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_3857.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7090212 上传时间:2024-03-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_3857.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语文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_3857.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语文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_3857.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语文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_3857.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语文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_3857.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_3857.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_3857.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论文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_3857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许承宗 语文课主要向学生传授语言文学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除此之外,它还是“兼有思想性的工具课”,也具有 审美教育功能。本文拟就语文教学中审美功能作一短论。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内容是丰富的。 ()教材中的自然美。在自然界中,无论是荷塘月色的恬淡幽美、大好秋色的绚丽灿烂,还是长江三峡 和赤壁古战场的雄奇险峻,都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教材里关于自然环境的描写,因经作家的审美处理,比自 然美更精致、更完美、更细腻、更激动人心、更给人以美感。鲁彦在听潮中描写大海:“波浪轻轻吻着岩 石,象朦胧欲睡似的”。“大大小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也静静地恍惚入了

2、睡乡。”“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 的眼睛,也象欲睡了。”作者紧扣一个“睡”字,写出了大海的柔美的情态。郦道远的三峡是一偏脍炙人 口的散文,作者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的语言,再现了巫峡的壮美。这些都显示 出大自然的迷人姿色,具有明显的美育内容,我们应该使学生在掌握字、词、句、篇知识的同时,领会祖国山 水的壮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材中的社会生活美。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选进课本中的文艺作品,却比现实生活更典型、 更集中,具有巨大的认识、欣赏和美感作用。因而教材中的文艺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美,对于人们的感染和 熏陶更强烈。母亲中

3、塑造的母亲,纯真无邪,为传播革命真理,勇敢,无畏,大义凛然,为革命不惜牺牲 一切。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所反映的志愿军的崇高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无疑地都在强烈地震动 着人们的心灵。又如冯婉贞、唐睢不辱使命等课文反映对侵略者的反抗,变色龙连升三级等 课文对趋炎附势、欺上压下的鞭挞,巴黎圣母院所反映敲钟人形“丑”而神“美”和我的叔叔于勒所 反映的菲利普夫妇的形“美”而神“丑”,等等。这些无不使学生在思想、感情、心灵上受到感染,产生喜怒 、哀乐、爱憎等情绪,从而形成美丑、善恶、是非、得失的审美观念。 ()教材中的艺术美。艺术美是自然美、社会生活美的集中表现,是语文教学美育因素的主要内容。就 语文

4、教学特点看,艺术美应包括内容美与形式美,内容美即题材、思想、主题情节的美;形式美即语言、结构 、艺术手法、风格的美。雷电颂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就是因为作品构思的奇特,借助自然界雷电 的磅礴气势,驰聘丰富的想象,以表现人物内心的愤怒,使情为景生,景为情活,达到情景和谐的地步;同时 写景内外交织、抒情腾挪有致,并运用排比句与叠词叠句,加强了语言的气势。荷塘月色之所以具有打动 人心的力量,就是因为文章有缜密精巧的构思,玲珑剔透的结构,质朴凝炼的语言,绵密真挚的情致,通篇洋 溢诗情画意。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再现这些美,自然会得到我们教学目的。 语文教材中有着如此丰富的美育内容,那么,怎样在语文教

5、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审美能力呢? 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绪。学生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的,通过感知, 形成表象。语文教师就是要用作品形象的可感性、直接性,抓住形象的分析,感情的熏染,运用生动优美的语 言向学生展开作品所描绘的生动画面,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感知美,热 爱美。如济南的冬天一课,教师要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条主线,紧扣着“山”和“水”,铺浓 一幅幅淡雅的工笔画,如小山摇篮图、雪霁晴峦美景图、空灵水晶图等。通过对一幅幅画面的讲述,使学生感 受到济南的暖冬慈善如娘亲,可爱似少女,清亮赛水晶。济南虽在北中国,冬天却非但没有一

6、幅严酷的面孔, 倒反是那么笑容可掬,“慈善”可亲。学生自然心有所感,情为所动。 其次,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绪之后,就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他们准确地理解美、 欣赏美的能力。由于美的事物是由美的本质属性决定的,所以,要认识一个具体对象是美是丑,美多少,丑多 少,不仅要观察它的种种表象,更重要的是剖析它的内在本质。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论外貌他是个丑 八怪,可是论心地呢?他纯真、善良,对女主人公爱慕至极,但他却不以自己的“丑”去惊扰“美”,最后力 图以自己的“丑”去捍卫“美”,以致为“美”而殉。这个敲钟人是个形丑而神美的典型。莫泊桑的小说我 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他们星期天出游

7、,都力图打扮得漂亮一些,有风度一些。他们的外貌也确实不 丑,但是,在对待于勒的态度上,则暴露了他们见利忘义、趋炎附势的丑恶灵魂。菲利普夫妇可算是形美而神 丑的典型。在莫泊桑的另一篇小说项链中,路瓦栽夫人则更是追求貌美的牺牲品,忽视对这一形象的正确 评价,就容易使学生对其向往奢华生活产生共鸣,对其在“舞台上”的成功表示羡慕,对其丢失项链表示惋惜 。 再者,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了理解美、欣赏美的能力的同时,还要注意发展学生表达美的能 力。通过阅读、分析,学生加深了对作品的艺术美及作品再现的生活美、自然美的认识和理解,受到了美的感 染并和作者感情产生共鸣,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指导学生作文,运

8、用语言文字去表现美的感受,由仿写、看图 写、缩写、扩写、改写,或自拟题目写,或由教师命题写。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 者”,我们要使学生成为写作的“乐之者”。 完成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的重要任务的根本途径是:诱发情感启发想象引入意境深化美感。 ()诱发情感。文章不是无情物,任何体裁的文章都含有感情。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 者披衣以入情。”(文心雕龙、知音)在教学中要把这种感情化为学生的强烈的情绪活动。诱发学生的情 感应抓住作品的源头、趋向、起伏、强弱,用作者的感情去感动学生。同时还要研究从什么地方讲起学生最感 兴趣,最能打开他们的思路,也就是寻找激情点。以教最后一

9、课为例,教学中应扣住“最后一课”这一艺 术构思的激情点进行诱发。“最后一课”共出现四次,第一次是小弗郎士进课堂以后,韩麦尔先生又柔和又严 肃地向学生说:“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他们上课了。”这里的“柔和”和“严肃”二词的情感内涵是丰富的,抓 住分析能充分揭示韩麦尔先生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之情。第二次是说上一句话后不久,韩先生又说:“今天是 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差不多同时说的两句的不同点,即多了一个定语“法语”,从这里可以领悟到韩麦尔 先生对法国人民被剥夺学习祖国语言权利的深沉而愤慨的心理。第三次是小弗郎士听了教师的讲话后,亡国之 恨、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懂得了“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这时,他的内心情感

10、通过独白形式表达出来:“我 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第四次是表现在快结束时,小弗朗士内心独白:“啊,最后一课,我永远忘不了。”这 句话交织了爱和恨,是他在最后一课中的全部感受。这“最后一课”的每次出现,都可诱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课文中传发的爱国情与学生被激活的感情自然融洽到一起。在情感的共鸣波涛中,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增强 了能力,又受到了教育。 ()启发想象。别林斯基说过:“在艺术中起着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因而语文教师的责任就 是在审美对象(课文)和学生的审美能力之间巧妙地建立联系,给学生开辟一条道路,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 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想象、补充、增加作品所提供的画面

11、、形象、姿态、特性,让具体形象在 脑中“活”起来。如陌上桑里的罗敷,美在哪里呢?作者写道:“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在这里,罗敷究竟怎么美,一句也没 写,作者只是从美的效果来写。读者可以从这种美的效果无拘无束地想象人物有多美,可以用自己的生活经验 来自由地填补作品中的“空白”状态。又如某教师在教石壕吏时启发大家很好想象一下差役进村时的情景 。一个学生说:“差役进村时一定是一幅气急败坏、恼羞成怒的腔调,疯狗般地咬人”。另一学生说:“差役 一进村,准是拼命地敲着一面破锣,声嘶力竭地叫嚷,张牙舞爪地搜索;老妇人面对着差役,一

12、边诉说,一边 哭泣。”学生都讲得活灵活现。这样启发学生想象,比教师讲差役如何凶狠,效果要好得多。 ()引入意境。文学作品一般都是在景物的传神写照中,自然地流露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这眼前景物的 传神写照,即是“境”;而其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就是“意”,这“情”与“景”是天衣无缝般的融合,就 构成了作品的艺术境界。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必须带领学生进入意境,不进入意境,就不可能有对美的感受 ,也就谈不上理解美、欣赏美、表达美了。如何引入意境呢?一靠提供视听直观和语言直观,教师或凭借有关 的音乐形象图画形象使学生产生广泛的联想和想象,进而理解教材的语言形象;或凭借自己的范读,使学生在 不知不觉中进入意境

13、,唤起内心视象。二靠分析作品描绘的画面和形象。意境的创造依赖于作品中描绘的生活 画面及其形象,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作者描绘的景象再现出来,还要把那“难写之景”状在学生面前,把 不尽之意给以适当发挥。如登鹳鹊楼展示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雄伟的落日余辉下的黄河万里入海图;沁 园春雪展示在我们眼前的是晴日映照时的分外妖娆的北国茫茫雪景。讲述这些课,要充分利用这些“景语 ”,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想象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画,从而自然地透过这一幅动人的画面,理解诗人所表达的 思想感情,也就是使学生能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物我两化。 ()深化美感。仅让学生感知具体形象外露的、显而易见的美还是不够的。当学生感受到文学

14、作品中所 描绘的一幅幅流动、多变的画面和鲜明生动的形象时,那只是对自然、社会、人物“外在美”的感受,要达到 深深的美感,还要揭示画面形象的“内在美”,深化学生的美感。如海滨仲夏夜描写的中心是海滨夏夜, 作者抓住色彩和光亮的变化来写夏夜的优美。抓住沙滩、海水、海风、空气、天空来写出海滨的清新凉爽,这 只是表现在“外在美”;而作者歌颂的时代一“我们许多许多父老兄弟们用宝贵的鲜血和头颅换来的自己的 时代”才是作品“内在的美”。由此而激发学生热爱社会、热爱新生活的感情。徐宏祖游黄山记中描绘了 黄山的高、路险、景奇的壮丽风光,表现了作品的“外在美”,而作者寻奇探胜,敢于历险履危的坚强意志和 惊人毅力以及从中显示出来的只有勇攀高峰才能看到奇景的道理,才是作品的内在美。这样,由感知形象外在 的美,到感知形象蕴蓄的美,步步深入,使他们心有所感,情为所动,从而更加热爱美、向往美、追求美、创 造美。 这些途径,是语文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根本途径,它会帮助我们语文教师很好地完成教学中的美育任务。 综上所述,我们觉得,美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巨大的感人作用,语文教学贯穿审美教育,二者有机结合, 可以使语文教学充满情趣,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这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心性,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必须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让美育之花在语文教学的园圃中结出丰硕的 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