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行健,诺贝尔文学奖篇一:中国人的诺奖情结1.有哪些亚洲作家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印度出色诗人、作家、艺术家泰戈尔 日本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 以色列著名作家施姆尔·约瑟夫·阿格农 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 中国作家莫言2.中国有哪些作家曾离诺奖较近? 鲁迅:鲁迅是第一位受外国人关注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获提名的中国作家,但他是否被提名或说接近诺奖是存在争议的可查询的材料都不官方,众说纷纭) 林语堂:1975年夏,国际笔会在维也纳召开,林语堂被选为副会长,接任川端康成会上,全体通过以国际笔会名义推荐林语堂获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老舍: 巴金:美国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曾推选中国著名作家巴金角逐公元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2022年,老舍先生的儿子、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舒乙向外界披露了“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几乎被老舍得到〞的内幕但老舍1966年就已去世 王蒙: 美国一文学团体曾提名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参加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 北岛: 本名赵振开,1990年旅居美国,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沈从文:他是我们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在高行健获得诺贝尔奖之前,他已经两次入选诺贝尔文学奖的最后候选人名单。
本来1988年的奖项应该是颁给他的,但是由于那年他过世了,诺贝尔奖只奖给活着的人,因而就没有得奖他被誉为是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中国人 另:高行健法籍华裔剧作家、小说家、翻译家、画家、导演、评论家荣获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并因而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华语作家但国籍为法国, 应该说算不上中国人篇二:如何对待诺贝尔文学奖如何对待诺贝尔文学奖?——关于高行健得奖的一些看法小标题:我认为高行健得奖,反映了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的“欧洲中心〞视野所以,这种“欧洲中心〞主义在美国早已被学界攻击得体无完肤,然而继之而起的“美国霸权〞主义,照样引起欧洲人的反感高行健得到诺贝尔奖,引起了不少争议,尤以中国大陆反对的声音最多我个人认为这是多年来中国海内外文坛“诺贝尔奖〞的反效果诺贝尔奖金的各个委员会都不是结合国的机构,以民族国家为大前提的各种要求,我认为都是无稽之谈诚然,政治性的考虑可能有,但欧洲人的政治观大多是文化政治而非国家政治,至少,文学创作是不应该遭到政治上的国界限制的从这一立场看来,高行健的得奖并非偶尔,由于他和北岛——另一位抢手候选人——一样,是自愿流亡到中国境外的作家,他们不受任何政权的主宰身为自由人,这是一个作家创作的根本条件,至少欧洲人如是观。
另一个现代欧洲文学的传统确实是“流亡〞,这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共通特征因而,我认为高行健的获奖,反映了诺奖委员会的“欧洲中心〞视野所以,这种欧洲中心视野,在美国早已被攻击得体无完肤,然而继之而起的“美国霸权〞主义,照样引起欧洲人的反感至少,我认为委员会众的大局部成员是如此的贝屡和东尼莫里森得奖并非由于他们是美国人,而是由于前者写的多是犹太知识分子,而后者是黑人)因而,他们显然并没有考虑在美国有英译本出版的中国作家的作品,或因电影改编原作而甚走红的作家(如莫言和苏童)高行健的长篇小说灵山的英译本是由澳洲悉尼大学的陈顺妍博士翻译在澳洲出版的,至今(指2022年时)尚无美国版所以,诺贝尔委员会不会听中国的话记得87年上海金山召开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中,瑞典的马悦然教授(也是诺奖的评审委员之一)被各方代表群起而攻之,各以民族大义向他声讨,然而,即便马悦然教授全心全意热爱中国文化(他事实上确实如此),也势必在委员会中说服其他不明白中国文的委员,但是这些委员都各有本人的文学品味——我看大多数是欧洲式的——他们所以不会完全从中国人的立场评审文学奖诚然,文学的欣赏无所谓客观,但多少也会遭到文坛评价的阻碍,而高行健早已在欧洲文坛(特别在法国),享有盛誉,我猜此次支持他的也大有法国人在。
归根结底,我们最后必须考虑高行健的作品本身和作品中表达的艺术观我认为他是一位彻头彻尾的现代主义作家,特立独行,追求一己的艺术视野他的剧本,80年代在大陆走红了一阵子,当时,“现代主义〞盛行,但大陆文坛上的热潮此起彼落,不到数年就又举起“后现代主义〞大旗来高行健出国后,早已被大陆文坛遗忘,倒是在台湾颇受欢迎和尊重,他的高行健戏剧六种早在1995年就在台湾出版(该书全套共6部:此岸、冥城、山海经传、逃往、生死届、对话与反诘),而灵山出版得更早,我读到的是1990年的联经版我认为高行健根本上是一位剧作家,而近二三十年的中国文学传统中,戏剧所占的地位远在小说之下戏剧是一种表演艺术,光从“文本〞中特别难窥其全貌,他的语言——特别是现代主义的作品,如贝克特和尤奈斯克——较少民族色彩而更见国际性,而现代主义的戏剧传统一向走红于欧陆,在中国大陆仅稍纵即逝台湾文坛反而有现代主义的传统,剧场也一向特别活泼,有不少批判家(如姚一苇)和学者(如胡耀恒)竭力倡导,胡耀恒曾为高行健的剧作写过一篇长文,内中有以下赞誉:“他的戏剧光怪陆离,为我国数百年传统戏剧所未曾有,然而流露在这些剧本里面的意境,却正契合早期儒家匡时济世的情怀。
正是由于这种特质,高行健的戏剧,不仅是我们戏剧界的珍品,而且也是世界戏剧的奇葩〞也许胡的评语有人会认为过誉我所看过的高的剧本,如对话与反诘和流亡,所流露的是一种存在主义加上一点佛家禅宗的意境内中的政治背景仅是一种意味技巧而已而真正表现他的“早期儒家“情怀的,可能是灵山,但这本小说交融了个更多的大陆“寻根派〞的艺术观不管如何,应该尊重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的选择,并重新考虑华文文学所走的道路,而不应作酸葡萄式或狭义的民族主义的反响高行健的得奖,是一种对作家个人艺术观确实信没有艺术观,何来文学?而多年来中国现代文学中的“ 涕泪交流〞的文以载道传统,我们早该作反省了半个世纪往常,夏志清教授就指出了这种“执迷中国〞(obsession with China)的“乡愿性〞(provincialism)近年来不少人大唱“全球主义〞,但多以金融科技为指标,而文学上的“全球主义〞视野又是什么?逐步划一或多元分异,这可能也是高行健今后创作上的新挑战诺贝尔奖项中,终于有了中国外乡的作家出如今获奖名单中中新网10月11日电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11日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表示,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交融在一起〞。
这是可喜可贺的事情中国人是有诺贝尔奖的情结的,事实上不惟中国人,谁不想获得如此的奖项呢?不管如何说,假设是获奖,便是得到了某种确信,在那个领域,一定是顶级的,有突出奉献的,特别的人物不过,号称文明古国的中国,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多少有些为难首先,华裔获奖的有,从李政道杨振宁开场,后面还有好几个,连台湾的李远哲在内,尽管都算是中国人,但是,我们在说这些名字的时候,心情总是有些不爽的,一方面中国人科学研究的领域中在不断习制造奇观,也都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之一,但是,在顶级的世界最领先的科研领域确实是捅不破那层窗户纸,确实是少了那么一哆嗦历史上我们间隔诺贝尔奖项最近的一次听说是当年的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诺奖与中国科学家擦肩而过,留下了终身遗憾那时,中国还处在文革的动乱时期,尽管有些可惜,有些反思,但是,对资本主义的诺奖不屑一顾的精神依然占了上风的,知识分子和知识都处在为难的地位,知识分子科学家们都是臭老九,知识越多越反动,试想,那个时候即便是确实拿了诺奖,也仅仅是多了一份批判资本主义的反动学术权威的材料而已改革开放之后,我们明白得了诺奖的价值,明白得了知识的价值,明白得了知识分子的价值,但是晚了,在世界顶级的科学研究领域,我们不明白落后了人家多青年,有些东西,一落后再要赶上,那得化上多少代人的努力。
我们在追逐着世界科学的潮头看着各国的科学家不断地拿奖,不断地制造新的研究成果,反过来看看我们的科学,让我们汗颜的同时,多了几分急迫感我们相信,总有一天中国科学家也能获奖的而且希望如此的日期越早到来越好在诺奖咨询题上,中国人还有一个死结,确实是诺奖的政治涵义这个政治涵义或许在自然科学的奖项上并不明显,但在文学奖方面,尤其在那个什么和平奖方面,政治性太强了中国人是特别恼火把什么和平奖授予那个国家的领袖,授予那些国际上著名的人士其中包括一些我们不能接受的和中国有关的人物,比方达赖喇嘛等我们想不通的是,瑞典科学家,那个研究炸药的诺贝尔留下的奖金为什么要颁发给政治人物,要那么卖力地介入政治领域这个奖项是国际性的,而由于认识形态和国家体制的区别,各国各地区的政治权利,政治标准完全不同,在这个国家看似正确的东西,在另外一个国家就完全行不通,诺贝尔奖意味着某种确信和欣赏鼓舞,这就必须让特别多国家来接受西方的价值观,政治标准如此的诺奖也就成了对别国政治的干预,比方达赖喇嘛是主张分裂西藏的,要实现西藏地区的高度自治,这是对中国国土平安的挑战颁发给达赖喇嘛以和平奖,就意味着对这种分裂主义的鼓舞这所以要遭到我们的责备和反对。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好事,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又是一个为难的事情目前我们也只能就事论事,对把奖项颁发给我们的作家我们表示确信欣赏,这说明对我们文学成就确实信,但是,对他们颁发和平奖中损害中国人感情,损害中国国家利益的事情,干预中国内政咨询题的局部,我们依然要坚决地予以回击的,两码事,原那么咨询题上不模糊篇三:历届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解析历届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解析诺贝尔文学奖终究热爱怎么样的作品?关注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们,不会错过对这个咨询题的考虑,文学评论家们更是将其作为长期研究讨论的对象几乎每一位新人添位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之列,都会再次激发人们对诺奖所包含的价值推断的分析把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作为一种关于价值阐述的文本来阅读,不失为一种探究方式,虽不是最深邃的,却可能是最有趣的,所以,我们也不可防止地会冒一点“过度诠释〞的危险1901-1919Ⅰ 理想主义还有谁记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获得者吗?那是一个在文学史上悄无声息的人——法国诗人普吕多姆,彼时他因“崇高的理想、完满的艺术和罕有的心灵与智慧的实证〞而获奖,在颁奖词中,还有一段,“在实践-伦理领域,像康德一样,在义务的不可否认和绝对的事实中,找到了人类超感受目的的证据。
〞不管如何也看不出来是对文学作品的赞美之辞不乏有研究者指出,诺贝尔文学奖始于平凡最初十位获奖者,除了波兰小说家亨里克·显克维支与英国小说家吉卜林仍在世界文学家序列中接受人们的敬意,其余几位那么游离于文学史之外,唯有在议论诺贝尔文学奖时被再次记起而他们的获奖,多是因伟大、理想主义、杰出、高贵等1910年到191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理想主义〞是一个高频词汇,光从颁奖词中看,看不出有大的波动或者新的涟漪,十九世纪的古典美学,在二十世纪的历史现实里逐步隐退,却被瑞典学院的院士们严谨地看护着即便一战的迸发,也未能有所松动1920-1939Ⅱ 人道主义一战完毕至二战迸发这段时间,院士们对诺贝尔遗言中关于“理想主义〞的解读,开场有所松动,最明显的标志,是不再将基督教文化背景严格置入获奖要求颁奖词中出现了新的词语:人道主义与民族精神我们能够看看法郎士、叶芝、萧伯纳的获奖理由法郎士由于保卫真理,反对沙文主义和军事种族歧视,具有纯粹的艺术风格、襟怀坦荡的人道主义而获奖,萧伯纳是因真正的仁慈和蔼良,富有人情味,叶芝展现了民族精神尤金·奥尼尔那么因表现出力量、热忱与深挚的感情而获奖这是一个特别的时期,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曾将其描述为一个再也无法接着下去的世界。
我们在诺贝尔颁奖词里读到了这些与人道主义,与关心人本身的存在状态相关的表达,比方,在洞察人类现状上表现出深度与怜悯、反映了人类的根本相貌、描绘了农民的生活等这个时期最受争议的一。