊对疑似传染病患者,在指导病人转诊的同时,应严格执行传染病上报制度、隔离消毒制度6、坚持岗位责任制度,做到因事设岗,因岗设人7、建立并完善居民健康档案执行登记、统计制度,建立、健全各项登记记录,分档管理,按期统计上报质量管理与考核评价制度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必须把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工作质量放在首位,把质量管理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各项工作中。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一体化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为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3、要建立健全质量管理组织,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质量管理工作并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和自身工作的实际,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方案,完善内部约束机制主要内容包括:质量管理目标、指标、计划、措施和效果评价方法及信息反馈等4、认真执行首诊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手术、死亡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规范及管理制度,交接班等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加强对全体人员进行质量管理教育,组织其参加质量管理活动,提高质量意识6、质量管理组织应定期对各项业务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并有文字记录,形成报告,定期(每季度)逐级上报7、质量的检查结果与评优、奖惩相结合,并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考核评估继续教育与技术考核制度1、坚持“三基”训练,不断提高医、护、药卫技人员的业务素质切实抓好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管理,做到计划有安排、措施有落实、定期有检查2、每月讲座不少于1次,业务学习活动每周不少于1次。
3、医药护技等卫生技术人员的“三基”考核,每年不少于2次必须做到人人达标4、除参加规范化培训以外的卫技人员应参加各级继续医学教育学习,并取得规定学分请示报告制度凡遇到有下列情况,必须及时向中心(站)领导或有关部门请示报告:1、严重工伤、重大交通事故、大批中毒、甲类传染病及必须动员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体医务人员的力量抢救病员2、紧急手术而病员的家属和单位领导不在3、发生医疗事故或严重差错,损坏或丢失贵重器材和贵重药品,发现成批药品变质4、重大经济开支报批5、增补、修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规章制度、技术操作常规6、工作人员因公出差、接受其它任务医疗差错事故防范与处理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成立医疗质量监控组织,由中心主任担任组长,医疗康复部负责人任副组长,中心(站)各科室负责人组成办公室设在医务部,负责监督本中心(站)的医疗服务工作,检查医务人员执业情况,接受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投诉并做好相关的咨询服务以及医疗纠纷调查、核实工作2、制定防范、处理预案,主要内容应是针对容易引发医疗差错事故的医疗质量、医疗技术水平、服务态度等因素制定相应预防措施,进行目标管理3、严格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处理医疗事故,可能引起医疗事故的医疗过失行为或医疗事故争议。
4、严格执行医疗事故、可能引起医疗事故的医疗过失行为或医疗事故争议的报告制度实行医务人员→科室(站) →医疗质量监控组→中心主任报告制度,同时上报辖市(区)卫生行政部门5、实行医疗差错事故的责任分析、处罚及整改1)对已发生的医疗差错事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对医务人员、科室在医疗差错事故中的责任进行逐级分析,明确相关责任及程度2)根据责任程度,即完全责任、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和轻微责任进行相应处罚,并根据造成差错事故的原因,责成责任人、科室、机构进行整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感染管理工作内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感染监测1、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压力灭菌器消毒效果监测:工艺监测、化学监测、生物监测使用中的消毒液的浓度监测、生物监测2、有床位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开展感染病例监测3、环境卫生学监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感染控制1、感染病例报告与控制2、消毒灭菌与隔离3、消毒药、械及一次性医疗用品的全过程管理4、重点部门管理5、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6、医疗废物管理按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及《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执行)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消毒、灭菌基本要求1、凡高度危险性物品(穿过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无菌组织或器官内部的器材,或与破损的皮肤、黏膜密切接触的器材和用品,如穿刺针、输液器、注射器、导尿管、膀胱镜、活检钳等)必须采用灭菌方法。
灭菌方法包括热力灭菌、电离辐射灭菌等物理方法戊二醛、环氧乙烷、甲醛、过氧乙酸等化学消毒剂进行灭菌的方法对于耐高温、耐湿度的物品首选压力蒸汽灭菌方法2、凡中度危险性物品(仅和破损皮肤、黏膜接触,而不进入无菌组织的器材和用品,如胃镜、压舌板、体温表、避孕环等)选择中水平或高水平消毒法对于内窥镜、体温表等要求严格的物品必须达到高水平消毒高水平消毒方法包括热力、微波和紫外线;含氯、二氧化氯、过氧乙酸等消毒剂消毒方法中水平消毒方法包括超声波、碘类消毒剂、醇类、醇与氯已定的复方、酚类消毒剂进行消毒3、低度危险性物品(仅直接或间接地与健康无损的皮肤接触的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可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只作一般卫生处理低水平消毒方法包括通风换气、冲洗等机械除菌法,单链季铵盐类消毒剂(苯扎溴铵等)、双胍类消毒剂(氯已定等)4、凡标有一次性使用的医疗用品不得重复使用5、必须使用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消毒药、械,并按照批准使用的范围和方法使用6、凡被肝炎、爱滋病、结核等传染病病人污染的医疗用品必须按先消毒、后清洗、再消毒或灭菌的原则处理可采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使用浓度为2000mg/L7、连续使用的化学消毒剂应监测浓度,确保有效含量。
8、常用消毒剂戊二醛在使用中应注意加入缓冲剂活化后只能存放28天,连续使用1-2周戊二醛化学消毒剂浸泡过的医疗器械,必须用无菌蒸馏水彻底冲洗后,才能使用治疗室、换药室感染管理制度1、工作人员进入治疗室、换药室衣帽整洁,操作时戴口罩2、做各项治疗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操作前后应严格洗手,必要时用消毒液泡手工作人员手细菌总数≤10cfu/cm23、治疗室、换药室应保持整洁,有清洁区、无菌区和污染区之分,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消毒、供应、保管均由专人负责治疗护士每天应检查各无菌包的消毒日期及治疗盘内物品是否整洁,并使物品呈备用状态未使用过的无菌物品过期必须重新灭菌无菌物品打开后(包、盒、罐),存放不得超过24小时4、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无菌物品的取用应在清洁台上进行,并用无菌持物钳取用,持物钳用后立即放回干燥罐内罐、钳每4小时更换1次,有污染时随时更换单包装钳一用一灭菌单个包装的无菌持物钳不得重复使用5、治疗车上的用物应摆放有序,上层有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每班使用后清水抹布湿式擦拭1次,有污染随时用0.05%含氯消毒液消毒每周用0.05%含氯消毒液彻底擦拭一次6、口表、氧气湿化瓶、止血带、火罐、刮痧板等物品用后分别浸泡在0.05%的含氯消毒液内30分钟,清水冲洗干净备用。
其中,口表应再次用0.05%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30分钟,冷开水冲洗后备用换药碗、玻璃注射器使用后应彻底清洗后进行灭菌;接触感染性病人的应先浸泡在0.05%的含氯消毒液内30分钟,再清洗及灭菌处理7、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无菌液体须注明开启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8、碘酊(碘酒)、碘伏、乙醇(酒精)应按要求密闭保存,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常用无菌敷料罐应每日更换并灭菌,置于无菌储槽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提倡使用小包装9、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使用后毁型并放入黄色垃圾袋,污染敷料放入黄垃圾袋内10、治疗室、换药室每天上、下午各通风一次,做治疗时减少人员的走动每日进行空气消毒空气消毒可采用紫外线照射、静电吸附、臭氧及熏蒸等各种符合消毒技术规范的方法每季做空气培养一次,空气中细菌总数≤500cfu/m311、地面、桌椅保持清洁,地面每日用清水拖地,如被血液、脓液及其它分泌物污染时,及时用0.05%含氯消毒液拖地桌椅每日湿拭处理有污染时随时消毒治疗室、换药室的抹布、拖把等用具专用抹布、拖把用0.05%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清水洗净、晒干备用。
12、污物桶每日清洗,每周消毒一次,冲洗干净后备用,每日更换黄垃圾袋口腔科感染管理制度1、保持室内清洁,每日操作结束后应进行终末消毒处理2、对每位病人操作前后必须洗手,操作时必须戴口罩、帽子,必要时配戴防护镜和手套3、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按卫生部《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执行4、麻醉药应注明启用日期与时间,启封后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现用现抽,尽量使用小包装5、技工室的印模、蜡块、石膏模型及各种修复体应使用中效以上消毒剂或紫外线进行消毒6、X线摄片室应严格控制摄片中的交叉感染7、用后棉球、敷料等医用垃圾,必须放入黄色垃圾袋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管理制度1、中心(站)所用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必须由中心统一采购,使用科室不得自行购入2、中心采购时应注意对产品“六证一报告”确认,并做好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采购、验收和记录工作采购记录应包括:购进产品的企业名称、产品名称、型号规格、产品数量、生产批号、灭菌批号、产品有效期等严格保管,上架存放,标记清楚按照记录应能追查到每批无菌器械的进货来源不得从非法渠道购进无菌器械3、科室在领取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时,应填写“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领取单”,并将标注有“企业名称、产品名称、型号规格、生产批号、灭菌批号、产品有效期”的产品说明书留存,依次粘贴于科室“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领取本”中,同时详细记录产品数量、规格和领取日期。
4、使用前,使用者应对器械仔细检查不得使用过期、已淘汰、小包装已破损、标识不清的无菌器械5、使用时注意观察,若发生热原反应、感染或其它情况,必须停止继续使用,同时保留样本,及时报告医疗康复部,并在科室“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领取本”中详细记录6、使用过的无菌器械,使用者必须及时初步销毁,使其零部件不再具有使用功能,并在相关消毒液中浸泡消毒作无害化处理科室每天集中、统计、记录“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毁型、处理登记本”7、有条件的供应室应对收集到的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及时进行终末毁型处理,并记录“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毁型物品记录本”8、经毁型机处理的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碎渣,用黄色特种垃圾代包装密封后,交市政特种垃圾机构处理9、临床科室使用无菌器械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时,立刻报告医疗康复部,医疗康复部应在事件发生后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