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绯红、标致、落第、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抑扬顿挫”等词语 2.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写作背景 3.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4.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品析“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似乎”等副词对表达文意的作用 5.理清文脉,把握本文的叙述线索 6.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尚品质 7.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以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学重点 1.理解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品评重点句段,领会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思想感情丰富深刻引导学生揣摩品读重点句段,悉心体会作品的结构方法和富含浓郁感情的语言 2.研讨探究法散文回忆了作者在日本的留学生活和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引导学生研析重要句段,如反语、副词的表意等,以求准确深入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五、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 教学过程 1、导入及作家作品。
鲁迅本名?2.他的籍贯?3.对他的评价?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籍贯浙江绍兴,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在初中学过哪些鲁迅作品?1. 《风筝》;;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3. 《社戏》;4. 《阿长与〈山海经〉》解题:藤野先生是什么人物?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教解剖学的老师——“鲁迅的老师”可以吗?小资料:藤野先生简介:全名藤野严九郎,1874年生于日本福井县一个世代为医的家庭藤野从小学过汉文,1896年从爱知医学校毕业留校作解剖学教师的助手,后到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学习解剖学一年,1901年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1904年升为教授两个月后鲁迅来此留学,藤野先生担任解剖学兼副班主任,曾给鲁迅以特别关心和照顾1915年仙台医专升格为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因学历不够,被解除职务1919年回故乡开诊所,1945年在福井逝世关于《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鲁迅最敬重的老师 ;叙事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最看重的作品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
他的目的是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时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鲁迅求学经历时间求学经历少年时在绍兴三味书屋读私塾18岁在地京水师学堂学习半年后在南京矿路学堂学开矿毕业后在日本东京预备学堂学日语毕业后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回东京提倡新文艺学习本课:可培养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多人对《藤野先生》的理解是浅陋的,甚至是错误的,多种教辅资料的答案都有问题…… 这为你留下了创造的空间学习课文 整体理解 填空《藤野先生》选自________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______——《朝花夕拾》散文我们学过的课文,还有哪篇选自《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 2、整体感知 按时间和地点的转移,将本文分为以下三部分: 1.在东京——前三段;2.在仙台——中间部分;3.在北京——后三段 这三部分各是什么具体内容? 在东京,表达对________________的厌恶(清国留学生);2.在仙台,回忆与________________的交往(藤野先生); 在北京,表达对藤野先生的________和________。
感激怀念) 小资料:与本文相关的鲁迅经历:1902年3月,鲁迅赴日本留学先在东京的弘文书院学习日语,然后于1904年9月到仙台的医学专科学校学习医学,两年后又返回东京修德文和筹办杂志,直至1909年8月回国,一共在日本住了七年多 回国后,先在杭州和绍兴教书,后来应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长蔡元培的邀请去教育部工作,1912年2月到南京,3个月后随教育部迁到北京在教育部工作了十三年,1926年初春,去厦门大学担任教授《藤野先生》即写于此时1904年4月东京弘文书院毕业照(出现图片)雕塑: 鲁迅与藤野先生(绍兴鲁迅博物馆)(配图)3、 深入探究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2、记叙的线索是什么?3、变换了几个地点?4、记叙了那几件主要事情?5、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7、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明确(部分)阅读“在东京”朗读: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fēi鲜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东京上野公园:是东京最大的公园,也是东京的文化中心这里原来是德川幕府的家庙和一些诸侯的私邸,1873年改为公园公园面积很大,内有东京国立博物馆、国立科学博物馆、国立西洋美术馆、都立美术馆等,有“史迹和文化财物的宝库”之称 上野公园的著名还在于每年春天盛开的樱花,上野赏樱是东京人的传统习俗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无非”是什么意思?无非:只不过表达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表达作者对东京的“不满”,可以吗?表现作者什么感情?外貌描写的艺术匠心请找出这一段中的外貌描写: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sǎn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作者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并非全面描写,而只是抓住一个特点想一想抓住了什么特点?为什么抓这个特点?——抓住了“头顶上盘着大辫子”的特点——在当时,有无辫子可以区分对清王朝的态度抓住这一特点,可以画出他们的灵魂 小知识:辫子的故事在清朝以前,我国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所以头发终身不剪(和尚、尼姑除外)20岁举行冠礼之后,把头发束在头顶,上面加“冠”。
清人入主中原之后,强制推行清朝法式:将前额头发剃掉,后面留起辫子,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 清朝末年,有反清思想的知识分子,例如鲁迅,率先把辫子剪去所以当时仅凭辫子就可以辨别对清王朝的态度也有的辫子剪掉后又后悔了,就续一条假辫子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就是这样还有一种是革命来了,就把辫子盘在头顶;革命失败了,就放下来留辫子,是保皇党;剪辫子,是维新派那么这些“清国留学生”属于哪一派? 属于两面派:留着辫子,说明效忠清王朝,是思想腐朽的保皇党盘在头顶,表明是思想进步的“维新派”,但又留有后路:一旦维新失败,还可把辫子放下来,就又变成了“保皇派” 理解作者修辞的艺术 “修辞”有两个意思:1.使用修辞格,如比喻、拟人等;2.选择字词句 “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比喻——很形象,有嘲讽意味富士山:是日本最高的山峰,位于本州岛的东南部,距日本首都东京80公里,俯瞰波涛滚滚的太平洋它是个圆锥形的火山,海拔3776米,山巅终年白雪皑皑,顶上有一个直径800米、深200多米的火山湖自公元781年有文字记载以来,富士山共喷发过18次,最后一次是1707年,此后变成休眠火山。
富士山被日本人民誉为“圣岳”,是日本民族的象征 富士山(出现图片)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油光可鉴”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作用?头发上擦了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有讽刺作用 鉴,镜子,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照镜子 说文解字:“监”与“鉴”监:像一个人在盛水的“皿”中照自己的影子,意思是“照镜子”,引申为“镜子”后来有了铜镜,“监”又写成了“鉴”鉴: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标致”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什么感情?原意是漂亮,这里是反语,用于讽刺,表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作者的初稿并没有“成群结队的”这几个字,想一想,鲁迅修改时为什么添上?“成群结队”表示“清国留学生”中逛公园、赏樱花的人很多;这就增强了讽刺的力量朗读: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加以)满房烟尘斗乱(飞腾杂乱斗,同“抖”)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
——加红色的斜体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几本”表示可买的书不多;“有时”表示值得一转的机会也不多;“倒也还”表示语义勉强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精通时事”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是“了解许多无聊的事人”? 了解许多无聊的事;这也是讽刺说法——对“清国留学生”充满厌恶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鲁迅为什么厌恶“清国留学生”?——鲁迅是抱着“科学救国”的目的去日本留学的,但是,这些“清国留学生”置国家危亡于不顾,白天逛公园,晚上学跳舞,打着“维新”的旗号,却又不学无术,思想腐朽,忠君保皇,所以鲁迅厌恶他们 参考阅读自题小像 鲁迅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译诗祖国啊,我的心灵无法逃脱对你的眷恋,虽然你风雨飘摇,象夜晚一样黑暗即使你并不了解我的情感,我也要将一腔热血向你奉献!理解本段在结构上的作用这一段并没有写藤野先生,是否离题?不离题有两个作用: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引出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表现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本文暗线,也是主题的一个方面)阅读“到仙台”朗读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
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驿站:车站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P3⑩客死:死在异国他乡仙台简介:日本本州岛东北的城市1904至1906年鲁迅在这里学习医学当时仙台市有10万人口现在的市西青叶山麓建有鲁迅纪念碑上:鲁迅在仙台留学时租住的木屋下:仙台鲁迅塑像——鲁迅长孙周令飞,孙女周宁及其女儿瞻仰鲁迅先生的遗像当时的仙台医专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