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童趣》教学设计.doc

壹****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5.51KB
约9页
文档ID:547168948
《童趣》教学设计.doc_第1页
1/9

《童 趣》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学习叙述语言简洁、描写生动的写作手法 2、初步感知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用加字换字的方法解释文言词语3、理解作者“神游其中,恰然自得”的童趣,体会渗透于文中的童真童趣的生活之美4、体会想象的快乐,在生活中培养美好的情趣重点·难点 重点:理清课文的叙事顺序,品析文中的“物外之趣”,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学习作者的善于观察以及描写细腻的特点 难点:体会渗透于文中的童真童趣的生活之美 课时安排:1——2教时【学习过程】导语激趣:生活像溪水,涓涓流淌,人人都有过快乐的时光——童年请同学们观察几幅图画,根据图上内容,说说儿童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这些图画是否让你想起童年的歌谣、童年的玩伴儿、童年的趣事儿呢?你是怎么理解“童趣”的? ——儿童的主要特点是天真烂漫,纯洁无邪,活泼可爱,无忧无虑,无牵无挂而童趣,即儿童的情趣在儿童眼里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象和联想,会变成美丽而又奇特今天,我们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童趣》,看看200多年前的作家童年的几许乐趣本文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的第一段,作者沈复(1763-?)又名沈三白,清代文学家他以自传文的形式,分六记,将他一生及他家庭生活的欢乐与痛苦、幸福与坎坷,真实地记叙下来,道尽人间之沧桑,可谓大手佳作。

书中描写非凡,名句佳作处处可见《童趣》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现代汉语口语怎样学习文言文呢?十字诀:读懂——能见“言”而知“意”;读熟背诵——熟悉文言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形成语感;积累词语:掌握表达工具一、指导朗读,整体感知内容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指反复诵读,文意会愈加清晰朗读时要特别注意停顿、语气、语调等一读课文,要求认清下列字形读准字音童稚(zhì) 鹤唳(lì) 怡然称快(yí) 土砾(lì) 凹者为壑( hè )丘壑(hè) 癞虾蟆(há má) 藐小(miǎo) 项为之强(wèi)(jiāng)怡( yí )然称快 土墙凹凸( āo )( tū )庞然大物( páng )二读课文理清句意层次,正确把握句中停顿 朗读时常在句子前后和中间作或长或短的停顿,“/”表示明显的停顿,“·”表示极短的停顿一方面出于换气的需要或使层次分明,另一方面为了充分表情达意文言文同样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如疑问语气要读出升调,感叹语气读降调。

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怎样正确处理朗读的停顿节奏如“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 1、 要求学生掌握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1)能/张目·对日2) 私/ 拟作/ 群鹤舞于空中 3)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 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6)作/青云白鹤/观 7) 果如/ 鹤唳云端,为之/ 怡然称快 8) 蹲其身,使/ 与台齐 9) 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 2、根据注释和上下文用加字法或换字法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疏通文句,进而翻译全文 1) 物外之趣:超脱于尘世以外的乐趣;2)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自己) 3)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白的,没有染色的;慢慢地) 4) 鞭数十,驱之别院(鞭,动词,用鞭子打;赶、驱逐) 5) 以虫蚊为兽(把……当作……) 6) 项为之强(脖子、颈项;强,通“僵”,僵硬) 7) 兴正浓(兴趣) 8) 果如鹤唳云端(果真)(鸣叫) 9) 以丛草为林(树林) 10)方出神(正) 11)则或千或百(有时) 3、指出加点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① 必细察其纹理(代藐小之物) ② 昂首观之(代夏蚊) ③ 使之冲烟而飞鸣(代蚊子) ④ 蹲其身(代自己) ⑤ 观之,兴正浓(代二虫) ⑥ 驱之别院(代虾蟆) 4、联系语境翻译难句(要求:文、达、雅) ①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看清极细微的事物 ②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里这么想像,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真就变成了白鹤 ③ 蹲其身,使与台齐 ——蹲下身子,使自己的身子跟台子一般高 ④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像之中,愉快而又满足 ⑤ 见二虫斗草间 ——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5、 引导学生总结 ⑴ 音同形不同的字: 砾──唳 鹤──壑 向──项 ⑵ 义同字不同的字: 察──观──视──见 唳──鸣 素──白 ⑶ 字同义不同的字: 观 昂首观之 (看) 作青云鹤观 (景象、景观) 察 明察秋毫 (看到、看清) 必细察其纹理 (观察) 神 定神细视 (精神、注意力) 神游其中 (感受、想象) 时 余忆童稚时 (时候) 故时有物外之趣 (经常) ⑷ 意义相对、相反的字词: 藐小之物──庞然大物 凹──凸 ⑸ 成语:整体把握成语的意思 明察秋毫:比喻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很清楚。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夏蚊成雷:夏夜里蚊群嗡嗡的叫声像闷雷 ⑹ 通假字: 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⑺ 省略句: A “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 B “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三读课文、口译全文(要求:“文”“达”“雅”,同桌二人组,相互纠错)附全文翻译: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

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5、概括内容概括内容:这篇回忆往事的散文,描述了作者童年时代的几件趣事,真切地再现了童年的生活片断,表现了儿童热爱生活,富于幻想,喜欢探索自然奥秘的心理和情趣 二、理清叙事顺序,感悟童真童趣 1、学生集体背诵全文,思考、交流: ⑴ 文章首句叙写自己童稚时获得的“物外之趣”,此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文章开篇仅用32个字,以“物外之趣”总摄下文叙事,行文简洁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既反映小孩子视觉敏锐,又表现出孩子的稚气、天真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说明作者小时候善于细致地观察细小事物,看到细微的事物中那些别人所看不到的妙处,产生超然物外的乐趣 ⑵ 课文第3段中,“林”“兽”“丘”“壑”俱全的美妙境界完全出于敏锐的童心,它们分别指什么?——作者年幼时居城中,渴望见到大自然风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林”指丛草,“兽”指虫蚊,“丘”指土砾凸者,“壑”指土砾凹者 ⑶ 第4段中“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句中庞然大物指什么?所拔之山,所倒之树又分别指什么? ——句中的“庞然大物”指癞虾蟆,所拔之“山”指土砾凸者,所倒之“树”指草。

4) 课文分叙部分描写了儿时哪些“物外之趣”?问:你认为围绕“趣”写了童年的哪几件小事?从中体会到哪些“物外之趣” 1)帐中嬉蚊(观蚊成鹤:拟成群的夏蚊为群鹤舞空,把以烟喷蚊想像成青云白鹤的景象——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2)观二虫争斗——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神游山林:在花园里土墙凹凸处定神细视,神游其中,怡然自得)3)惩罚癞虾蟆——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鞭逐虾蟆:见癞虾蟆吞食二虫,鞭打示惩,驱之别院;为小虫报不平 天真,为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而生气要求:请你用“把___想象成___”的句式来归纳作者的童趣附板书: 观蚊如鹤 神游山林 趣 鞭打蛤蟆附板书 物外之趣 细察 想象夏蚊──雷──群鹤──怡然称快丛草──林 虫蚊──兽 土砾──丘、壑──怡然自得 癞虾蟆──庞然大物 (5) 文中有哪些描写作者神态的句子?表现出儿时的作者怎样的心理变化? ——用神态描写表现儿童的心理变化。

用“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表现专注之情徐喷以烟”写贪欢淘气(若“速喷”,则烟浓蚊落,难作“青云白鹤观”)蹲其身,使与台齐”写考虑到观察的方便,表现身心的投入先用“方出神”“观之正浓”写好奇而被吸引,用“呀然惊恐”表现内心的难以置信、受惊而漾起不平;用“神定”写看清了造成严酷现实的原因,思谋办法文章还借对“外敌”入侵以及自己如何处置的描写,表现心理变化癞虾蟆的凶残用“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一”表现癞虾蟆气焰嚣张,一“尽”一“吞”表现它的贪婪凶残,也是作者“呀然惊恐”心理变化的外因这先“拔”后“倒”再“一”的残暴之状,造成童稚作者的惊心动魄,才有以下“捉”“鞭”“驱”的举动三个动词连用,可见当时决心大,措施狠读至此处,读者可见作者举起正义大旗主持公道时的除恶的决心、庄严的神态,而大快人心2、探究产生“物外之趣”的缘由(热爱生活,明察、细察事物,还要有丰富的想象才会有物外之趣)文章以生动的笔触、细腻的刻画,围绕“趣”字着墨,展现了一幅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图趣”既在事中,拟夏蚊为群鹤舞空等,更在超乎物外的稚情,那么,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得“物外之趣”是借助于丰富而有创造性的联想和想像。

在作者童稚的世界里,视蚊子如群鹤舞空,视丛草虫蚊土砾的“小天地”为成人之“大世界”,视虫斗,鞭虾蟆,这一切不是来自成人理性化的思考,而是幼稚的好奇心和想像如“观蚊成鹤”表现作者幼时的可爱天真,想像力的空灵飞动,以及心灵的追求课文还通过描写表现在童稚的眼里世事是本无所谓大无所谓小的,世界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发生变化:丛草可以为林,虫蚊可以为兽,土砾可以为丘壑,所有的一切,俨然一个精致的大千世界,这是。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